1月28日晚,深圳發佈2021年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覈算結果,2021年深圳市地區生產總值30664.85億元,同比增長6.7%,兩年平均增長4.9%。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爲26.59億元,同比增長5.1%,兩年平均增長0.9%;

第二產業增加值爲11338.59億元,同比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3.4%;

第三產業增加值爲19299.67億元,同比增長7.8%,兩年平均增長5.8%。

至此,四大一線城市經濟總量數據出齊:

北京2021年GDP 4.03萬億 增長8.5%

上海2021年GDP 4.32萬億 增長8.1%

深圳2021年GDP3.07萬億 增長6.7%

廣州2021年GDP 2.82萬億 增長8.1%

新能源汽車行業增長173.9%

數據顯示,2021年,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7%,兩年平均增長3.3%。超八成工業行業實現正增長,其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3%、13.3%。主要高技術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手機、3D打印設備分別增長173.9%、60.5%、40.9%、21.2%。工業企業利潤顯著回升,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403.54億元,增長23.7%。

1-11月,深圳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2.3%,兩年平均增長13.5%。十大行業營業收入全部實現正增長,九個行業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5.9%、23.9%、19.6%、14.0%。全市貨運量同比增長6.0%,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長8.4%,鐵路客運量增長7.6%。

工業投資增長27.1%

去年深圳市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增長,並加大了工業投資、製造業投資。

2021年,深圳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7%,兩年平均增長5.9%。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7.1%,製造業投資增長22.5%,均高於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分行業看,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投資、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投資分別增長34.3%、21.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同比增長35.5%;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89.4%。

民生領域投資保持較高增速,其中,教育投資、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分別增長39.2%、18.6%。

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98.12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兩年平均增長1.9%。消費升級類商品快速增長,限額以上單位金銀珠寶類、通訊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55.2%、49.4%、20.4%、10.8%。網上零售延續高速增長態勢,限額以上單位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4.3%。

2021年,全市進出口總額35435.57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兩年平均增長9.1%。其中,出口19263.41億元,同比增長13.5%;進口16172.16億元,同比增長19.5%。貿易結構不斷優化。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6.9%,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爲49.4%;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8.9%,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爲60.9%;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長18.8%,佔出口總額的比重爲80.2%。

出口連續29年居內地城市首位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深圳外貿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2021年,全市進出口總額35435.57億元,同比增長16.2%,兩年平均增長9.1%。其中,出口19263.41億元,同比增長13.5%,兩年平均增長7.3%,出口規模連續29年居內地城市首位;進口16172.16億元,同比增長19.5%,兩年平均增長11.2%。

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6.9%,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爲49.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從註冊類型看,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8.9%,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爲60.9%,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57.76億元

2021年,深圳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57.76億元,比上年增長10.4%;稅收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爲81.0%,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70.22億元,增長9.4%,其中,衛生健康、教育等支出分別增長15.8%、13.5%。

2021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47元,比上年增加5969元,名義增長9.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2%,高於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速1.5個百分點。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9%。其中,食品菸酒價格上漲0.2%,衣着價格上漲0.3%,居住價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1.7%。

深圳市統計局表示,總的來看,2021年深圳經濟運行穩中求進,發展韌性不斷增強,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