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18~45岁符合手术条件的近视人群,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远离因长期佩戴隐形眼镜造成的角膜感染,减少近视度数加深,守护眼睛健康。

对此,有网友质疑称史伟云作为眼科医生在做广告;也有网友因史伟云本人也佩戴眼镜,质疑该建议的“可靠性”。

据健康时报报道,目前我国近视人数早已在2020年就超过六亿人,青少年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而且还在上升。与此相关的是,眼科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461亿增长到2020年的1410亿。为争夺巨大的市场蛋糕,一些眼科公司纷纷通过登陆资本市场募资扩张。

建议适龄人群做近视手术

登上热搜引来网友讨论

3月5日,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18~45岁符合手术条件的近视人群,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远离因长期佩戴隐形眼镜造成的角膜感染,减少近视度数加深,守护眼睛健康。

该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并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去年,史伟云就曾因提出“不建议年轻人戴美瞳眼镜”的观点引发过广泛关注。

史伟云表示,自己在临床上遇到很多病人因为戴隐形眼镜、戴美瞳,眼睛出现感染。研究发现做完角膜屈光手术回退率非常低(屈光回退是指在角膜屈光手术后一段时间内,手术眼睛出现裸眼视力下降、屈光度较手术后有所增加的现象),比戴眼镜增长度数的情况还要少。

“角膜病作为我国第二大致盲性眼病,患病人数超过400万。该病对患者的影响极大,患者致盲后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是自理能力。”史伟云介绍,国内在角膜病诊治方面(尤其是感染性角膜病)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也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而言,角膜病诊疗复明难度大,技术难点多,可用药物、适合的医疗器械较为单一,这与医生需要和患者需求有很大差距。

史伟云同时建议,在角膜病领域设立国家实验室,全面推动角膜病研究的创新发展。

尽管隐形眼镜存在引发角膜病的风险,近视手术也是“群众有需要、临床有需求”的治疗方法。但史伟云的建议还是迅速引发热议。

有的网友因史伟云“眼科医生”的身份,质疑他在做广告;有的网友因史伟云本人也佩戴眼镜,质疑该建议的“可靠性”;有的网友反映自己做过近视眼手术却饱受后遗症困扰;有的网友提出,近视手术费用高昂难以承受,希望纳入医保;

当然,也有网友认可史伟云的建议,现身说法,做了手术“已经二十多年了,效果非常好,并没有反弹或者其他后遗症发生”。

我国近视人群已超6亿人

在近视手术上各有选择

据健康时报报道,2021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爱尔眼科研究所联合发布了《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针对大众关注的近视手术热点话题,进行了专业分析和相关解答。

《白皮书》显示,在近视度数分布上,中度近视(300-600度)患者的手术量占比最高,约51%;其次为高度近视(600-1000度)患者,占比近30%;而超高度近视(近视度数高于1000度)患者,占比近7%。

而在手术方式选择上,患者选择最多的术式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超半数人选择此种术式;其次为全飞秒手术,占比近32%;第三位是晶体植入术(ICL手术),有近11%的患者选择。

在近视度数与手术方式选择上,低中度近视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全飞秒为主;85%的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更倾向于晶体植入术。《白皮书》还指出,选择晶体植入术的女性患者手术量是男性的3倍,且随年龄增长,手术人数有所增加。

“常见的近视手术分为角膜激光术和晶体植入术两大类:角膜激光术通过切削角膜来改变角膜的屈光力,以矫正屈光不正问题,主要针对角膜条件好、近视度数相对较低的人群;晶体植入术则通过微创切口在人体眼球内植入一种柔软、安全的人工晶体,通过这种特殊的隐形眼镜,达到视力矫正的效果,更多针对高度、超高度近视人群。”王铮教授强调,“每一类近视手术的适用范围和术后优势都各有区别,没有最好的术式,只有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近视防控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眼科企业迎来扎堆上市潮

中金公司测算,2030年近视防控市场规模有望达约2100亿元,十年复合增速约13.7%;预计2030年屈光、白内障手术市场规模均有望达1000亿元,十年复合增速分别达到21.4%、15.6%。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目前共14家上市公司布局眼科医疗业务。截至1月14日,这些公司A股市值合计3551亿元。爱尔眼科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眼科连锁医疗机构,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境内医院155家,门诊部107家,去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达到115.96亿元。

眼科由于用药少手术多,容易创造高利润,强依赖于设备而弱依赖医生,有利于标准化诊疗和复制扩张,因此有“金眼科”之称。

这个黄金赛道确实很赚钱。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461亿增长到2020年的1410亿,其中,民营眼科医疗机构的增长率比公立更高,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随着行业火爆,一些眼科公司纷纷通过登陆资本市场募资扩张。去年6月华夏眼科过会,7月普瑞眼科过会,8月何氏眼科过会。此外,朝聚眼科兆科眼科、鹰瞳科技相继登陆港交所。

据“IPO日报”报道,关于眼科企业扎堆上市潮,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创业板实行注册之前,眼科医院的体量或业绩可能没有通过券商内核标准,或让券商评估不足以形成更好估值。如今在注册制下,公司不存在硬伤、充分披露,上市的概率已经增加。眼科企业现在可以以更好的模型来完成上市。

“眼科是具有快速大规模连锁潜力的专科医疗项目,谁上市谁就有更多资金投入扩张,在竞争中抢得先机。”沈萌如是道。

不过沈萌认为,大规模扩张和竞争可以降低眼科就医费用,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但也可能在竞争中造成医疗服务品质的下降,形成潜在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