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报道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据介绍,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

为了落实“双减”,这次课程修订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在4月21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说,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的问题,就是过去讲的超出标准要求,人为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深度。”田慧生说。

专门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将如何落实中央“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介绍,从课程修订的角度,重点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落实“双减”工作。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教与学的要求。“过去我们的课程标准是比较明确地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但是对教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规定。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跟以往不同,有一个创新点,就是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田慧生说。

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的问题,就是过去讲的超出标准要求,人为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深度。

“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对于下一步我们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了指导。”田慧生说。

二是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三是从改革考试评价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增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表现的全面考察,强化素养立意考试命题。

“过去考试很大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知识点的考查,导致了死记硬背。这次课标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教与学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考试也要基于核心素养来作为命题的出发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落实课程标准有关学业水平进阶要求,进一步扭转超前超标、重复刷题等倾向。”田慧生说。

此外,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更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次课程修订,从核心素养培养出发,精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对课程内容结构作了进一步优化。

“如果从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全面落实好新修订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我相信将来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会进一步提升,自然就会产生减负的效应,我们也期望将来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减负目标。”田慧生说。

大中小一体设计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从中小学抓起,义务教育课程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在4月21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介绍,为了落实创新人才培养这样一个要求,必须大中小一体化考虑和设计。

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门技能,更需要能够不断探究、不断质疑、独立思考等等这样一些创新的品质和意识。

其次,大中小一体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各个学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核心是打基础,主要还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培养。

据介绍,此次修订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申继亮指出,一体化设计,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这次修订从课程理念的确立,到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方式,每一个环节都贯穿这一要求。

一是强调学科实践。规定每学科拿出10%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

二是强调综合学习,提倡主题式、项目式、单元式等教学。

三是强调评价改革。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考多少分,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进行跟踪,及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