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2022年5月12日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在节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护理事业发展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护士队伍持续发展壮大。近十年来我国护士的数量每年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加,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护士队伍已达到501.8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一倍还多,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人数达到3.56人,而护士队伍当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接近80%,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2022年4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在护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到2025年,全国的护士总数要达到550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数量要达到3.8人。同时,医护比要达到1:1.2。

郭燕红指出,在护士数量增加的同时,我们要通过促进护士的培训培养,提升护士的能力。而且在护士分布当中,要更多向基层倾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日渐增多。

郭燕红坦表示,在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方面,目前来讲,缺口还是比较大的。无论是从机构、社区还是居家,要以老年人对于健康和护理的刚性需求为导向,提升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从制度、资源布局、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于2021年起,在北京等15个省份开展老年医疗护理的试点工作。要求这15个省份在创新多元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增加多层次老年医疗服务供给、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在发布会上指出,北京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达到441.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0.2%。预计到2025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达到500万人以上。

同时,护理服务的需求导向也在产生变化。由对医院、诊所的需求,慢慢向社区进行扩展。对护士的专业需求也从与医疗相关的专业护理需求,向康复理疗、慢病管理、预防各个层面扩展。

为此,北京市主要进行了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增强能力建设,增加服务供给。科学规划和布局相应的资源,以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以社会办医为补充,搭建服务网络,给老百姓带来更多支持。目前,北京市已有240家医疗机构设置了老年医学科,248家医疗机构设置了康复医学科,95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安宁疗护病区,同时护理院有8所,护理站有20所,还将加紧加快进行能力建设。

第二,重视护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近三年北京市已经培养了近5千名医疗护理员,全市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比例达93%。

第三,北京市建立了老年护理需求评估机制。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北京市民政局发布了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规范,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老年服务需求评估工作,并且根据评估结果,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疗等连续的医疗服务。

第四,深化老年护理服务的内涵,为老年住院患者提供全面、全程、整体的服务。通过在线随访、健康咨询、电话回访,以及智慧医疗设备等多种形式,为出院的老年患者提供连续性的诊疗服务。基层的卫生机构为失能和高龄的老年人提供日间护理,包括居家护理和家庭病床等服务。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医保、民政等部门,开展为老年人送药上门的工作,为65岁以上有明确诊断、病情相对稳定的家医签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好的用药服务。

李昂表示,北京市将继续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着力建设覆盖疾病的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并将持续优化资源布局。同时,我们要继续增加对老年人服务的供给,丰富服务模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作者:尤方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