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北京冬奧會落下了大幕,但奧運精神和冰雪熱情永不散場。

北京冬奧會的遺產不是賽會結束以後才產生,而是伴隨着七年的籌辦工作不斷產生、不斷固定。而“有形遺產”之外,冬奧會帶來的精神、文化等“無形遺產”,更是中國和全世界的財富。

綠色冬奧場館、科技低碳理念、奧林匹克教育、“三億人上冰雪”——這些從中國傳遞給世界,又必將從世界傳遞給下一代。

體育史上,日本東京和中國北京是舉辦過亞運會和奧運會唯二的兩座城市,而先後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只有北京。

從1990年亞運會,到2008年奧運會,再到2022年冬奧會,長長的32年,一座城市與三屆大型體育盛會的交匯。

這背後濃縮着時代的變遷和中國對國際社會的鄭重承諾,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不斷發展、着眼未來的中國。

1990年北京亞運會

捐款2.7億元

1987年,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的一個五年級小學生顏海霞在《中國少年報》上看到了一則爲亞運會捐款的倡議書,她就把自己剛剛拿到的壓歲錢1塊零6毛錢寄給了北京亞組委,那一年小女孩12歲。

到了1990年,亞組委的一封回信讓她成爲了焦點,很多媒體開始發起尋找亞運第一捐款人的活動,15歲的顏海霞被找到了,她受邀前往北京觀摩亞運會。

這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回憶北京亞運,前國家體委主任、北京亞運會組委會執行主席伍紹祖生前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當時舉辦亞運會一共花費21.37億元,中央財政撥款了8.5億元,但依然有很大的缺口,在爲亞運捐款的倡議發出後,全國人民都參與進來,一共捐了2.7億元。

除了顏海霞,一位老奶奶把自己10年積攢下來的養老金,一共187塊3毛1分錢捐給了亞運會;張家口烤羊肉串的庫爾班大叔爲了湊成一萬元整數,賣掉了兒子心愛的摩托車;沂蒙山區26歲的農家子弟李貴興,帶着全家節衣縮食攢下的200元錢,一路上風餐露宿,啃饅頭就鹹菜,步行17天將錢親手送到北京……

數據統計顯示,單單山西一個省,全省2700多萬人,其中就有1000萬人參加了捐款;而爲了支持北京亞運興建游泳館,中國香港愛國商人霍英東個人掏出了一個億。

若干年後,顏海霞回憶那次捐款時表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這是我們那一代人的選擇。”

1990年北京亞運會

一塊小黑板

1990年北京亞運會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大型國際性綜合運動會,彼時經濟尚不富裕,但全國上下都將舉辦亞運會作爲頭等大事,這種榮譽感和使命感深深烙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人人關心亞運,人人爲亞運出力”的口號響徹全國,一度成爲了流行語。

這種愛國情緒激盪着每一箇中國人,其中的原因並不難理解——大型體育盛會歷來是一個國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絕佳窗口,在當時的中國,經歷了十餘年的改革開放之後,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景象,我們希望讓全世界看到,而亞運會就是一個最好的契機。

當年一首在大街小巷循環播放的《亞洲雄風》並非亞運會的主題歌,卻最能體現這種內心情感,演唱者劉歡事後也說:“1990年我們的口號是衝出亞洲、走向世界,那時候我們正在向全世界吶喊——世界,我們來了!”

在亞運賽場上,中國體育健兒用最優異的表現爲國爭光,而在賽場外,亞運幾乎成爲每個中國人關注的焦點,賽事期間北京的許多公交車上都掛上了一塊小黑板,寫着“今日獎牌榜”,記錄當日中國運動員獲得的成績。

每次售票員用粉筆更新數字,車廂裏就會迎來一片歡呼聲。

1990年北京亞運會

“你們辦奧運的決心下了沒有?”

舉辦亞運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爲了迎接亞運會,北京一共新建31座體育館,維修48個體育設施。場館完全由中國自行設計施工,絕大部分建築材料也是國內生產。

時任北京市副市長,也是亞運工程總指揮的張百發曾表示,亞運工程建設之所以能夠高質量高速度完成,得益於中央把亞運工程列爲國家重點工程和“統統要爲亞運開綠燈”的決定,也得益於各個單位的合作,而今後受益最大的將是我們的百姓和子孫後代。

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則評價——北京城市規劃有三個里程碑:紫禁城、天安門、亞運村。這一切足以見得當時爲北京亞運進行的基礎建設紮實並且具有前瞻性。

另據《人民網》報道,亞運會開幕的兩個月前,鄧小平同志曾來到亞運村進行視察。

他站在體育場的高架橋上,環視眼前的建築羣,詢問伍紹祖和張百發:“你們辦奧運的決心下了沒有,爲什麼不敢幹這件事呢?建設了這樣的體育設施,如果不辦奧運會,就等於浪費了一半。”

北京亞運會是中國舉辦大型體育盛會的開始,很大程度上,亞運會的成功舉辦也是在爲中國申辦奧運打基礎、做宣傳。

2008年北京奧運會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北京亞運會後的第二年,1991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申辦主題口號爲“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和“給北京一次機會,還世界一個奇蹟”。

雖然在1993年的國際奧委會投票中,前三輪領先的北京在最後一輪以兩票之差的微弱差距落選,但中國申辦奧運會的決心沒有動搖,彼時就有充滿熱望的北京民衆拉出了橫幅“申奧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定程度上,幾年的等待爲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更好的蓄力。與8年前相比,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大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魏紀中老人回憶當年飛往投票地莫斯科時,一些相熟的國際奧委會的委員與他的交流方式已經發生了改變,“他們不再簡單地說‘我支持你們’這樣的話了,而是給我提各種如何能把奧運會辦得更好的建議。”

不出所料,最終公佈投票結果時,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衆望所歸地說出了“北京”兩個字。

2008年北京奧運的盛景註定留在全世界觀衆的記憶深處,薩馬蘭奇評價,“北京奧運會是所有奧運會中最成功的一屆奧運會,在未來應該很少能夠做到這樣,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這也是包括絕大多數國際媒體和國際奧委會官員的看法。”

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兼祕書長、北京奧運會發言人王偉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比起1990年亞運會,當時的中國更成熟、準備更充分。

“改革開放30年,無論經濟發展還是社會進步都取得了更大的進展,中國非常期待和世界接觸,來展現這些成就,正因爲如此,‘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情感,中國願意和世界去交融……”

2008年北京奧運會

優化產業結構,刺激經濟發展

如果說當年氣壯山河的《亞洲雄風》代表了一個時代國家崛起的信念與渴望,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我和你,心連心,共住地球村……我和你,心連心,永遠一家人”,劉歡唱起的《我和你》,連同那首膾炙人口的《北京歡迎你》,都傳遞着日益強大的中國與世界相擁抱的胸懷。

通過舉辦奧運會,使全世界清晰地看到一個發展進步、友好和諧、重諾守信、尊重國際規則、有責任擔當的中國,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影響力和美譽度。

當然,舉辦奧運會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抑或形象工程,也實實在在優化了產業結構,刺激了經濟發展。

根據中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測算得出,北京奧運會對北京市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由於舉辦奧運會產生“溢出”性的需求效應,整個京津冀區域經濟增長達到1.23%,北京奧運會每年爲我國GDP增長貢獻0.3%-0.5%。

德國經濟學家赫爾蘭·普魯斯曾表示:“舉辦奧運會是發展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最好和最容易的途徑。”而考慮到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要比美國、澳大利亞等工業化國家需要新建或者改造更多的基礎設施,這種影響顯得更爲明顯。

2008年北京奧運會

豐富的奧運遺產

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使用了31個場館,其中12個爲新建、11個改建,還有8個是臨時建築,無論是國家體育館、鳥巢、還是水立方,這些場館無一不是在2008奧運前夕竣工的,當時的首要目的就是爲了滿足北京奧運的需要。

如今,這些場館都已經成爲北京的地標性建築。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管委會透露,北京奧運後的十年時間,以鳥巢、水立方爲代表建築的奧林匹克公園累計已經接待遊客超過5億人次。

相關部門數據顯示,當時的主要場館奧運後一年365天有80%以上的時間都在舉行體育和文化活動(剩餘時間主要用於場館的修繕和保養),利用率之高放眼全球頗爲罕見。

以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爲例,2011年成爲國內首家獲得商業冠名的奧運場館,其文化娛樂演出佔比超過7成,整個北京的商演有60%放在五棵松。

北京奧運留下了豐富的遺產,IOC北京奧運會協調委員會主席維爾布魯根認爲,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物質遺產外,北京奧運會的無形遺產主要體現在環保和社會兩個方面。

他表示,北京奧運之後,聯合國負責體育和社會發展問題的特別顧問在一份報告裏寫道,“奧運會爲中國社會發展提供了獨特的平臺,中國人在其中展現出的友好、領導力與包容性將在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中持續發揮橋樑作用。”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青奧、大運、亞運、世博等國際活動相繼在中國舉辦。

2022年北京冬奧會

全球最安全的地方

一如1990年北京亞運會爲舉辦奧運會創造了有利條件,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同樣具有深遠意義——其中就包括爲“雙奧之城”的出現做了最好的鋪墊。

北京2022年冬奧會共使用25個競賽和非競賽場館,其中北京賽區12個場館中有11個場館爲2008奧運遺產,經過改造後承擔冬奧比賽任務。

比如鳥巢用於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開閉幕式,水立方變身“冰立方”用於冰壺和輪椅冰壺的比賽,五棵松體育中心則用於女子冰球的比賽,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的場館只有被稱爲“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也是在2008年曲棍球場和射箭場拆除後的原址上建成,原有的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得到充分利用。

此外,北京和張家口崇禮的奧運村,在賽事結束後都將會作爲商品房出售。

很顯然,繼承了2008年北京奧運遺產的北京冬奧將“節儉辦賽”的理念落到了實處,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這屆冬奧盛會的辦賽水準——事實上,北京冬奧是至今爲止收視率最高的冬奧會。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也公開表示——北京冬奧非常成功。巴赫還着意提到,“北京冬奧的閉環是全球最安全的地方。”

2022年北京冬奧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如期舉辦的全球綜合性體育盛會,這是中國疫情防控成果最有效的體現。

2022年北京冬奧會

蕩氣迴腸的強國夢

同樣令世界驚歎的是——在北京,“科技奧運“與“綠色奧運”真正變爲了現實。

北京冬奧會是歷史上首次應用二氧化碳臨界製冷製冰技術的冬奧會,碳排放量接近於零。

位於國家游泳中心的“冰立方”,通過裝配式快速拆裝和調平動態監測技術,成爲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既能運行水上項目又能運行冰上項目的“雙奧”場館,短短20天內就能完成“水-冰”場地轉換。

依靠張北地區的柔性直流電網,賽事期間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北京冬奧還是百年奧運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雲上奧運”,冬奧核心信息系統實現了100%上雲……

這是一個又一個劃時代的烙印,插上科技的翅膀,低碳環保構成了北京冬奧最靚麗的底色。巴赫坦言:“北京冬奧會第一次真正挖掘了科技的潛力。”

這無疑將成爲奧林匹克運動推動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典範,而北京冬奧的高光背後,是一個國家全方位的發展與進步。

小薩馬蘭奇也評價道:“2008年,中國希望告訴世界,我們來了,我們在這裏進行大型的慶祝。現在,中國不需要再向任何一個人說,我們來了,因爲中國已經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一起向未來’的口號,向世界傳遞了非常好的信息。” 

北京冬奧展現了一個更加成熟、自信、包容的國家形象,也表達了中國要與全世界團結在一起、共同促進全人類發展的使命與擔當。

2008年,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北京以一種詼諧的口吻表示:“北京奧運會註定是一次特別的奧運會,這是奧運會第一次由佔世界1/5人口的國家舉辦。”

如今,在巴赫的描述中:“隨着三億人上冰雪,北京冬奧會將爲全球冬季運動開啓一個新時代。”以1990年北京亞運會爲起點,伴隨着夏季和冬季奧運會時隔14年落地北京,我們已經從讓世界認識中國,到讓中國影響世界——“雙奧之城”背後譜寫了一曲蕩氣迴腸的強國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