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中国运动员一次次刷新成绩。男子钢架雪车项目中历史性地获得铜牌的闫文港,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刷新奥运纪录的高亭宇……他们都在同一个地方训练过—— 北体大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以下简称“二七基地”)。

二七基地,前身是二七机车厂,我国第一辆内燃机车就从这里走出。如今,二七基地还留有上世纪旧厂房的痕迹,但这里已成为功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的运动健儿的训练地,综合风洞馆、六自由度平台等多项“黑科技”助力运动员在赛场搏得佳绩。

近日,记者来到二七基地,这里总建筑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由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中车二七机车有限公司、北京体育大学三方联建,北京体育大学为运营主体。2019年基地落成时,北体大冰雪运动运营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科技工作部副总监冯佳鑫就来到这里,见证着北京冬奥会从倒计时1000多天,到如今精彩启幕。

在冯佳鑫看来,二七基地的最大特色是为运动员提供了最全面、一站式的科技助力。除了高科技的设备设施,这里还有体能训练和评测、康复训练、心理辅导、餐厅和公寓。我国一度没有自己的冰雪项目训练场所,运动员都要远赴国外集训。二七基地的落成,不仅方便了运动员实现在家门口训练,也源源不断地为体育提供科技助力。

风洞精准练就“中国速度”

综合风洞馆内有着二七基地里单体体量最大的设备,这个环形装置长近50米,宽近15米,高达8米,可产生连续不断的风,模拟各类项目给运动员带来的风速感受。运动员不断调节,以达到最佳的运动姿态,装备也不断优化改进。

这是我国第一个体育专业风洞,拥有陆地训练难以实现的精准风速、精准调节和精准测量。

二七基地体育综合风洞技术负责人李波曾在受访时介绍,风洞的风速在5米/秒-42米/秒,可结合项目特点进行调节,涵盖了各项冰雪运动的范围。速度滑冰相当于经历了一场7级风,而雪车雪橇项目的风速能够达到12级。

在风洞实验室旁,摆放着的是钢架雪车项目中运动员使用的头盔、鞋、以及雪车,这些装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的。

借助风洞对于风阻的精准测量,钢架雪车鞋具备独创导流板和翼型降阻设计,经风洞测试整体鞋身风阻降低10%,且充分应用了钛合金3D打印、仿生流体力学等前沿科技,经实测,最高可提升运动员成绩0.054秒。

轻量化定制头盔的外壳采用宇航级轻量化材料,具有减阻、减重、高防护性等特点。基于运动员头型定制的内衬贴合性好、舒适性高,能为运动员提供专业防护。

据介绍,有15个冰雪项目的400多名运动员、共2000多人次参与风洞实验,其中就有人们熟知的武大靖、闫文港等。在此之前,运动员进行风洞模拟训练,必须前往瑞典等国家,不仅耗费巨大的成本,也十分不便。

六自由度系统为训练按下“加速键”

起初用于航天领域的技术也支持了冰雪项目的训练。在二七基地,一系列六自由度训练系统,通过六自由度平台还原人们上下、左右、旋转等日常运动中的状态,并同步视频画面模拟出钢架雪车、雪车、雪橇、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项目的真实赛场环境,帮助运动员们提前将赛道信息牢记于心,并形成肌肉记忆。

钢架雪车、雪车两项运动所用赛道相同,共用一个起点。中国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依山而建,全长1975米,共有16个弯,垂直落差121米,还设计了世界唯一一个360度回旋弯道,增加了赛道难度。

速度是判定胜负的依据。被称为“冰上俯冲机”的钢架雪车因为过于惊险刺激,曾两次在冬奥会中被取消,直到2002年后才得以稳定保留下来。而雪车是“冰上F1”,比赛平均时速约为100公里,最高可达160公里。

记者现场体验第一视角的雪车六自由度系统,一分钟内的训练里,赛道上的速度和角度不断变化,可感受时速超过130公里的滑行视角。

冯佳鑫说,这些运动的实际赛道训练比较危险,而且对训练的环境要求很高。工作人员实地去“雪游龙”赛道,将赛道扫描复制1:1还原出来。借助这套系统,运动员就可在夏季实现反季节训练。此外,提高训练效率也得到提高,只要在电脑上重启一下,就可以重新开始训练。

冬奥选手在这块冰上突破自我

2月12日傍晚,中国运动员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绩,刷新奥运纪录,夺得速度滑冰项目的冠军。

平昌冬奥会时,高亭宇摘得我国男子速度滑冰项目奥运历史第一枚奖牌,填补了奥运奖牌榜的空白。他却认为,“是突破也遗憾。”4年后,从平昌到北京,从铜牌到金牌,高亭宇终于圆梦。而此前,他就在二七基地的速滑馆里备战冬奥。

速度滑冰被称为“冰上田径”,这是速滑赛场上距离最短、也最不可预测的项目,是冰上的“飞人大战”,运动员的速度可达到40多公里每小时,最终甚至由千分之一秒定胜负。

二七基地的速滑馆里,是亚洲首个采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速滑场地,不仅环保,冰面质量也十分高。这里还引进了国内首套Swiss Timing训练系统,这套与奥运会相同级别的比赛系统,能够让在运动员佩戴芯片训练时,系统实时记录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二七基地的90后弱电工程师岳宇凯介绍,系统能够采集运动员轨迹、实时心率、实时速度、滑行时间、加速度等数据,形成流畅的数据曲线,数据量非常大,也非常精准,帮助运动员发现弱点,从而针对性地提高技术,也给后期的科研分析提供了宝贵素材。而在那之前,速滑训练只靠“掐秒表”进行。

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研究生石煜,长期服务于高亭宇所在的速度滑冰短距离男子组。石煜认为,高亭宇除了训练十分专注认真外,还有一个明显特点:非常注重日常冰上训练和比赛视频的回看分析。

“我们组的训练和比赛视频拍摄工作主要由我负责,比赛视频一般会优先反馈给教练员,经得他们同意后再发至运动员个人。高亭宇对于自己的比赛视频很重视,基本上每一次比赛完都会主动找我要。”石煜说。

在速滑馆地下一层,各种老物件和老照片,展示着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脉络,从战争年代延安时期的溜冰比赛,到如今各省的冰雪运动发展状况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世界冰雪运动的版图也由此改变。

不止是高亭宇,许多人的命运在这里发生转变。二七厂的老员工宋忠赞原先负责制作铁路机车配件,他曾经的工位就在现在速滑馆里,如今那里改成了冰面,宋忠赞也有了新的职责。每当运动员训练时,他就会靠在冰道外的弯道垫上,守望着冰场,等待着教练的召唤,随时准备进场浇冰。

未来,二七基地的运动热情还将带给更多热爱体育的人。冯佳鑫记得,此前他从事二七基地市场开发时留过电话。经常有滑冰爱好者打电话问他,基地的冰场是否对外开放。事实上,他们正在计划,以后基地的设施不仅服务于奥运健儿,也将更多地向公众开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2月15日 06 版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