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共享,零散小區、獨棟居民樓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專業物業服務;志願服務共享,本土服務品牌、服務隊伍“走出門”,覆蓋面更廣、服務力度更精準……記者連日走訪發現,南京市多地基層社區主動嘗試共享物業、共享志願服務等管理模式,在老舊小區治理探索過程中“共享”成了風尚。

南京老舊小區楊家園小區變美了。通訊員 李立 記者 崔曉 段仁虎 攝

以點帶面,“微小區”有了“大管家”

“二樓的燈不亮了。”4月13日晚8點,家住楊將軍巷19號的居民在業主羣中留言。5分鐘不到,物業主管宮維麗回覆道,“好的,儘快安排。”次日一早,維修隊檢修後換上了新燈泡。“燈已修好,業主們可以放心了!”宮維麗發在羣裏的消息收到不少居民點贊。

楊將軍巷19號地處玄武區新街口街道,爲獨棟居民樓,戶數僅有78戶,是典型的“微小區”。過去由業委會自治。隨着疫情防控等需求提升,居民亟待引入專業物業管理。然而,現實困境是,小區無停車位,以0.5元/平方米/月的物業收費標準計算,80平方米的房屋每月物業費爲40元,若業主均按時繳費,每月物業費收入爲3000餘元,相較安保、保潔等人員支出,幾乎是杯水車薪。

對於物業而言,這幾乎是一筆註定“賠本”的買賣。就在今年3月,紅廟物業入駐楊將軍巷19號小區,將其與附近的紅廟小區合併管理,實現安保、保潔、維保人員錯峯調配,這一“共享”模式下,人員支出大大降低,“微小區”也能享受同質化物業服務。

據紅廟物業公司物業部總經理徐禹全介紹,目前,該物業企業已接管新街口街道近20個老舊小區項目,在街道指導下,物業以成熟小區託管項目爲“點”,輻射周邊零散小區。按照計劃,今年物業還將繼續接手8個老舊小區,豐富“物業+生活服務”形式,加強自身造血能力,讓服務連點成面。

共享管理,老小區實現“逆生長”

南京守好老舊小區“防疫門”,對進入片區的居民、車輛逐一進行查碼,測溫。記者 董家訓 攝

“小王,小區東邊角落堆了些建築垃圾,你看安排人去清理下呀。”4月14日中午,在秦淮區仙鶴裏小區住了20多年的林阿姨,熟稔地跟小區物業經理王亞兵打着招呼。王亞兵笑着應答,並將相關信息反饋給保潔員。路過小區的小花園時,輕聲提醒正在滑滑板的小朋友們注意安全。

“自從物業進駐,我們小區的環境相比以前好了不少。”林阿姨笑着告訴記者,物業公司入駐後,小區路面拓寬、地面硬化、重新劃設停車位、險樹修剪、清理樓道雜物……一項都沒落下。前半年沒收物業費,享受到服務後,她和老伴商量後,成了第一批主動繳納物業費的業主。

王亞兵所在的蘇宜馨物業公司原本是金輪園小區的物業,與仙鶴裏小區僅一牆之隔。雙塘街道胭脂巷社區黨委書記鄒慶介紹,社區雖然能幫忙解決居民問題,但考慮到社區範圍內只有仙鶴裏小區還沒有物管,居民的生活需求也需要物業公司的參與。考慮就近管理、人員調配方便,蘇宜馨物業公司成功入駐。

“金輪園小區面積小,於物業公司而言,資金、人員的投入並不合理。”王亞兵介紹,接管仙鶴裏小區後,公司從5個人增加到了10個人,主要增加了安保人員。由於仙鶴裏小區面積大,戶數多,保潔員和維修工人的‘共享’,爲公司帶來了收益。接管3年來,仙鶴裏小區的物業費收繳率已經達到80%。

物業公司“共享”,不僅帶來了環境的改變,對仙鶴裏小區而言,居民日常的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小區裏的小花園成了社區的黨建廣場、法治廣場,健康有趣的活動給小區的老年人帶來了方便。

場景豐富,社區共治推動成果共享

共享的不僅是物業。記者走訪瞭解到,在南京多地,藉助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平臺,本土孵化培育的志願服務品牌、志願服務隊伍也走出社區,實現區域間“共享”。

誕生於南京玄武區孝陵衛街道小衛街社區的“敲門大姐”志願服務隊,是一支由退休黨員、居民等組成的鄰里志願服務隊伍,通過敲門走訪的形式結對高齡老人、常態化關照服務。隨着這一志願服務品牌逐漸成熟,“敲門大姐”也從小衛街社區走出,將服務範圍拓展至全街道。

“共享物業、共享志願服務等模式,意義在於打通了小區院落的物理邊界,通過合併管理實現服務資源高效分配。”江蘇省社區發展研究會理事、常州大學瞿秋白政府管理學院講師錢志遠說。早在2020年12月發佈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裏面提到,鼓勵物業服務企業統一管理在管項目周邊老舊小區,“共享物業”正是這一落地實踐,於政府而言提高管理效率,於居民而言提質物業服務,於物業企業而言降本減負,對社區治理各方主體都有助力。

錢志遠表示,當前,以問題爲導向的社區發展模式,正在向以“資產爲本”的社區發展模式轉變,其目標是通過社區資產的挖掘與共享,整合社區的內生力量和外在網絡資源活化資產,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這一模式下,社區的停車位、公共空間等,均可以納入“共享”管理範疇,例如打通空間引入社會組織進行社區營造等,在更大層面打通資源壁壘,以資源的“共享”推動成果“共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