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月CPI續創40年新高 從西海岸港口看美國通脹緣何“高燒不退”

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撰稿 王應貴 據美國勞工部4月12日公佈的通貨膨脹數據顯示,3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了8.5%,該指標再度創下1981年12月以來的新高; 而剔除食品和能源後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了6.5%,創下了自1982年8月以來12個月內增幅最快的紀錄。兩項指標再次證實了美聯儲官員對通貨膨脹的擔心並非多餘。

3月15日-16日的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紀要表明,與會者討論最多的議題是不確定的經濟前景、偏緊的勞工市場、高企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風險因素。其中,與會者大多時間在討論通貨膨脹問題,涉及勞工市場、俄烏衝突、物價普遍上漲、能源價格飆升、中國疫情防控政策、供應鏈問題、芯片短缺等來自國內外多方面因素。

與會者認爲,美國今年經濟增長會放緩,並形成了以下共識:在3月的會議上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以降低貨幣政策的刺激作用是合適的;爲實現委員會的目標,連續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也有必要的;縮減聯儲資產負債表在收緊貨幣政策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在未來的會議上(如最快5月份)啓動該政策操作應當是合適的。4月5日,美聯儲官員萊爾·佈雷納德(被美國總統拜登提名爲新任副主席,尚未經參議院正式通過)正式放風說美聯儲最快在5月的會議上宣佈縮減資產負債表,只不過轉述了與會者的政策共識而已。

美國西海岸港口擁堵加劇 全球供應鏈承壓 

此輪美國通脹成因較爲複雜。美聯儲與會官員談論較多的是勞工市場偏緊,工資漲幅較大,由製造業向服務業(如教育、服裝、醫療衛生等)擴散,企業必須調整商品與服務價格;通脹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爲總需求旺盛、世界能源與商品價格大幅度上升、供應鏈紊亂;就外部因素而言,俄烏衝突使得本已惡化的全球供應鏈雪上加霜,導致能源、食品價格和部分工業品上漲,經濟制裁會繼續推高價格,並導致下游產品價格上漲;全球防疫政策缺乏協調,多國病例激增及封鎖使得世界供應鏈瓶頸問題更是無解。

美聯儲所提到的問題較爲宏觀,對供應鏈問題的深層次瞭解還得從港口作業開始。美國西海岸的最大港口爲洛杉磯——長灘港,承擔了美國30%的對外出口業務,以及40%的進口業務,當屬美國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2021年10月,拜登總統呼籲洛杉磯港口實行24/7全天候運作模式,以解決前所未有的集裝箱船擁堵問題,然而,雖然港口首席行政官積極響應總統號召,但實際效果低於預期。在疫情之前,每日等待入港的集裝箱船不超過3艘,大部分時間不需等待直接入港;據南加州海事交易所(Marine Exchange of Southern California)數據,疫情暴發之後,2020年12月8日等待船隻達8艘,其後略有增加,但總體可控,2021年6月以後排隊進港的船隻急劇上升,2021年8月24日達到38艘,10月22日達77艘,2022年1月9日到109艘(峯值),3月9日仍有50艘船在等待。洛杉磯港口要恢復正常尚需時日,而且現在進入攻堅階段。

洛杉磯港口治理結構複雜,一港多企模式下,解決擁堵問題需多方協商。洛杉磯港由三大部分組成:港務局、碼頭工人協會和碼頭裝卸(生產)管理。洛杉磯港務局雖爲政府機構,但按商業模式運作,租賃和海運服務爲其收入來源;港口裝卸操作平臺由一家專門公司負責,而集裝箱週轉(集裝箱運出和回收)具體由碼頭工人負責。2019年洛杉磯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同比略降1.28%,反映了中美貿易摩擦對港口業務的影響;2020年全年吞吐量略降1.33%,但後半年反彈迅速(見下表1);2021年吞吐量上升了15.89%,但後半程乏力。港務局的努力並沒有徹底解決碼頭擁堵問題。據最新統計數據,2022年1-2月,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了3.6%、7.31%。解決港口擁堵問題需要多方協調,港口工人薪資調整尤爲棘手。

從碼頭、倉儲到經銷中心,都繞不開集裝箱的公路或鐵路運輸問題,而卡車司機短缺是最嚴峻的挑戰之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卡車司機絕對是最好的藍領工作:收入穩定,工作有保障,然而到如今卡車司機的經濟境況大不如以前。除少數大物流公司外,中小物流公司處於掙扎邊緣。對新手來說,每英里30美分的收入已如雞肋,而對於少數經驗豐富的老司機來說,每英里70美分的收入是他們堅持的理由。卡車司機每日真正跑車時間也只有7-8小時,其餘7個小時要麼等待(每個分銷中心有工作時間安排,不可能24小時運作),要麼無償做其他工作,他們的實際收入下降,難以吸引新卡車司機入行,可見行業轉型(無人駕駛)已成必然之勢。

換句話說,美國並不缺乏卡車司機,而是缺乏優厚的經濟條件吸引人才。碼頭、倉儲和分銷中心必須協調工作,只有管理層剃頭挑子一頭熱是不行的。

關稅推高通脹 美國對華商品依存度難減 

儘管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經歷了嚴峻挑戰、反全球化思潮抬頭,中國的全球供應鏈中心地位屹立不變。表2共列出了2021年中國內地與全球經濟40強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貿易的地位。就進口貿易而言,中國內地是這些國家或地區進口商品的重要來源地;就出口貿易而言,中國內地又是這些國家或地區商品出口的重要市場。按2021年國民生產總值計,中國內地和這些貿易伙伴的經濟總規模佔全球的98.15%。毫不誇張地說,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興起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實現了世界範圍內更明確、更細緻的勞動分工,確定了世界更有效的供應鏈體系。中國的全球供應鏈中心地位是競爭市場最終選擇的結果,使得全球大多數經濟遠離了通貨膨脹之虞。任何罔顧世界經濟發展大潮、鼓吹“貿易脫鉤”的說辭或操作均會以失敗而告終。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並沒有爲兩國貿易爭端畫上休止符,相反美國繼續限制高科技(芯片)貿易,制裁中國企業,對約三分之二的中國對美出口商品加徵關稅,脅迫中國一些在美上市企業退市,中美關係仍處於歷史低谷。協議簽署後,全球疫情暴發,疊加美國政府的種種行徑,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目標無法達到。據美國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以2017年中美兩國貿易額爲基準,要求中國從美國購買3805億美元的指定商品和服務,但兩年實際完成額不及預期。美國應從戰略高度正確把脈和調整對華關係,因爲兩國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特朗普任內大打貿易戰,致使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儘管通貨膨脹壓力去年4月已出現,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今年3月23日才宣佈對352種中國商品免徵關稅。顯而易見,如果美國不盡快調整雙邊經貿關係,通貨膨脹壓力近期內難以緩解。

最近五年,中美貿易發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首先,中國對美出口貿易恢復到2017年的5052億美元。2018-2021年,中國對美出口額分別爲5385億(按美方統計)、4508億、4347億和5064億美元。其次,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貿易額超過了2017年的1300億美元。2018-2021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貿易額分別爲1203億、1065億、1245億和1511億美元。最後,中美兩國貿易差額明顯縮小了,2017-2021年分別爲3751億、4182億、3443億、3103億和3553億美元。然而,美國對世界的貿易逆差卻逐年擴大,最近五年分別爲7924億、8709億、8509億、9111億和10789億美元。美國曾試圖減少對中國商品的依存度,但改變不了貿易赤字越來越大的困局,最終還是要選擇從中國進口,因爲中國企業的整體生產效率和能力還是超過任何國家和地區。

市場情緒偏悲觀 投資者關注財報

美國通脹形勢不容樂觀,僅靠美聯儲努力是完全不夠的,因爲俄烏衝突和中美關係不在美聯儲掌控內。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到今天,各國休慼與共,通貨膨脹已成爲世界共同面臨的挑戰,影響到世界每個角落。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俄烏衝突持續時間越長,對全球供應鏈衝擊越大,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危害就越大。

此外,美國金融市場投資者已開始擔心通脹壓力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市場情緒顯得悲觀,不少華爾街大咖預測美國經濟會衰退。本週是今年第一季度公司業績亮相的第一週,不少重量級企業將交出成績單:週三有摩根大通銀行、達美航空、家紡商店BBBY、貝萊德(美國最大基金管理公司)等公司登場;週四有聯合健康花旗銀行、高盛銀行、摩根士坦利、富國銀行等一衆金融機構出場。當然,關注的焦點是在通脹形勢下企業成本管理和盈利能力。換言之,美國企業如何消化通脹成本?通過轉移給客戶還是自我消化?企業能否保持較高的盈利水平?企業高層管理如何把脈未來發展前景?深入分析上市企業財報是這個月投資者的必修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