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 | 文  

沒有人不追求富裕,國家也越來越關心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然而,邁向財富之路並不平坦,特別是在投資領域,廣大投資者通過生產和勞動辛辛苦苦掙的錢,往往又在證券市場上“丟”了、“縮”了,或者本該賺西瓜的錢只賺了芝麻的錢。

投資者如何才能走出迷局,擁抱智慧?多年來我們一直缺乏一部關於廣大基民的全面真實畫像和科學指引的著作——“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

在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奮戰了23年的“老兵”——銀華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立新說:“投資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說是科學,就要遵循科學的決策流程和方法;說是藝術,就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衝動、減少噪聲對自己的干擾。” 

由王立新和楊宇(華寶證券首席財富官)合著、中信出版集團最近出版的《理性之外:偏差與修正》,就是一部具有嚮導作用的力作。

截至2021年底,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已經超過25萬億元,公募基金已成爲個人投資者低成本參與證券市場的覆蓋面最廣的財富管理渠道。

《理性之外》通過問卷調研、實證數據研究、場景實驗三種方法,對公募基金行業個人投資者的行爲特徵、心理因素、羣體分佈等進行了透徹分析。它不僅是個人投資者正確瞭解基金的指南,提供了基金投資的正知正念,也有助於基金公司推出更符合需求的金融產品,促進市場教育、引導和監管。

作爲一部研究之作、嚴肅之作,《理性之外》對全行業來說,是迄今爲止圍繞基金投資者行爲所做的一項最紮實、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標誌着中國的基金業研究擁有了理論和實踐的雙翼,必將展翅飛向更高、更廣闊的天地。

改革開放後,中國居民的財富不斷增加。不過在現實中,大量個人投資者並沒有很好地分享到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財富差距還拉得更大了。

2019年、2020年是股票投資豐收年,不少個人投資者終於賺到了錢,但收益率卻遠遠趕不上機構投資者,即使是那些通過購買基金參與股市的基民們。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年報》(2020)顯示:2020年盈利超過50%的股票型基金佔基金總量的59.79%,而同樣盈利水平的個人基金投資者佔整個基金投資者的比例僅有11%;盈利在20%-50%之間的股票型基金佔基金總量的36.03%,個人投資者僅有15.83%;盈利在0%-20%之間的股票型基金佔基金總量的3.92%,個人爲25.08%;此外,16.7%的個人投資者虧損0%-20%,31.3%的個人投資者虧損20%以上,而2020年全市場沒有股票型基金出現虧損。

這就是所謂“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怪圈。

年報還指出,如果通過5年滾動年化收益率來衡量基金的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發現自2004年以來的任一時點上,只要投資者持有主動管理股票型基金5年以上,通常可以實現好於同期市場指數的平均年化收益率。

可惜的是,大量投資者都是“多動症”,其收益率遠遠被同期指數收益率拋下。

《理性之外》的《前言》指出,調研發現,儘管現在有很多渠道可以獲得基金投資信息,但對權益基金認知模糊是普遍現象——超半數的投資者認知模糊或者存在認知偏差,僅有10%-20%的投資者認知清晰。從投資業績看,雖然過去一年(指2020年)有近九成的投資者獲取了絕對正收益,但有50%以上的投資者是跑輸大盤的,也即“賺到錢”但並未“賺夠錢”。

投資者怎樣才能不走或少走彎路?

蘇格拉底的那句座右銘——“認識你自己”——是大前提。

王立新說:“正確認識自己是不容易的。比如,讓投資者賣出一個沒怎麼盈利甚至虧損的標的,他們在心理上是難以接受的,因爲這可能被認爲是對自己投資眼光的否定。”

王立新和楊宇都是在資本市場上享有良好聲譽的專家型人才。由銀華基金與華寶證券合作進行的這項基金投資者研究,運用行爲金融學和實驗經濟學方法,根據用戶數據和真實交易數據,對個人投資者的基金投資行爲給出了清晰的畫像。

《理性之外:偏差與修正》暗含了兩重意思,一是通過研究發現,通常所說的“理性人假設”很難成立,投資者是不完全“理性”的,經常憑直覺行事,衝動且情緒化;經常人云亦云、從衆、隨大流;經常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經常盲目自信,高估自己、低估市場;經常貪小便宜、買便宜貨而不是找適合自己的標的;經常有自欺行爲、只說賺錢的投資不說賠錢的投資,等等。第二重意思是,投資者如果能意識到認知偏差,修正自我,管理好情緒和衝動,減少噪聲干擾,就能投得更好,實現財富增值。

那麼,個人基金投資者的行爲主要存在哪些偏差呢?該書歸納總結了9種常見的行爲偏差,對投資者基金投資進行了深刻畫像。

面對這些偏差,應該如何修正呢?《理性之外》給出了糾正不理性行爲的專業建議,值得普通投資者學習和借鑑。

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近20年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爲16.18%。基金投資只要長期堅持,就能獲得不錯的回報。並且,長期投資有利於糾正過度交易等行爲偏差,節約交易成本,更好地發揮時間的複利效應。

作爲行業“老兵”和優秀基金公司掌門人,王立新認爲,要做到長期投資,關鍵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或組合,資金屬性應該與投資目標和期限相匹配。

“最好設定自己的最短持有期限,偏股型基金我們建議至少持有3年或5年以上,並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如果擔心自己的自控能力不夠強,也可以選擇購買封閉式、持有期基金,或者採用定投方式進行投資。”

“當然,長期投資並非簡單的一直持有,正確的長期投資應該是對於優秀基金經理和產品,不因漲多了就贖回,也不因大盤下跌的回撤而離場;而對不具備上漲潛力的基金,不因虧損而繼續期待反彈,而是果斷贖回並換成更優秀的產品。”

《道德經》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王立新認爲,所謂“自知者明”,對投資者來說就是要把握“聰明錢”(smart money)效應。“聰明錢”是指投資者有能力根據某種特定信息,判斷股票、基金等資產價格的未來表現,並通過交易行爲(對基金來說就是申購和贖回)獲取收益。“聰明錢”效應本質上是衡量投資者的理性程度的。“聰明錢”效應越明顯,可以直觀地理解爲投資者越理性。

毋庸諱言,目前大多數個人投資者並沒有表現出“聰明錢”效應。但《理性之外》啓示人們,只要正視自己的投資偏差,不斷學習,構建完整的基金投資知識體系,並在實踐中針對不同原因造成的投資偏差採取相應的應對策略,更加理性地管理投資,就會越來越聰明。

戰勝心理偏差的基礎是理解它。而要理解它,讀《理性之外》就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對這部嚴肅的、每個判斷背後都有出處的著作,並不應冠以“基民寶典”一類噱頭,但它確實有類似功效,就像醫生手裏拿着的X光和CT報告,又像名師案頭歷經多年打磨的教案,值得信賴,是因爲可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