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代桃僵”的來歷和意義

“李代桃僵”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漢樂府詩《雞鳴》。

……兄弟四五人,皆爲侍中郎。五日一石來,觀者滿路傍。黃金絡馬頭,穎穎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這首詩是說有這麼一家人,就是這樣,裏面的兄弟四五人,靠着自己姐姐的這個裙帶關係,全是都當上了侍中郎,結果當大官以後,他們不知低調,不知收斂,一天到晚驕奢淫逸。等到你這個皇后姐姐死了,或者是失寵了,馬上樹倒猢猻散。再看這兄弟四五人,互相之就沒有了親情,互相檢舉、誣陷,甚至誅連族人受過。

這其實就是東漢時期的一種政治腐敗現象,也就是“外戚”、“後族”勢力的一個興衰過程描述。當時,老百姓看到這種現象就非常感慨,就用李樹和桃樹來做比喻:李樹生在桃樹旁邊,當蟲子來咬桃樹的時候,李樹代替桃樹犧牲了自己。再看看這些親兄弟之間,在大難臨頭之時還不如樹木啊!

這就是“李代桃僵”這個成語最早的來歷。其實最初的意思,指的是兄弟之間互相守望相助這種親情,後來兵家借鑑了其中的主賓關係,形成了一種軍事謀略,成了後來的“三十六計”中的一計——李代桃僵。而現代卻成了一個貶義詞,往往被人理解爲“代人受過”。

二、“李代桃僵”的成功戰例

“李代桃僵”的軍事核心意思,是指以犧牲局部利益換取整個戰局的勝利,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要分清兩點:一、必須要分清誰是“李樹”,誰是“桃樹”,即你的戰略目標是“李樹”呢還是桃樹;二、要找到自己的長處,必須是以已之長攻敵之短。

“李代桃僵”在軍事人應運非常廣泛,而且也是在古代的軍事戰例中,“三十六計”中應用最多的一計。最早且最著名的要算“田忌賽馬”了。

關於“田忌賽馬”的故事可謂是婦孺皆知,我們太熟悉不過了。那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事,是說齊國將軍與齊威王賽馬,比賽的規則是分上、中、下三等馬比賽三場,羸兩場者爲勝。田忌在比賽中從來沒有勝過,後來在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孫臏的指導下,通過調整馬的次序終於獲得了勝利。

“田忌賽馬”體現的主要軍事思想,也正是局部服從了整體。即,以牲下等馬來換取了整個比賽的勝利。後來的楚漢之爭中,劉邦的彭城突圍(其實就是逃跑),由於紀信長得酷似劉邦,便自告奮勇,假扮劉邦投降迷惑項羽,後來被項羽發現後下了開水鍋,被煮了,但劉邦卻因此而逃脫。這也是一個典型的“李代桃僵”戰例,即紀信作爲“李樹”代替劉邦這個“桃樹”死,換取了劉邦的活。

三國時典型的“李代桃僵”事例也是非常多的,而最善於使用此計的人便是曹操。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由於缺少糧草(此爲《三國演義》中所載),爲了多維持幾日,便讓糧草官王垕用小斛分糧,結果差點引起士兵譁變。爲了穩定軍心,曹操栽贓殺了王垕,從而穩定了軍心。還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大家可在評論區交流。

三、“李代桃僵”的商業價值

“三十六計”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現代起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和推崇。它不光是一種軍事謀略,而且應用於商業和職場,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策略。下面我們可以看一個西方商業上的成功事例。

上世紀,美國有一個瓷器公司設置了三條生產線。其中第一條生產線是高檔生產線,專門生產高檔瓷器。但是,這個生產線不掙錢,一直幹着“賠錢賺吆喝”的賣買。而中檔的瓷器生產線是公司盈利的大頭,每次都能掙很多的錢。低檔的瓷器生產線是純手工製造,掙得錢也非常之少。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有人就建議這個董事長,既然高檔的瓷器生產線老賠本,還不如把它停了,我們重點把資金、技術各種這個優勢都投給這個中檔生產線,這樣掙錢不就更多了嘛?但是,董事長沒聽,他堅持還是保留了他高檔生產線。他爲什麼要這麼做呢?

其實,這個董事長深謀遠慮,他還是非常有遠見的。他認爲瓷器不能只作爲一種生活用品,我要把它提高到藝術品價值,要讓以後生產的這些標誌性瓷器進入到美國的國家博物館,成爲一種藝術上的珍品,被大家所認識。基於這個戰略目標,就必須保留高檔瓷器生產線。這新的、高檔次東西剛生產出來是賠錢,但是由於他的藝術價值,隨着時間的流逝,肯定會被社會所認可。

而低檔生產線雖然是純手工製作,但是這種手工製作卻能讓公司這些瓷器的藝術大師、包括一些新進入公司的學徒,能夠通過鍛鍊手藝培養高檔的藝術人才,讓藝術人才通過這種手工製作學會了更多的手藝,就能應用到高檔的瓷器的生產線了。那麼有這個低檔的生產線來儲備公司的後備人才來鍛鍊人的工藝水平,在由高檔生產線生產的高檔瓷器打開整個市場創造知名品牌,在這種情況之下中檔生產線不就盈利更多了嗎?

這個聽起來是不是像“田忌賽馬”的那番操作?當時,這個董事長堅持了自己這個策略,高、中、低三個檔次的生產線並行不悖,於是整個公司名聲是越來越大,盈利也越來越多了。

這種例證在商業活動中其實也是常見的,只是人們大多在無意識中踐行,並沒有想到會這個“李代桃僵”相聯繫的。不信可以仔細盤點你的身邊和日常生活。

三、“李代桃僵”的破解之法

在“李代桃僵”這條計策中,存在着“李樹”、“桃樹”以及攻擊“李樹”的“蟲子”三股力量。這三股力量相互較量,形成了戰爭的複雜形勢。那麼,如何才能夠完美破解這條計策呢?

  • 棄李求桃,桃李皆得

這是站在“蟲子”的角度來去想破解之策。現在蟲子要去啃桃樹,可是,李樹在前面擋着,怎麼辦呢?只要能夠分清李樹和桃樹,我可以不理李樹,直接繞過李樹攻擊桃樹。在實戰當中,具體就是不理會小股糾纏而直奔目標的一種戰術。

在二戰中,德國攻擊法國時,法國人將“馬奇諾防線”當着牢不可破的防線,認爲德國的進攻完全是可以被擋在此。而德國軍隊卻並沒有與其在此糾纏,而是直接繞道比利時,從鄉野進攻法國,提高了戰爭的突然性,讓法國人以措手不及。這個便是典型的“棄李求桃”。

  • 指李爲桃,桃李皆毀

當桃樹隱藏很深而打不着時,就將李樹當着桃樹打,打到了李樹,接下來就可以打到桃樹了。主要是要通過打李樹來達到損壞桃樹的名聲、威望,所以,每打一下“李樹”,我就堅決地稱我打的就是“桃樹”。

  • 不惹是非,攬功推過

戰國時期,秦國一直都想攻打楚國,但中間隔着韓國,沒有辦法,他只好一直去攻打韓國。爲此韓王特別苦惱,向公孫侈問計。公孫侈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建議韓王與秦國講和,並劃出了一座城池給秦國,假意與秦國聯合攻打楚國。

楚王聞訊直接慌神了,最後大臣陳軫又看出了端倪,這韓國是想坐山觀虎鬥啊!於是,陳軫就給楚王出了個主意,派使臣帶着大量的財富去韓國,要與韓國結盟。結果韓王貪財就答應了。秦國一聽韓國又與楚國結盟,立即發兵又攻打韓國了。

韓國哪裏是秦國的對手,最後又是割讓城池,並讓太子去秦國當人質,這才讓秦國撤了軍。在這一仗當中,楚國巧妙地利用了反“李代桃僵”之計,化去了一場危機。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