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张赞

策划:张赞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300字 阅读约10分钟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见,想做到“戒奢从俭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其节俭程度令人瞠目,从小出身富贵,长大继承皇位,却始终坚持“俭以养德”。

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清宣宗道光皇帝。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青年时代亲身经历了“康乾盛世”那种挥金如土的生活。

◇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病逝于圆明园长春仙馆。乾隆帝为表示对已故母亲的孝敬,在其母去世不到一月时,即下诏制作金塔一座,专盛皇太后御发。金发塔共用黄金三千多两,由清宫造办处承做,并派遣福隆安和珅等督办。金发塔设计式样经乾隆帝钦定,而后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赶制而成,安放在崇庆皇太后生前居住过的寿康宫东佛堂内。图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他爷爷乾隆为了存放母亲的头发用了三千两黄金外加七百两白银铸塔。他爸爸嘉庆虽然对奢华之风有所遏制,但也在花钱扩建圆明园。

而道光继位后却力行节俭:皇后的生日千秋节,不说满汉全席,最少也得八碟八碗,结果他只命御膳房杀了两头小猪,让大家吃了碗炸酱面,就这已经算是破例了,号称奉旨杀猪;他还封存圆明园的奢华陈设并且不再添置。

1828年,平定西域叛乱,大摆筵席,结果端上来犒劳将士的全是家常炒菜,还全是青菜,不见荤腥儿,众将士只得喝水充饥。

◇ 虎门销烟

他的节俭还成就了著名的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奏请将缴获的鸦片运往北京销毁,皇上一想:别介!这要运到北京得花多少钱啊?于是降旨:在虎门就地销毁,成就了国际禁毒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不然八成就是北京销烟了;更令人瞠目的是道光的衣服穿破了都不舍得置办新的,而是打上补丁接着穿,所以他被称为补丁皇帝。

那么,道光皇帝贵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什么这么简朴?到底是他品德高尚还是迫于无奈?

如果说是出于人品可以理解,清朝皇子5岁启蒙,接受严格而良好的教育,“俭以养德”肯定是道光做皇子时必修课中的重点内容。但我认为,道光的节俭更多是迫于无奈。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就是清朝的财政制度。

清朝没有国家预算制度,而是量入为出。清朝从乾隆中期开始年收入稳定在4000万两白银,要搁现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得编制预算,这笔钱多少用于教育,多少用于国防,多少用于医疗,多少用于突发灾害。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在清朝可没有“财政预算”这项制度,基本上挣多少花多少,那遇到自然灾害或者战乱怎么办呢?就临时向老百姓摊派要钱,所以皇帝除了暗自祈求风调雨顺,没人造反之外,能做的就是节俭省钱,以防万一。也就是说这样的财政制度应变能力极差

那中国传统社会历朝历代不都没有国家预算吗?说白了不都是靠天吃饭吗?怎么唯独到了道光这儿就这么穷?连身新衣服都不舍得置办,得打补丁。

这就引出了第二层原因,道光皇帝在位时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这些难题是之前历朝历代没有的

第一,人口爆炸引发物价暴涨。康熙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的“摊丁入亩,它们的基本精神就是:完全根据土地多少征收赋税,等于废除了人头税,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爆炸性增长,长期积累之后我们看到:乾隆六年1741人口突破1亿,乾隆六十年1795接近3亿,道光十五年1835年突破4亿大关。

◇ 康熙三十九年到咸丰元年,《清实录》人口数量

史学家计算过,4亿人口要想免于饥饿需要16亿亩耕地,而我们只有10亿亩耕地,每年都有几个月的粮食缺口。粮价上涨造成全社会物价上涨,道光时代2000制钱才能兑换1两白银(那会1两白银大概相当于现在200-400块钱),而之前都是1000制钱换1两白银,等于办同样的事,得多花1倍的钱

如果说人口膨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那么下面这个原因就显得比较突然了:生态环境恶化,黄河决口

黄河决口改道也是历代都有,但是道光时代的黄河决口可谓空前严重,历史之最。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河北干流与渭河流域连降暴雨,在河南省中牟县决口。根据史料和洪水痕迹推算,这次洪水是历史有记载的黄河洪水中流量最大、水位最高的一次,洪峰流量达到36000立方米每秒

大清为了堵决口,救灾民,花了2300多万两银子,年收入的一半扔进去了。如果说黄河决口也是带有普遍性,只不过这次是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那么第三个原因则完全是道光时代独有,历朝历代都没经历过的:那就是——鸦片战争。

打仗哪朝都有,可是农业文明跟工业文明死磕的战争可是绝无仅有。

这场道光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独有的战争持续两年,大清又花了3000万两白银,这还不算那2100万墨西哥鹰洋(大约等于1470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而且,这场战争发生的同时正好赶上刚才说的1843年黄河决口,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英国画家JohnBurnet所绘《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总之,鸦片战争和黄河决口赶到一块,大清7000多万两银子打了水漂,基本相当于全国4亿人民白干两年

这些事揉在一起,弄得国家财政困难重重,入不敷出,朝不保夕,道光能不打补丁吗?

那么,问题又来了,道光皇帝就甘愿这么穷下去,没琢磨着弄个改革什么的?

第一,前面说的没有国家预算的财政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根深蒂固的传统,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没改,谨小慎微且能力有限的道光更不可能去撼动。第二,再说说人口膨胀,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这二位倒是青史留名了,可是把未来的人口暴增的压力留给了100多年后的道光,对道光来说这都是祖制,敬天法祖的他不敢擅自更改。

至于生态环境恶化,这种天灾更不是他能够左右的,只能说运气不佳,让他摊上了。再说鸦片战争的战败,清朝的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不是从他开始,他不过就是恪守祖制罢了。

面对这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么严峻的财政形势,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道光就琢磨了:得想个辙让手下这帮大臣们戒奢从俭,要人人都能克勤克俭,积少成多,大清没准还有中兴一把的

可是资质平庸的道光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他此时能做的,也是最擅长的,还是参考祖制,祖宗的做法是:抓典型,树榜样。就是大力表彰节俭的清官,号召官僚队伍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以人家为标杆,比如圣祖仁皇帝康熙表彰于成龙。

道光想到这叹了口气:哎,朕倒是想树榜样,也得有啊,现在这官场,哪有节俭的清官?求别人不如求自己,干脆,朕以身作则,率先节俭,上行下效,这样不就推广开了吗。那怎么能让大臣们直接看到朕的节俭?

于是,道光想到了在穿坏的朝服上打补丁,就是我们开篇所说的。

那么,补丁的效果怎么样呢?大臣们确实看到了皇上的补丁,他们想到的不是怎么以此为榜样勤俭持家,而是怎么讨好皇上。于是,纷纷把朝服做旧,故意打上补丁上朝。而且,这补丁还滋生了新的贪腐问题。

◇ 既然领导做了表率,底下的官吏也是有样学样,节不节俭不说,但是学会了打补丁

怎么回事呢?其实,当年崇祯皇帝为了省钱也在朝服上打过补丁,可那是周皇后亲自缝制的,肯定是怎么省钱怎么来,怎么实在怎么弄。然而,给道光打补丁的是内务府,这帮孙子跟皇帝报价一个补丁5两银子(1000块钱),而当时民间打个补丁,就三钱银子(70块钱)。内务府借着打补丁,报花账,贪银子。

所以,道光的补丁不但没有能够挽救王朝的危局,反而滋生新的腐败,着实荒诞不经,令人啼笑皆非。

事实上,“厉行节俭道光帝”只是这位爷给自己硬加上的“美颜滤镜”。

道光皇帝一上台,就急不可耐的为自己选择“万年吉地”。当时他钦定了清东陵的绕斗峪,道光七年“万年吉地”完工验收。本以为这就完事了,万万没想到,一年后,他知道自己的地宫有渗水现象,立即重新选址另建,将工地改到了清西陵龙泉峪(即慕陵

◇ 清慕陵平面图

道光不仅确保自己的“万年吉地”施工质量万无一失,此外对这项工程可谓下了血本。

清代一般陵寝的围墙,上身多为糙砖灰砌,外表涂抹红灰,缝隙饰刷红桨,而墙之下肩采取磨砖对缝,干摆灌桨。这种磨砖对缝、干摆灌桨的工程做法,不仅费时费料,而且工艺复杂,造价极高。

道光要求自己的“万年吉地”围墙从底到顶都全部采用这个方法垒砌,且墙顶一改惯制以黄琉璃瓦覆盖。

◇ 清慕陵隆恩殿别具一格,不仅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都有龙,而且梁枋、雀替,全是楠木雕成的游龙和蟠龙,表面都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殿门一开,楠木香气便会扑鼻而来。 图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 清慕陵隆恩殿内天花 图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 清慕陵隆恩殿内景 图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此外,慕陵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木架构件均采用金丝楠木。由于多年采伐,到了明清时,楠木已是十分珍贵稀少。慕陵之前的清孝陵、景陵、泰陵、裕陵、昌陵,没有一处三殿木料纯用金丝楠木的。只有慕陵连柱子、梁枋等全是独根楠木。

清帝陵中隆恩殿大都为双檐歇山顶,周围附汉白玉石栏杆,三殿木质构件采用油漆彩画。而慕陵隆恩殿则为单檐歇山顶,外围以十数根木楹构成巡回走廊。特别是大殿内的天花板并非彩绘,而是全由楠木雕刻。国内现存楠木建筑中以雕刻形式处理天花板的,除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外,惟有慕陵的隆恩殿一处。澹泊敬诚殿天花板为735块,而慕陵隆恩殿的天花板有900多块。

◇ 《道光帝喜溢秋庭图》轴,清道光,纸本,设色,纵181厘米,横202.5厘米。画面题“喜溢秋庭”。钤“道光之宝”、“慎德堂宝”印。画中描绘的是秋日里道光帝携后妃、子女在庭园中赏花嬉戏的情景,宛若出一幅和睦美好的家庭生活照。图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道光帝的爷爷乾隆皇,所建的裕陵,耗银203万两。“厉行节俭道光帝”所建慕陵,耗白银就达240万两,这孙子比他爷爷还多用了40万两。如果再把东陵宝华峪所建陵寝及拆迁费用算的话,这个数字更大。

内忧外患的大清摊上这么一个“勤俭持家”的皇帝,也算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