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校畢業生就業:“兩頭”搶手“中間”冷 | 電訊調查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4月21日12版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邵魯文

六月份畢業季很快將來臨,各類招聘活動正緊鑼密鼓地開展。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大學畢業生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帶來的就業壓力也進一步增加。與此同時,隨着多地出現疫情和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就業需求和就業總量之間還存在多重矛盾,招聘“兩頭”搶手“中間”遇冷等現象凸顯。

一些畢業生就業焦慮感上升

教育部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受國際疫情影響,這兩年返回國內就業的海外留學生也不斷增加,整體來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複雜。

結合去年秋招數據和今年春招的初步數據來看,在較爲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就業基本盤基本保持平穩。今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當前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好於預期,2021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目標任務。

從部委到地方接連出臺穩就業新舉措,聚焦重點、精準施策。人社部等十部門啓動實施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明確補貼支持、稅費支持、激勵推動等支持政策;教育部部署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廣泛開拓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

不少地方圍繞減負穩崗、創業服務出實招。山東對招用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與之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併爲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小微企業,給予社保補貼,最長可達1年。

不過,隨着就業壓力增大,一部分就業羣體的焦慮感也隨之而來。尤其是不少大學畢業生擔心就業崗位減少、競爭增強,產生焦慮情緒。

一家招聘平臺對1萬餘名2022屆畢業生調查發現,畢業生的就業焦慮真實且常發。20.09%畢業生表示有輕度就業焦慮,11.35%的畢業生存在中度焦慮。對於2022屆畢業生來說,產生就業焦慮的主要原因在於“缺乏相關實習經歷/工作經歷”以及“缺乏崗位要求專業技能”,其佔比分別爲30.24%和24.66%。

4月14日,在湖南長沙中南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學生在面試前整理着裝。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兩頭”搶手“中間”遇冷現象凸顯

記者調查發現,在今年招聘季中,出現一些新矛盾,尤其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就業“兩頭”搶手“中間”遇冷現象明顯。

對於製造業企業而言,博士和技工院校畢業生依舊搶手,而畢業人數最多的本科生甚至碩士找工作則相對困難。去年秋季,位於吉林長春的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對招聘的2022屆博士畢業生,除承諾的35萬元以上年薪外,還有一次性安家費50萬元(稅後)。在中國重汽集團,一位招聘負責人告訴記者,博士入職可享受50萬元的安家費和50萬元的無息借款,再加上不低於30萬元的年收入,博士入職總共可以拿到超過100萬元的綜合補貼。

在技工院校,畢業生同樣搶手。山東藍翔技師學院院長榮蘭祥說,用人單位提前半年到學校來“預訂”學生,誰給學生的工資高,學校就可以安排畢業生去哪家企業就業。

而多位高校本科畢業生告訴記者,心儀的崗位一般會設置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招聘要求,一些需要操作技能的崗位自身又不符合要求,導致在就業時往往“高不成低不就”。河北某高校計算機專業大四學生喬添倫說,大型企業往往會對博士進行定向招聘,並且免去初試,直接進入面試階段。但對於本科生而言,要經過“殘酷”的幾輪篩選,找到好工作的幾率並不高。

此外,受疫情和經濟形勢影響,部分行業規模性失業風險增高,受此影響,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面臨較大困難。

疫情衝擊之下,旅遊業受到明顯影響。旅行社經營者高揚從事旅遊行業已經十幾年,受疫情影響,近幾年效益不佳。“今年各地疫情形勢嚴峻,不少景區關閉,跨省旅遊也受到影響,經營很困難,旅行社不得已進行了裁員。”高揚說,旅遊行業離職潮近兩年很明顯。

對於有着3300萬從業者的旅遊業來說,諸如疫情等突發衛生公共事件會給行業帶來巨大沖擊。

“隨着經濟景氣程度下降,企業就業崗位壓縮,給就業市場帶來了壓力。”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表示,當前,一些行業的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較大困難,企業續聘意願減少。

4月14日,在湖南長沙中南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學生在進行求職面試。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疫情之下,如何做好供需對接

疫情之下,想就業學生出不去、招聘單位進不來,社會暫停線下招聘活動,改爲線上進行,對招聘成效造成一定影響。例如,山東招聘平臺齊魯人才網的就業大數據顯示,2022年春節之後,山東就業市場供需狀況呈現出與往年不同的走勢。往年,企業招聘活躍,求職者供不應求。而今年企業需求下降,求職者更加活躍。

北京林業大學林產化工專業畢業生盧鵬表示,從秋招開始,就提前謀劃找工作,但是一些企業招聘崗位減少,加上面試、實習等環節不方便,前期投遞求職申請的許多崗位最後不了了之,雖然有一些工作機會,但至今沒找到很理想的崗位。

受疫情影響,大學生創業壓力增加。“海歸”張弛告訴記者,因爲疫情影響,近兩年很多時間被迫在國內上網課,畢業後和朋友合夥在餐飲行業創業,但當前形勢下,投資機構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預期不看好,很難拿到投資,運營面臨較大資金壓力。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今年2月發佈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於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製造業人才缺口依舊較大。在短缺程度加大的34個職業中,有16個職業與製造業直接相關,佔比47.1%,如“鋼筋工”“機修鉗工”“紡織染色工”等。

多家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負責人表示,工廠招工難境況持續加劇,由於工作強度大、內容相對單一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到工廠打工,而選擇自由度高的靈活就業形式。

對於大學生羣體來說,同樣存在“寧願送外賣不願進工廠”現象。

“目前看,技工多數年齡在40歲左右,但目前技工人數存在一定的斷層。”濟南聖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經理李廣浩說,學生來公司實習後,留下的學生,公司往往會作爲儲備力量繼續培養。不過,現在實習學生留下的比例並不大。“很多大學生畢業不願意進工廠,更願意從事直播、外賣等互聯網相關的工作。”李廣浩認爲,薪酬待遇、工作環境、休息時間、體面程度等都是年輕人關心的因素。

完善保障措施促進靈活就業

多位相關專家和企業負責人認爲,當前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還存在,要在促進經濟恢復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制定更多穩就業舉措。

針對目前就業市場狀況,受訪專家建議,進一步加強研判和建立預警機制,在穩崗的同時開拓更多新崗位。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表示,要持續拓展就業空間,推出更多能夠激勵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層單位、到中小企業就業的政策和舉措。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認爲,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就業形態,催生出更多靈活就業的形式。當前,針對靈活就業人員還存在社會保障不匹配的問題,尤其是社保對靈活就業羣體覆蓋不夠充分,難以適應新就業形態要求,需要進一步探索針對靈活就業羣體的社會保障新模式,減輕這部分羣體就業時的經濟負擔。

受訪專家還認爲,在促進就業方面,觸角向線下勞務市場羣體延伸。從規範引導零工市場建設、加強零工公共就業服務、保障零工就業權益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推進零工充分就業。例如,搭建“互聯網+零工市場”,爲零工人員、用工方提供零工信息發佈、供需對接、線上勞務費支付等服務。

多位企業負責人和基層人社部門負責人還建議,從個人發展、福利保障、社會地位等方面加強對工人激勵,引導大學畢業生等年輕羣體合理選擇就業領域。例如,打通技術工人上升通道,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和提升大國工匠的社會地位,出臺系統性的高技能人才激勵政策,改革人才評價體系,拓寬產業工人的上升路徑。通過進一步提高技術工人的政治待遇、經濟待遇、社會待遇,真正實現“勞動獎章向一線工匠傾斜”,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技術崗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