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一  北京报道

“向中小型连锁药店、单体药店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供专销。”医药流通企业恒昌医药依靠医效流通新模式欲闯关深交所创业板市场。据恒昌医药申报稿,公司此次上市计划募资共计7.71亿元,其中5.34亿元建设恒昌医药总部基地项目,1.81亿元用于大健康产业集成服务线上平台建设,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医药流通企业,仅用六年时间就冲击资本市场。招股书中,恒昌医药反复强调公司核心优势是“互联网+”支持下的直供专销医药销售模式。不过仅凭其医药销售电商平台,公司是否符合创业板的“三创四新“要求?而国内医药流通改革持续深入背景下,公司是否具备成长性?都是有待企业进一步向市场解答的话题。

政策持续影响医药流通行业

近年来,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政策的深入影响。国家陆续颁布或修订了药品管理法、药品检查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对医药企业的管理标准,对医药企业的规范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具体政策来看,为整顿医药市场价格秩序,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我国医改政策逐步施行了“取消药品加成”、“带量集中采购”、医药流通“两票制”等政策。

例如,从2017年1月开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要求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 20 元以下。当年4月,卫计委等7部门要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

同时,随着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药分开”、“药品零差价”、“两票制”、“药品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药品双通道”等政策逐步落地实施。随着相关政策试点地区、试点包含药品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药品价格总体将呈现下降趋势。这些政策的实施改变了我国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格局,将药房从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

而医药流通领域企业的主要的盈利来源是依靠医药产品的购销差价。带量采购等政策使得药店终端零售价格逐渐与中标价格趋同,不断压缩整个医药流通行业的利润空间。相关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成长性压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安信证券、国金证券等多家券商机构对医药流通上市公司的业绩成长性分析中,均提及对医改新政下“处方外流”进展不及预期、药品降价幅度大于预期、带量采购对药店品种价格负面影响及医保政策趋严等风险的担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目前 A 股市场共有34家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在医改新政下,均在寻求医药销售业务的模式转型,或是向上游制药企业延伸,或是布局下游自营药店市场。

作为资本市场后来者,恒昌医药同样公开表示,公司面临着医药行业管理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商品经营组合与策略,采取措施降低经营成本,公司盈利能力将面临不利影响。

聚焦下沉市场

不过,恒昌医药作为一家成立不足10年的“年轻”企业,过去数年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增长,其中的“打法”就是聚焦下沉市场。

恒业药业表示,公司的经营优势在于立足于基层医药市场,依托自主研发的B2B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以自有品牌产品为核心的直供专销模式,通过压缩医药流通中间环节,直接连接优质上游制药企业和下游中小零售药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下游客户提供医药产品及综合服务。

事实上,面对医药流通领域的激烈竞争,恒昌医药并不具备在一、二线大城市的竞争优势,公司主要瞄准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基层医药市场市场,公司客户主要为中小型连锁药店、单体药店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报告期内,恒昌医药营业收入分别为5.29亿元、9.61亿元、18.49亿元和14.9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58.21万元、5510.02万元、1.13亿元和1.24亿元。

不过,尽管恒昌医药通过聚焦下沉市场的差异化竞争策略获得了业绩大幅增长,但在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巨头纷纷入局整合的背景下,恒昌医药上市的紧迫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据统计,目前A股34家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超过20亿元的上市公司就有25家。按照目前的公司体量,恒昌医药的营收及净利润与A股医药流通头部上市公司还有不少差距。

而近年来,医药零售连锁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的优势频繁展开并购重组和业务扩张,部分中小型连锁药店及单体药店面临着被并购的压力。

此外,目前互联网巨头亦积极跨界布局医药零售业务领域,京东旗下的京东健康、阿里旗下的阿里健康等均通过投资或者并购的方式涉足医药流通零售领域,传统线下零售药店面临网上药店等新型零售药店业态的竞争,行业竞争压力进一步提升。中小型连锁药店及单体药店的被并购或转型正在压缩医药下沉市场的生存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全国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多达 59.89万家,其中批发企业就达1.33万家,零售连锁总部6619家,零售连锁门店数量32.96 万家,单体药店 24.94万家。

某大型券商医药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医药流通行业早已是红海竞争,行业市场高度分散,在医药集采、取消药品加成等医改政策影响下,行业市场正面临重新洗牌,大量基层药店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医保政策趋严、药店门店盈利能力下降,处方外流低于预期等多重的经营风险。

这意味着恒昌医药立足的医药销售下沉市场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公司能否依托下沉市场维持业绩成长性受到考验。招股书同时显示,报告期各期,恒昌医药并没有建立下游的销售体系,公司向中小型连锁药店、单体药店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直供专销收入占主营收入比分别达100%、99.99%、82.32%和97.96%。

对此,恒昌医药表示,行业的变局或将导致公司客户流失,公司的经营及未来发展空间将受到不利影响。

自有品牌缺乏重磅产品

恒昌医药表示,公司具有自有品牌产品优势。其认为,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通常以代理上游医药制造企业的品牌产品为主,公司是国内医药流通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以开发及销售自有品牌产品为主的企业。公司建立了品类齐全、种类丰富的自有品牌产品线。

截至报告期末,恒昌医药经营2034个医药产品品规,其中自有品牌医药产品品规数量为1649个,占比为81.07%,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及核心竞争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目前恒昌医药直供专销模式下的自有品牌药品批件、生产及供应均来源于上游制药企业,或许意味着其与供应商的博弈中缺乏话语权。

报告期各期,恒昌医药的研发费用分别仅为75.68万元、1615.21万元、1734.77万元和1624.10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0.14%、1.68%、0.94%以及1.09%。2019年之前,恒昌医药的研发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恒昌医药的自有品牌并没有深入到产品的研发层面,公司的自有品牌更多的是医药产品的品牌包装。

此外,目前恒昌医药拥有乐赛仙、佐安堂、初心、善举、草本至尊、尚划算等自主系列品牌,治疗领域主要涉及儿科用药、消化系统、清热解毒、风湿骨病等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产品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氨糖软骨素钙片 、多潘立酮片、复方金银花颗粒依托乐赛仙的品牌,阿司匹林肠溶片、舒筋活血片、蒲地蓝消炎片、益气养血口服液依托善举的品牌,儿科用药赖氨酸磷酸氢钙颗粒依托状元娃的品牌。

恒昌医药的现有自有品牌产品多是常见的中成药和西药,生产难度不大且成本低廉,市场上同类型药品竞争更为激烈,公司的盈利空间并不突出。报告期内,恒昌医药的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3.55%、32.22%、32.21%、30.69%。

同时,由于这部分自有品牌药物大多是委托生产,公司对药品质量是否有强有力的把控?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就有多款药品因质量问题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比如2020年9月,恒昌医药因销售的“乐赛仙蚊不叮”抑菌剂和“芽培®四季止痒霜”抑菌剂不符合《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规定,存在销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消毒产品的行为,被长沙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处以罚款2000元。

2021年11月,恒昌医药经营的药品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又因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被定性为劣药,公司因此被湖南省药监局处以没收违法所得74445元的处罚。

对此,恒昌医药坦言,目前公司直供专销模式下的自有品牌药品批件、生产及供应均来源于上游制药企业,如果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政策变化或者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上游制药企业供货政策发生变化,公司将可能失去部分产品品种的经营权,导致经营业绩受到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