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不確定中點亮未來

· 秦朔 | 文  

我們正在一個魔幻般撲朔迷離的世界上,快速穿行,或被動靜止。

一切都是那麼不確定。不確定不再是例外,而是常態。用尤瓦爾·赫拉利的話,“在21世紀,穩定將是你無法享受的奢侈品”,“不連續性”將成爲最顯著的特徵。

2020年那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世界時,托馬斯·弗裏德曼寫道,我們這一代人從沒有經歷過這種挑戰,上一次這樣的挑戰還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我們不能對大自然說:“我們現在經濟不好,停一停吧”。

全球化遭遇的衝擊越來越多,令這位“世界是平的”的信徒不得不給全球化一個新定義。他說:“經濟學家們對全球化的定義過於狹隘,他們關注資本和貿易的流動,全球化遠不只是這些。我認爲全球化的內涵是,國家、企業和個人都有能力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行動。……我堅信,只要我有電腦、有zoom、有手機,那麼我就可以作爲個人在全球範圍內行動。”

拜科技所賜,弗裏德曼這樣的個人不懼變化,但國家和企業的風險要遠遠大於個人。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最新的全球風險感知調查(GRPS)顯示,只有16%的受訪者對世界前景感到積極和樂觀,只有11%的人認爲全球復甦將加速。相反,大多數受訪者預計,未來三年的特點要麼是持續波動和多重意外,要麼是將相對贏家和輸家分開的分裂軌跡。

按照這一預計,未來企業的命運只有兩類:能在波動和意外中突圍,就是贏家,否則就是輸家,且贏家和輸家的分佈像字母K一樣向兩頭離散,差距加大。

企業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創造確定性,贏在未來?

3月31日,張瑞敏在海爾集團“高度不確定形勢下的確定性戰略”專題會議上做了一次長篇講話,題目是《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於不確定性中創造確定性》。

收到這篇9000多字的長文後,我既爲其高度的思想性、深刻的穿透性所吸引,可以說是讀過的各種確定性創造理論中最系統而有創見的,同時也有一種奇妙的“量子糾纏”感,因爲我剛好正在看黑格爾、恩格斯,關注的也是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定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者,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具與方法也。

張瑞敏諳熟古今中外哲學思想,這篇關於確定性的論綱式宏文,以《易經》中的“三易”(變易、不易、簡易)開篇,以王陽明的“陽明三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結尾,體現了濃厚的中國式管理思想特徵,如整體把握、高度凝練、重視感悟等等。而在主體部分的論述中,則採用西方的分析框架,主要是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定律,同時融入中國的文化,渾然一體。

張瑞敏說,環境變化無常,這是“易”;企業無法決定環境變化,但可以在“易”中形成“不易”即定力、定見,並以“簡易”的方式迅速落地。

張瑞敏所說的“不易”,又非一成不變,而是指企業不斷適應時代變化進行轉型,“每次轉型都是對原來的一次揚棄,屬於過去時代的那個企業死掉了,適應烏卡時代(VUCA)的企業獲得新生”。

“不易”指的恰恰是不斷變革、“以昨是爲今非”的自我超越精神。無論環境怎樣變化,這種精神是不變的。

張瑞敏說的“揚棄”,是德國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揚棄是一種發展,揚棄後的階段高於前一個階段。黑格爾說,揚棄“並不是一種外在反思的行動,而是生命和精神最內在、最客觀的環節”。他在《歷史哲學》中寫道,“當‘精神’脫卻它的生存皮囊時,它並不僅僅轉入另一皮囊之中,也不從它的前身的灰燼裏脫胎新生。它再度出生時是神采發揚、光華四射,形成一個更爲純粹的精神”。這就是說,揚棄就是要褪去舊的皮囊,而實現脫胎換骨的精神昇華和自覺。

張瑞敏一直認爲,海爾幾十年的成就,與其說是有形的,不如說是無形的,如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關係,但最重要的是觀念和思想,因爲它們幫助企業穿越紛繁複雜的表象,找到本質規律,燭照未來。他指出,對海爾來講,不變的、永恆的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量變質變,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可以用其指導當下的工作。

唯物辯證法源自西方,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和中國文化中有無相生、陰陽互動、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等傳統非常相通。張瑞敏的“自以爲非”“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等思想,都能看到唯物辯證法的影蹤。

作爲唯物辯證法的重要奠基人,恩格斯既指出變化是永恆的,也指出前進的發展終究會實現。他是這樣論述的,“一切僵硬的東西溶解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一切被當作永恆存在的特殊的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恆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着”“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儘管有各種表面的偶然性,儘管有種種暫時的倒退,前進的發展終究會實現”。

張瑞敏就是這樣相信未來的企業家和管理思想家。他的確定性創造理論,就是以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規律,結合海爾30多年的實踐,會通中西管理思想,提出的一套應對不確定、化不確定爲確定的企業哲學和戰略。

依託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定律和why(觀念)、how(路徑)、what(目標)三個維度,三三見九,就有了創造確定性的九個模塊和方略。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如下的歸納:

方略一(1.1):用質變引導量變

別人追求的是量變,我一開始追求的就是質變,是超越常人的更高目標,和常人有明顯區別的差異化目標。如別人做產品,我做品牌。

方略二(1.2):量變到質變要不斷升級

海爾的初級的量變到質變,是把產品做成全國質量金牌;進一步的量變到質變,是品類擴展,從一個冰箱廠變成一個集團;卡薩帝的初級的量變質變,是成爲區域性高端品牌,進一步的量變到質變是實現全球化、全品類、新的品牌升級。

人單合一的初級的從量變到質變,是在全球發展了十幾個研究中心,開始提供認證和諮詢服務,進一步的從量變到質變是像當年的全面質量管理和六西格瑪一樣風靡全球。

方略三(1.3):組織自身也要量變質變

企業要不斷發展,組織也必須不斷發展。組織本身也要進入量變質變的循環,從單體的小微組織,到小微與小微聚合而成的鏈羣,再到與外部利益攸關方建立“鏈羣合約”,打造共創共贏生態。

方略四(2.1):用矛盾驅動自進化

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企業是在和用戶的矛盾中進化的,企業的組織(鏈羣)要圍繞用戶體驗的迭代運轉,動態優化,實現對立統一的動態平衡,並在這個過程中讓組織“自湧現、自裂變、自進化”。

方略五(2.2):用互動循環促進價值創造

靈活的生態化組織(“鏈羣合約”)是否是自進化的組織,要看其是否能創造出三種價值:與用戶在無窮交互中創造出體驗價值;與資源合作方通過增值分享,共同創造出體驗迭代升級的價值;激勵每個節點重新出發,創造新的體驗價值。

方略六(2.3):用激勵機制推動組織進化

實現組織進化,需要創造相應的激勵機制加以保證,最終達到“簡而不怠,疏而不失”“無爲爲之,使自施之”“無事事之,使自憂之”的境界。

方略七(3.1):把握矛盾運動的週期性

矛盾運動的週期性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新的肯定,與上個週期有本質不同,但某些特徵是相像的。

方略八(3.2):抓住否定之否定的先機,並將其普及擴大

製造體系的矛盾週期性,是從個性化定製的小作坊,到大工業生產、大規模製造,這是否定;再進入物聯網時代的個性化定製,這是否定之否定。

組織信任也要經歷否定之否定,小作坊基本是家庭化的,很容易相互信任;大企業採取“經濟人驅動”,就是對小作坊式信任的否定;人單合一又是對大企業信任的否定,它讓員工與用戶的相互信任融爲一體。關鍵是加快普及速度。

方略九(3.3):否定之否定的目標是人的價值最大化

如果沒有人的價值最大化,其它一切都不存在,而人的價值最大化也有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週期。小作坊生產階段可靠師傅手藝,是人的價值彰顯的肯定階段。大工業時代人是被動執行者,只有企業價值最大化,這是對小作坊生產方式的否定。人單合一進入否定之否定的階段,“我”的價值體現在“我”爲用戶創造的價值中,爲用戶創造價值越大就越能體現個人價值。這是否定之否定。“人的價值最大化”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要建立一種機制,一種能夠實現價值循環,不斷地向更高的價值升級、循環的機制。“陽明三綱”對此做了很好的表述。

王陽明說,“心中有良知,滿街皆聖人”。誰都可以成爲聖人,因爲你是價值主體,是自主人。他不是做企業的,卻道出了企業管理的根本。這也是德魯克所說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

張瑞敏講話最後說:“我所講的一切,其根本就是人性的解放。在生態中,沒有管理者,沒有科層制,每個人都可以成爲自己的CEO。我們在座的大家要反思,你能不能讓每個人得到人性的真正解放?文藝復興是人性的解放,我們現在做的人單合一其實就是在企業界解放人性,就是企業界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從神性迴歸爲人性,而人單合一則是將‘三權’(決策權、用人權、分配權)從CEO手中迴歸爲每個自主人的價值。”

通觀張瑞敏關於確定性創造的這一論綱,和他在人單合一、生態品牌等方面的創新思想一脈相承,同時也更加結構化,其底層邏輯依然是回到人、爲了人,讓企業成爲一切自主人的生態聯合體和一切創造者的熱帶雨林。

從十多年前打破傳統的金字塔結構開始,張瑞敏引領海爾發起了一次又一次圍繞“人的價值最大化”的探索,其不懈的努力和大膽的創舉,讓海爾成爲全球管理領域備受矚目的一種現象。從自然人到自主人,從創客到小微組織,再到生態中的鏈羣,伴隨人的革命,海爾相應構建起了“共贏增值表”等一系列基礎性的工具,並開始向世界推廣。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海爾不僅在輸出產品和服務,也在向世界輸出源自中國實踐的商業思想。在這方面,張瑞敏走在了中國企業家的最前沿。

通過改革開放後的持續努力,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財富》500強企業最多的國家,已經有大量鮮活和創新的企業實踐,但思想方面,總體還缺乏世界水平的建樹。在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的今天,我們比過去迫切需要思想的引領。

馬克思說過:“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羣衆,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先進的思想和理論一經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就能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海爾的實踐就是一個明證。

俗話說“未雨綢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經觀念地存在着。”他以此說明,人的有目的性、計劃性、自覺能動性的活動的重要性,人是思想觀念的動物,這也是人的活動區別於其他一切動物活動的重要特點。

那個隨風而起、誤打誤撞也能成功的時代早已消失,新時代需要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論。張瑞敏正是一位可貴的思想探索者和引領者,他曾引用過古希臘學者普魯塔克的話,“人的頭腦不是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點燃的火把”。而他的思想也正是在不確定形勢下,能帶給我們更多確定性的火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