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財經

每年3月4日是“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工程日”(簡稱“世界工程日”),爲彰顯工程師和工程對當今世界的貢獻,提升公衆對工程技術改善人類生活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重要作用的認知。爲什麼這個羣體這麼厲害?工程師又是怎樣的一羣人?今晚CCTV2《對話》21:30讓我們一起來解密。

本期《對話》請到工程界權威人士代表做客節目現場: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 龔克

中國工程院院士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塗善東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 高級工程師 林巍

資深媒體人 吳伯凡

這期節目的內容只能用信息量滿滿來形容,在節目播出之前,先給大家科普幾個與工程師有關的知識點。

觀察一|工程師最新“自畫像”

工程師是一個延續了6000年之久的古老職業。在人類認知深化的過程中,對工程人員的理解也在不斷刷新。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專業解釋了工程和工程師的定義:“工程是利用科學知識、技術方法、設計和管理的原理,在經濟、社會、環境、文化條件的約束下,解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工程師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人。”

資深媒體人吳伯凡在節目中表示:“早期動手的叫工程師,動腦的叫科學家。如今,技術和科學有着密切關聯。例如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馮·諾伊曼,他到底是個科學家還是個工程師?越是走到前沿科學和技術的時候,這兩者的界限越不是那麼清晰了。”

看到這裏,足以見得格子衫、工程帽已經不能概括工程師的形象了。

觀察二|時代在發“福利”,工程師或成最終贏家

“工程師紅利”最近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裏,這是一個全民話題。有多少工程師能享受到這份“福利”呢?首先帶大家盤一盤我們國家工程師的家底。

今天的中國,是擁有工程師最多的國家。“從2000年到2020年,這20年時間裏中國培養了6000萬名工程師。”有專家提出,用不了幾年,中國工程師的數量將比德國人口數量還要多。

其實“工程師紅利”本質上是人才紅利,以人口質量發展爲主,通過知識水平、學歷、文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引起的一系列人口質量發展。

從面上看,這是中國下一輪國際競爭中的基本盤,能持續十幾年的發展優勢。從點上看,工程師成最終贏家的原因在於:工程師紅利更是工程師的紅利。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興技術的普遍應用,社會分工在不斷細化的同時,工程師已經逐漸滲透各行各業,並且成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觀察三|長大後不想做工程師?

小時候被長輩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你長大想幹什麼呀?”

“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宇航員”,但工程師這個職業卻無人問津。

中國擁有如此龐大的工程師羣體,爲什麼沒打出好的效果?原因可能有三點。

首先,社會要形成尊重、包容工程師的氛圍

其次,儘管中國具備最完整的工科高等教育體系,但在教育質量和水平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西安交大的王樹國校長曾說過他的一個經歷,當年他學機械製造的時候,實踐課老師讓他們做小榔頭,幾十年之後,他發現學機械製造學生依然在實踐課上做小榔頭。由此可見,教育質量與時代發展並不同步。另外,中國工科生更擅長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這也導致了工程師的數量遠遠跟生產發展需求之間的不完全匹配。

(某求職網站2021年工程師各行業供需比例圖)

最遺憾的一點,工程師的社會聲望被嚴重低估,各界對工程師的職責並不重視。年輕人出現“逃離工科”的現象,認爲工科難讀、過程枯燥、環境艱苦,而且工程師聽起來不夠體面等等一系列消極影響。

但企業在持續創新的步調下,逐漸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開始紛紛倡導工程師文化,並增設大量工程師崗位。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多次強調:“工程師文化是小米的基因底色,小米要大膽任用年輕人。”

總而言之,這個偉大的時代給了工程師一個很好的舞臺,而工程師也以自己出色的表現給了國家更多的信心。當我們在迎接工程師紅利時代的時候,不妨也給工程師更多的紅利,讓他們以更大的勇氣和力量推動着中國在創新驅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穩、走得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