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争鸣

正方:校名应去掉“职业”二字标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华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成都市委会主委杨建德建议将全国所有“职业技术”院校名称更改为“应用技术”院校,消除“职教学生”标签化。

杨建德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大量没有考上普高的学生想尽各种办法也要去读普高,而绝大多数职业高中学校也不全是在从事职业教育,主要精力还是在搞升学教育,否则就招不到学生。“所以职业院校社会认可度低,老百姓不愿选读是现实问题。”

“去年,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学生抵制独立院校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的事件就是活生生的证明。”他认为,背后原因很多,但他认为其中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人为地给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贴上了“职业”二字标签,“老百姓骨子里面不认可、不接受;同时‘职教学生’标签化也不利于学生心身健康发展。”

杨建德建议,将全国所有职业院校的名称改为应用技术院校。他举例说,20世纪80至90年代,一大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受到老百姓的追捧,这些学校在名称上没有加“职业”二字,办学定位还是立足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比如各地的电子专科学校、统计学校、卫生学校、邮电学校、纺织高专等,“实质就是职业院校,干的就是职业教育。但招生好,就业好,得到社会的肯定。”

在调研中,他还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起步比我国早,发展比我国快,已形成了很多自己的模式。“他们无论中等学校还是高等学校,都没有一个国家在名称前面冠之于“职业”二字。”

其次,他认为在语意上更准确。“过去我们理解的‘职业’是适应社会需要,现在我们叫‘应用’更准确,适应社会的应用。”

“由于文化传统,加上现行一些政策对职业技术人才在职称和职级发展的‘天花板’限制,老百姓对职业院校接受度低。”杨建德最后认为,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学院也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不应该把他们分成两类,而应该归并为一类。

“有些院校由于没有人为贴上‘职业’标签,但干的是职业教育,所以老百姓认可,招生历来都是供不应求。所以将‘职业技术’改为‘应用技术’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更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杨建德说。

反方:校名去掉“职业”是新伤害

侯长林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建德提出“将‘职业技术’院校改名‘应用技术’院校”的建议引人注目,上了热搜。他建议的目的是想通过去“职业”标签,解决职业院校社会认可度低、老百姓不愿意选读的现实问题。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关心和关爱,值得称道。

不过,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

第一,职业院校社会认可度低、老百姓不愿意选读的现实问题,是不是真问题?我国职业教育,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已经占据了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能说个个都受到社会的欢迎,但是实践已经证明绝大多数是受到社会欢迎的。特别是,高职院校中的“双高校”均有比较好的办学基础和比较高的社会声誉,用社会认可度低、老百姓不愿意选读来评价这些职业院校是不客观的。如果要这部分职业院校校名中也去掉“职业”二字,这不是爱护,而是一种新的伤害。

当然,在我国现有的职业院校中确有部分或一定量的职业院校存在社会认可度低、老百姓不愿意选读的问题,但这不是职业院校的主流。即使如此,把职业院校校名中“职业”二字去掉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第二,社会对职业教育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偏见?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在部分社会民众的眼中确实就是“低人一等”教育,甚至将其等同于“兜底教育”,以致只要看到标有“职业”二字的学校,就认为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学校。也就是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确实存在。

但要改变这种偏见,不是简单地去掉“职业”二字就能够办到的。更何况,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并处在不断强化之中。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将“职业”二字去掉,就会使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不复存在。因此,去掉“职业”二字的建议不可取。

提高社会声誉是所有学校都非常关心的重大问题。职业院校同样如此。在笔者看来,影响职业院校赢得良好社会声誉的因素尽管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笔者欣喜地看到,教育部2022年职业教育工作的两大任务:一是提高质量,一是提升形象。这两大任务抓住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牛鼻子”。职业院校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形象”,才能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树立职业教育的好口碑。

(作者系铜仁学院校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