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金融供给质效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记者 徐贝贝

2021年,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成绩得来殊为不易,但同时经济还处在突发疫情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形势又出现很多新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2022年,宏观经济大盘要如何稳?金融在支持高质量发展中要发挥怎样的作用?基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金融时报》记者:2021年,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您认为,今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应从何处着手?

尚福林:稳增长关键要稳预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经济率先恢复,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展现了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的特点。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

稳预期要先稳宏观环境。要采取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与产业、环保等政策统筹协调。做好政策出台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充分考虑政策衔接和叠加效应,让政策实施效果更加精准。

稳预期关键是要稳市场主体预期。要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企业等重点群体的支持,畅通财政、金融政策直达机制,实施减费降税,降低企业负担。加大对制造业纾困发展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微观基础。同时,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障公平竞争,提振市场信心。

稳预期要依靠创新驱动。稳增长不能走依靠粗放式手段的老路,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长远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有机融合,有利于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另外,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迭代革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势必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断提质增效,在量及结构上均有明显改善。您认为,下一阶段金融应如何更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助力走好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

尚福林: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金融业应当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高供给质量水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继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融资结构,增加资本供给,发挥资本市场在长期投资和高新技术、关键领域创新活动中的优势作用。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推动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用改革的办法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发挥好国内巨大市场优势、释放内需潜力。

二是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围绕“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提供融资保障。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发展绿色金融,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三是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进一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机构优势,对接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结合企业发展阶段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探索投贷联动等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提供综合化、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四是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场约束和惩戒机制。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的撬动作用,以担保增信、风险补偿等形式提高企业融资获得率。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夯实市场信用基础。

《金融时报》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基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该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尚福林:党的十八大以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由发散转向趋于收敛,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断加大,一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以化解,影子银行规模持续压降,互联网金融领域业务得到规范。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动能转换、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等目标面临诸多挑战,金融风险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征,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抓住重点,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妥善应对疫情影响下不良资产反弹。持续整治高风险业务,有序推进高风险机构处置,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严防资金“脱实向虚”。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推进金融机构自身化险,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推动金融结构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加强金融领域法治建设,完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规则。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金融时报》记者:伴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领域的数字化变革也在加速,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金融机构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应当把握怎样的原则和尺度?如何应对数字化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尚福林: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我国金融业一直是积极实践者和受益者。金融科技从模拟手工到人工智能,从提高效率的手段到如今深度参与生产、创造价值,不断迭代进步。未来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还将加快,将在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中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数字化趋势使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加了金融体系关联性和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金融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在催生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同时,也必然会不断面临新问题,有一些是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特别是要认识到,在数字化转型中,金融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改变,金融要始终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行业基本特征没有改变。要妥善应对数字化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利用数字技术加快与各类新消费业态融合,拓展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借助科技手段降低金融服务的物理、时间、经营成本。

二是坚持金融行业的基本规律。筑牢金融与科技风险“防火墙”,强化金融科技创新行为监管。根据不同类型特点,制定与经营特点相匹配、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既要防范传统业务数字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也要防范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金融业务的风险。

三是夯实信息科技基础。关注数据标准与数据安全,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增强数据挖掘能力,提升数据可得性、便捷性、通用性。同时,做好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保护工作,防范信息过度收集、滥用和泄露等社会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