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手遊《雲裳羽衣》中止停服,年輕人想要守住數字資產。

作者 | 彥飛  編輯 | 王靖

來源:盒飯財經

手遊《雲裳羽衣》的停服鬧劇,讓遊戲數字資產的歸屬權問題再次走到聚光燈下。

3月30日,《雲裳羽衣》運營團隊發佈公告稱,將“中止停服流程”,恢復在各大手機應用商店的上架。玩家們在抗爭了一個多月後,取得階段性勝利。

這款女性向3D戀愛換裝手遊由西山居研發、騰訊代理發行,2018年9月開啓公測運營至今。四十天前,《雲裳羽衣》突然宣佈將於4月28日停止運營,在用戶羣體引發軒然大波。

官方停服原因是,騰訊與遊戲開發商的代理協議即將到期,不得不終止在中國大陸的運營。屆時,賬號數據和角色資料將被全部刪除,玩家在遊戲裏辛苦培養的“女兒”將不復存在。

更令玩家不滿的是,運營團隊在計劃關服前後的喫相也很難看。

微博用戶“二三四顆南瓜子”表示,這款遊戲已經有兩年未更新劇情章節,卻不斷推出各種充值項目。今年1月,官方舉辦一場名爲“妙筆丹青·繪卷霓裳”的活動,以豐厚獎勵吸引玩家“氪金”。

然而,直到2月20日,上述活動還有兩天就要結束時,運營團隊才發出停運公告,並在2月24日關閉充值通道,有關服前最後割一把韭菜的嫌疑。

此外,《雲裳羽衣》向玩家提供的關服補償,僅僅是《奇蹟暖暖》《璀璨星途》《延禧攻略之鳳凰于飛》三款手遊的禮包。這三款遊戲均爲騰訊麾下產品。

玩家們除了通過國家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工信部、12315等渠道舉報外,還在CCTV、中國消費者報等媒體的社交賬號下留言投訴。最終,《雲裳羽衣》暫時取消了停服計劃,相關消息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第7位。

目前,《雲裳羽衣》並未披露中止停運的具體原因。不少玩家激動之餘,也對最新公告的措辭感到擔憂:運營團隊只是“中止”而非“終止”停服,而何時恢復上架和新用戶註冊也是未知數。

騰訊公關人士向盒飯財經表示,從行業內來看,一般來說國內遊戲產品的平均運營壽命在2~3年。《雲裳羽衣》於2018年6月公測開始,已經運營了接近4年,進入產品運營長尾階段。任何一款產品都有其自然生命週期,隨着運營時間拉長,新鮮感或可玩度降低、新的品類出現等,都會帶來產品迭代、玩家流失等,這些情況客觀存在。

“關於雲裳羽衣後續的運營時長,和其他任何一款網絡遊戲產品一樣,很抱歉我們無法給出準確的預估。在持續運營期內,我們將繼續爲玩家提供優質的服務和體驗。”上述人士稱。

這場小小的糾紛,折射出玩家與廠商圍繞遊戲數字資產的深層矛盾。

在國內遊戲生態中,廠商常年佔據絕對優勢,對於旗下產品和服務擁有幾乎不受約束的解釋權。而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位,也讓玩家對廠商的種種騷操作無可奈何,難以招架。

但隨着數字資產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玩家意識到,自己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培養的遊戲角色,歸屬權應當屬於自己。遊戲公司心安理得的單邊行動,有必要拿到公衆視角下重新檢視,剔除和修正明顯有失公平的部分,重新構建一套符合玩家和廠商利益公約數的規則。

01

國內遊戲公司停運產品,都會在公告中竭力渲染不捨之情。但實際上,他們在做出決策時,法律上並不需要考慮玩家的想法,更不用顧忌玩家角色如何處置。

目前,國內法律法規針對遊戲停運,主要對告知和賠償義務做出約束:遊戲公司需要提前60天公佈停服計劃,並以法定貨幣或其他方式補償。實際操作中,廠商極少直接退錢,都是用遊戲禮包之類的虛擬獎勵替代。

以此考量,《雲裳羽衣》運營團隊此前的一系列做法雖然不討人喜歡,卻也並無違規之處;被玩家吐槽的補償方案,最多隻能算是略顯小氣。

通常情況下,用戶並不能強迫遊戲公司繼續經營某一款產品,也難以主張對遊戲角色、裝備等虛擬物品的所有權。遊戲公司擁有遊戲本體和網絡平臺,也掌握着所有玩家的數字資產。玩家只擁有使用權,且必須按照用戶協議行使權利。

這一規則看似偏袒企業,卻也符合商業邏輯。假如遊戲內資產歸玩家所有,最終結果將是所有遊戲都礙於他人物權,無法停止服務;而玩家之間的賬號買賣和租賃、第三方遊戲資源交易等也就成了合理行爲。這顯然不利於整個遊戲生態健康發展。

玩家試圖給心愛的遊戲強行“續命”,卻無法在法律法規上找到支撐。這讓玩家們在四處求援時屢屢碰壁。

對於批量產出的大廠而言,遊戲的關停並轉是再普通不過的操作。尤其是在手遊時代,一款作品的生命週期比端遊短得多,賺錢窗口期愈發狹窄。一旦發現潛力平平,遊戲廠商就會果斷放棄,把資源投入到下一個可能的爆款上。

據自媒體“遊戲那點事”統計,2021年國內遊戲大廠停運下架約75款遊戲,其中騰訊46款,網易15款,B站及其他大廠14款,不乏《堡壘之夜》《使命召喚OL》《海島紀元》《方舟指令》等口碑不錯的作品。

這些遊戲的停運原因包括IP老化、被續作取代、代理權到期等,但更多因爲收入達不到預期,於是關停止損。

例如,網易2020年底推出手遊《幻書啓世錄》,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宣傳推廣。憑藉精美的立繪和新穎的題材,這款遊戲上線首月流水破億,表現頗爲亮眼。

但好景不長,由於角色設定粗糙、“逼氪”過度等因素,《幻書啓世錄》的下載量和收入一路走低,關服前跌至iOS暢銷榜600名開外。最終,網易在2022年2月14日將其關閉。

曲終人散之際,網易並沒有手下留情,宣佈清空所有賬號數據和角色信息。那些在遊戲裏付出精力和金錢的玩家,只能被迫接受這一結果。

至於《雲裳羽衣》,它在過去三年多里從未成爲真正的爆款,官方微博至今只有20餘萬粉絲。收入方面,七麥數據顯示,2021年該遊戲在iOS平臺的月流水不過數萬美元。騰訊方面表示,該數據不屬實,外部推測不具備可參考性。

支撐了三年多後,《雲裳羽衣》宣佈停運實屬平常。如果不出意外,這款小衆手遊將像無數前輩一樣,悄無聲息地淡出遊戲圈,而玩家只能再一次默默承受。

然而,一羣咽不下惡氣的死忠粉,在監管部門、媒體和網民的助力下,十分罕見地迫使遊戲公司暫時服軟,收回成命。

這也預示着,玩家在難以得到法律援助時,將會更加頻繁地訴諸公衆媒體、網民情緒和監管部門,尋求以非常規手段滿足訴求。而這正是遊戲公司的軟肋。

02

在《雲裳羽衣》停服事件中,運營方2月底發出公告後,玩家們並沒有把焦點放在是否停運上,而是提出玩家數據不應被銷燬,防止自身訴求違背遊戲公司的根本利益,也避免了與法理相沖突。

隨後四十天裏,玩家除了在各種官方和非官方渠道投訴、發帖外,還圍繞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進行舉報,並轉發媒體有關此事的報道,以期擴大關注度。

這些努力取得成效。3月18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微博稱:“關於消費者留言集中反映的‘雲裳羽衣’遊戲問題,我會已關注。”消協的介入,成爲促使遊戲運營方讓步的關鍵因子。

3月30日,《雲裳羽衣》方面宣佈“中止停服流程”。玩家們迅速抓住行文曖昧之處,在微博上發問“是暫時中止還是永不停服”“是息事寧人還是緩兵之計”等,以及最關鍵的“以後還會刪檔嗎?”

同時,玩家們也試圖給出解決方案。不少人提出,希望官方效仿遊戲《暖暖環遊世界》的先例,將網遊轉換爲離線版單機遊戲,既減少運營成本,也能讓玩家免除刪號的擔憂。

緊扣數字資產所有權,以建設性方式表達訴求、爭取利益,是《雲裳羽衣》玩家在這場博弈中展現出來的可貴能力。這讓玩家們得到了公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最終達成目標。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遊戲玩家在感到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很難較爲理性地看待和處理與運營方的糾紛,通常也不會深入到數字產權層面,而是試圖裹挾更多人的情緒,逼迫對方就範,其結果往往是雙輸。

例如,2019年4月,知名遊戲主播PDD(真實姓名劉謀)在參與網易《逆水寒》的一場比賽時,遭遇系統bug被判出局,而主辦方並未第一時間妥善處理。PDD一怒之下,在直播間裏公開刪號退遊。

坊間傳聞,PDD的《逆水寒》賬號價值高達千萬,主動刪號意味着大筆投入付諸東流。而網易雖然開除了涉事員工並向PDD道歉,但後者在遊戲圈擁有龐大擁躉羣,頂級大V的棄坑無疑是《逆水寒》的重大損失。

普通玩家沒有PDD這樣的財力和號召力,但他們在自認爲遭受不公待遇時,對抗手段更加花哨。

2020年底,米哈遊《原神》上線新五星角色“鍾離”。玩家花費資源和金錢抽取後很快發現,這位號稱巖神的角色戰鬥力十分孱弱,遠遠達不到此前宣傳的水準。許多人開始在米哈遊官方社區、微博等平臺上宣泄情緒,以各種理由要求加強鍾離。

米哈遊起初不爲所動,試圖冷處理此事,卻進一步激怒了玩家。他們開始要求米哈遊提供紙質發票,且小額分批開具,導致後者的稅負成本和快遞費用一時間猛增。最終,米哈遊頂不住壓力,宣佈將鍾離回爐修改。

但無論是PDD還是《原神》玩家,都不能算是完全的勝利者。PDD損失了重金打造的賬號,以及直播《逆水寒》賺錢的機會;《原神》則在鍾離事件後,推出多個影響遊戲平衡性的強力角色進行彌補,給自身和玩家造成的困擾延續至今。

此外,在兩起爭端中,玩家們都沒有觸碰到遊戲內資產到底誰說了算的問題,而是糾結於運營方是否公正,抑或是否符合自己心意。相比之下,《雲裳羽衣》玩家無疑向前邁進了一步。

03

《雲裳羽衣》中止停服,玩家暫時如願以償,但這一勝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遊戲運營方發出公告後不久,中國消費者協會在微博上稱,《雲裳羽衣》取消原計劃,與該協會的“關注和推動”有關。

相比玩家呼聲,遊戲公司更看重監管部門的態度和關切。但中消協之類的機構不可能次次爲玩家撐腰,也很難爲此專門出臺制度流程。

另一方面,騰訊繼續運營這款不怎麼賺錢的遊戲,更多是出於安撫玩家和維護公共形象方面的考量,妥協“躺平”的意味十分明顯。

據上觀新聞3月上旬報道,在玩家要求“網遊轉單機”後,《雲裳羽衣》客服表示目前沒有推出單機版本的打算;對於刪除賬號信息和角色數據,則是“根據相關法律要求處理,爲了保護玩家個人信息安全”。

3月底取消關服計劃後,遊戲運營方宣佈後續將不再開啓付費。一款遊戲如果無法帶來收入,距離徹底關門也就不遠了,玩家對此無可奈何。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年青一代,尤其是00後,對於包括遊戲賬號在內的個人數字資產愈發重視。許多人試圖釐清歸屬權,並延展到繼承、投資等維度上。

中華遺囑庫3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遊戲賬號、微信、QQ、支付寶等虛擬財產已經成爲90後、00後遺囑的常見類型,佔比17.3%,僅次於銀行存款。此外,近期熱炒的元宇宙虛擬房產、無聊猿等NFT(非同質化代幣)藏品,其參與者也大都是年輕人。

相比之下,遊戲賬號涉及人數更多,付費率更高,處置問題也格外突出。但由於缺少明晰而具體的法律法規,遊戲公司長期進行單方面闡釋,並通過用戶協議半強迫地達成約定。

騰訊在去年4月的一起訴訟中明確表示,遊戲賬號和遊戲內產品均爲騰訊所有,玩家只擁有使用權、不得私自買賣。網易、米哈遊等公司也在用戶協議中設置了類似條款。

國外公司的做法也大同小異。遊戲發行平臺Steam表示,用戶賬號無法轉讓,即使寫入遺囑也是無效的;另一家平臺Epic同樣指出,用戶不擁有其賬戶,贈與或以其他方式轉移賬戶屬於禁止行爲。

不過,在玩家呼聲和輿論壓力面前,也有一些公司嘗試做出改變。

早在2017年5月,美國遊戲巨頭暴雪出臺一項政策,假如玩家去世,經過一系列信息審覈後,賬號可由他人繼承。雖然距離玩家真正擁有遊戲數字資產仍有相當遠的距離,但這畢竟是在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

此外,蘋果公司在去年6月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宣佈,推出“數字遺產計劃”,指定人可繼承賬號,訪問照片、信息、被網絡、聯繫人、已購買APP等數據。

如今,在元宇宙、虛擬人等新技術的助推下,玩家與虛擬世界的關聯大幅強化,數字資產的體量和價值也在膨脹,勢必遠超遊戲賬號、道具、皮膚之類的初級形態。

遊戲公司慣常使用的“最終解釋權”,以及對一切數字內容的所有權主張,將不可避免地遭遇越來越大的阻力。同時,越來越多的玩家把數字產權擺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嘗試在相關法律法規就緒之前,依靠輿論壓力爭取更大利益。

但整體來看,大部分遊戲公司和玩家在面對數字產權課題時,仍處於懵懂和摸索的階段,雙方博弈常常激化爲“按鬧分配”的零和博弈。如何以找到利益平衡點實現共贏,將是整個遊戲產業和生態的新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