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近日,一則“中科院因近千萬的續訂費用不堪重負,停用中國知網數據庫”的消息引發網絡熱議。據媒體報道,中科院相關工作人員確認這一消息屬實,稱原因在於知網的訂閱費用連年上漲,已經突破千萬元人民幣的大關。

一邊是國內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科研機構,一邊是國內知名學術服務網站,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大家不想看到的。有網友評價:“這不是知網的損失,不是中科院的損失,這是對中國科研力量的無限打擊”,有媒體發出這樣的感慨:“中科院都用不起,學術機構還要喫知網多少‘苦’?”然而面對洶湧的輿論,中國知網最初的回應只是簡單的“不屬實”三個字。雖然事件發酵後,中國知網稱其對中科院的服務未出現停止或中斷的情況,2022年的訂購工作正有序推進中,但這顯然不足以解除公衆的困惑。

知網因爲價格問題屢受消費方詬病,頻惹衆怒,甚至引發涉嫌行業壟斷的質疑,按理早該深刻反思自身行爲的合理性。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一次次輿論風波之中,我們看不到中國知網的實際行動,看到的是其利用一家獨大的市場優勢地位,不斷提高價格令各單位難堪重負;我們看不到定位於“國家知識基礎設施”的機構履行應有的社會責任,看到的是其賺得盆滿鉢滿。

收取高額費用、連年漲價,表面上是經營方式問題,但從深層次上看是相關企業缺乏對市場的尊重、對作者和用戶的尊重、對科學事業的尊重。

作爲“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運作實體,知網及其關聯公司曾獲得有關政府部門專項支持資金,知網理應履行更多公共屬性所賦予的義務,把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當成自己的主要目標。當企業的逐利衝動與公共利益發生衝突時,理應堅持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知網恰恰是在這一點上走偏了。

知網屢受詬病,也不單是因爲高收費問題。2021年底,89歲退休教授趙德馨起訴中國知網擅自收錄其160多篇文章全部勝訴,知網表示“將積極處理趙德馨教授作品繼續在知網平臺傳播的問題”。然而此時距知網公開致歉已經過去4個多月,趙德馨教授被下架的100多篇論文在知網上仍然查不到。

令人無奈的是,此前宣佈與知網停止合作的多家高校,在停用一段時間之後又迫於各種壓力繼續與知網合作,根源在於知網提供的服務無可替代。但對企業而言,店大欺客不道德,優勢地位也不意味着可以有恃無恐。須知:企業之上除了法律、監管,更有道義。

事實上,中國知網因爲收費過高、不合理漲價問題深陷輿論風波,早已經不是一次兩次。2016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發佈停用知網的通知,同年3月北京大學也曾貼出即將停用知網的通知。有媒體統計至少有6所高校發佈公告暫停使用知網,原因均爲費用漲幅過高。如今中科院也加入這一行列,再次凸顯知網漲價早已成爲衆矢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