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建议多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如设立“大学生工程师计划”提高就业率。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幅均创新高。在本科就业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考研、考公成了毕业生的热门选择。据统计,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达212.3万,首破200万;2022考研报名人数457万,较上年上涨80万,达历年最高。二次考研、考公的人数也逐年增多,延迟就业风潮加剧。

毕业生有“应届”身份,在求职、考试、落户、尤其在公务员招录等方面有优势,很多毕业生为保留应届生身份宁愿待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乔旭告诉记者,实际上应届与否只与毕业时限有关,缴纳保险与否不能改变毕业生“社会新鲜人”的实际。社会上相互矛盾的“应届”标准往往给毕业生就业选择和用人单位招聘带来混乱。

乔旭建议调整就业统计口径,把二次考研、二次考公、提供报考材料者纳入“灵活就业”范畴,“灵活就业”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的就业统计指标中。此外,淡化“应届”身份,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和用人单位淡化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不将“毕业生报送过就业相关信息、购买过社会保险等情况”作为限制公招、公考的报考条件。

乔旭建议参照国家选调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方案,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大学生工程师计划”项目,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实行人才派遣制,地方政府根据中小企业需求确定“大学生工程师”名额,经高校推荐后,政府集中选拔或由企业直接招聘报政府批准,确定人选并派遣至中小企业工作。此外,地方政府提供住房、津贴、培训等保障,企业给予“大学生工程师”一定比例的知识产权股权激励。建立人才流动制,允许“大学生工程师”利用创新成果另行创业,企业与个人协商确定分配机制;“大学生工程师”如报考公务员,参照大学生村官政策优先录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