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征程 话发展 透视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委员热议的四大关键词

乘着浩荡春风,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圆满落下帷幕。6天的时间里,近2000名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奋发的精神状态建真言、凝共识、添助力,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磅礴力量。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如何接续发力?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将“计从何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如何践行绿色发展?长期困扰我国的“卡脖子”问题将如何突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诸多问题发声,探索新征程上的新发展。

锚定“双碳” 绿色发展稳推进

风电装机在全球连续10年排名第一、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长江10年禁渔全面实施……过去一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踏石留印。全国两会期间,在“委员通道”上、在大会发言中、在接受采访时,政协委员们在不同的场合不约而同地表达着蓝天、碧水、净土给老百姓带来的幸福感。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罗城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最后一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表示,产业振兴要想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必须用足优势,多方发力,努力探索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密码。

据欧彦伶介绍,通过在发展中注重在生态底色、民族特色上下功夫,罗城山泉水、罗城野生毛葡萄等一大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成为农民致富的香饽饽。短短几年,通过对罗城棉花村进行资源保护性、民族特色性开发,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摘掉了贫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罗城故事”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新的一年,如何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如何继续走好绿色发展道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并提出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等具体要求。

政协委员们从各自工作领域出发,为绿色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消费都同碳排放紧密关联,每一个人都能为减少碳排放作贡献。建议为民众算好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碳排放量,精准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宣传表彰低碳生活典范,让低碳生活成为习惯。”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认为,加强碳中和科普宣传、提高民众参与度、提倡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碳中和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京冀蒙推动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既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也已具备良好基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应以谋划后冬奥可持续发展为契机,以北京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门头沟五个生态涵养区和河北张家口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主体,设立国家级“京冀蒙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子。

广集众智 千方百计“稳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就业问题。保住市场主体就保住了就业。”全国政协常委、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兰云升在两会期间表示。他认为,面对突出的就业问题,应多发挥新业态、新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强化政策引领和政策支持,对灵活就业的社保问题形成制度支持,加强对家政服务业、养老育幼业等行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就业人员素质能力。

实际上,如何稳就业一直是全国政协委员最关切的问题。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在3月3日答记者问时表示,去年围绕解决就业问题,政协委员的提案就超过了110件,包括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等,并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议政。

而今年,越来越多的委员将目光投向了新业态。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崛起,网约车司机、物流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在线医生、带货直播主播、捏脸师等灵活就业群体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达两亿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在国新办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吹风会上也表示,灵活就业是重要的就业渠道,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

稳就业不仅要创造就业岗位,也要让就业人员安心工作、放心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围绕这一问题发声。他建议,应尽快修改我国劳动法,补齐劳动立法短板,对“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进行专章规定,将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作为特定职业类型,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他同时表示,在劳动权益保障上,劳动法要赋予新业态劳动者在平等就业、最低工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基本劳动权利。

除了新业态创造的就业岗位,也有多位委员围绕职业教育提出建议。例如,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马光瑜建议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此举一方面能解决困难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就业矛盾。”他表示,要完善制度设计、健全政策支持,进一步制定支持普职融通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试点工作方案,尤其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间的学籍互转,要制定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文件,打通普职融通技术层面的壁垒。

接续奋斗 “乡村振兴”谱新篇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乡村振兴如何发力?这也是本次两会期间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物质保障。在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看来,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另一方面,当地企业家也应当进行思考和总结,选择、创新发展模式,树立独一无二的品牌口碑。

对于一些委员提出的“农村产业难以走出当地、形成品牌”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则从销售渠道方面积极建言。他建议,要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应该鼓励支持把直播间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内容,以直播间建设为抓手,引导新零售、在线旅游、在线教育、休闲娱乐等业态在农村落地,完善农村互联网生态,充分释放农村地区发展潜力。”金李还建议,要加强政府引导,建设中国农业品牌与营销服务平台,做好农业品牌培育塑造、营销服务和监管保护,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牵线搭桥作用,帮助市场主体对接电商平台,并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优质优价,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何氏眼科集团董事长何伟更加关注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远高于城市,农村地区人口养老面临更大压力。基于此,何伟建议,加快推进城乡养老融合,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他看来,要在广大农村中心城镇优先发展“医养结合”模式,并落实与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用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的贷款品种,通过提升信用贷款能力来增加养老服务资金投入。

金李也同样关心老龄化趋势下的农村发展问题。他提出,当前农村存在大量土地荒芜、乡村空心化等问题,建议借助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村田园康养、旅游度假康养等。“与此同时,鼓励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特别是通过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他表示。

点燃引擎 “科技创新”添动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毫无疑问,新的一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是科技创新。全国两会期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政协委员提案,都释放出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信号。

多位政协委员针对目前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针对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企业创新源头供给不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建议,搭建科研端与产业端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培养专业的科研转化经纪人,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并与风投机构、孵化器企业等共同合作,推动孵化出更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挥创新策源价值。

“人才流失、科技资源短缺是西部科创能力发展的瓶颈,要创新用人机制,把‘凳子’(岗位)摆在西部,遏制在西部戴上‘人才帽子’就向东南飞的现象,实现东西部科创中心同岗同酬。”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在今年全国两会带来了“建议在西部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案。

“只有国家布局和支持,才能改变人才、设备、资源向东部过度集中的趋势,解决西部科创能力严重落后问题。”王光谦建议,通过顶层设计,在兰州、西宁等西部重点城市布局和建设科创中心,打破“申报—竞争”模式导致科创能力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