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還沒能從上海的疫情緩過來,這幾天遼寧的疫情又突然嚴重了。

截止5月10日,遼寧全省已累積確診病例1663例。

一時間,遼寧破防了。

曾經熱鬧的街道,有人來人往的羣衆,有熱情洋溢的小商販在叫賣。

可如今,配合着防疫政策,大街小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機。

好端端的,爲什麼會突然變成這樣?

事情還得從一個學校說起。

5月1日到5月3日,短短的三天,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已報告177例無症狀感染者。

事情發生後,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校方立刻寫了一封信回應了該事。

“從3月13日實行校園封閉管理,我院上下同仇敵愾地與新冠病毒鬥爭了四十餘天。但最終,它還是猝然破防,波及學子,學院最不願也不忍看到的情況還是發生了!”

言辭間,都是無奈。

在此前,疫情此起彼伏,學校早已經經歷過多輪洗禮。

這次,明明就已經封閉了40多天,可疫情依舊還是蔓延了。

這也意味着多天的封閉管理付諸東流。

更難的是這次遼寧疫情,是多個地區集中爆發。

瀋陽、營口、丹東、大連……都在面臨着一場嚴峻的考驗。

在5月10日,瀋陽又新增6例。

爲了防控疫情,瀋陽採取了果斷而又幹脆的措施。對外來返沈人員進一步加強排查管控,始終強化疫情防控不放鬆,做到守土有責,守士有責。

居民也都十分配合疫情管理,如果不是非常必要,不會選擇出門。

所有人都有着一個信念:共同抵禦疫情,早日迎來自由團圓的美好時光。

疫情當前,哪怕只是陌生人,彼此間也在相互傳遞溫暖。

在丹東的高速路口,一位貨車師傅正在高速路口做核酸。

因爲車上已經沒什麼喫的了,找了好些地方,超市都沒有開門。

便向醫務人員打聽哪裏可以買到食物。

醫護人員一問情況,便把自己帶的食物送給貨車師傅,過了一會兒,又拿了一些東西過來。

疫情期間,在外的商鋪都大門緊閉,作爲貨車司機在外奔波,風餐露宿是常事。

面對突如其來的溫暖,這位師傅有些不知所措,隨後想要添加醫護人員的聯繫方式,把錢轉過去。

只見醫護人員擺擺手,“不用不用,都不容易,你有困難,在這就給我們打電話。”

暖心的人和事,給灰暗的2022年加上了絢麗的色彩。也正是這些溫暖的瞬間,才讓我們有了抵禦一切困難的力量。

疫情雖難,但人心很暖。

02

遼寧一直都是堅強善良的榜樣。

之前在上海疫情最嚴重時,幾乎所有省份都對上海伸出了援助之手。

遼寧也不例外,馳援了上海2300噸蔬菜,摺合460萬斤。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量,意味着平均每個上海人可以分到2兩,平均每個家庭可以分到半斤到一斤。

可此時,明明遼寧自己也尚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疫情爆發的時間還比上海更早。

有人自己尚且淋雨,還爲別人撐傘,說的就是他們吧。

爲了方便上海市民發放物資,還動用了接近一萬人手,貼心地把所有蔬菜都分揀包裝成小份。

上海市民在收到遼寧物資後,在社交平臺上紛紛曬出了照片。

在送來的物資裏,有細心的網友還發現一張小紙條。上面寫着:

“遼滬同心,攜手抗疫。物資雖輕,真心一片。偶有破損,敬請諒解。”

沉甸甸的一袋辣椒,裝的是東北人的豪爽,感動得熱淚盈眶。

有人在收到辣椒後,開心的發文,“我就是辣椒富翁了。”單單是從文字都能感受到收到物資後的喜悅。

還有一位上海市民在生日當天收到了來自遼寧援滬的物資。她在朋友圈發文表示感謝:

“菜很新鮮,土豆上還帶着泥巴。非常感動,希望有機會可以去看看東北的老鐵。”

爲了保證將這批蔬菜更新鮮地送到上海市民手中,遼寧費了很大的勁。

先把每份蔬菜都分別裝進泡沫箱,防止被擠壓變爛。又調了300輛冷藏集裝箱貨車,採取冷鏈的運輸方式。

蔬菜每隔4-6小時也會進行一次開箱抽檢。

甚至還動用了警車全程押運。

遼寧距離上海足足有3200公里,而車隊只花了34個小時就將這2300噸物資,拉到了目的地。

幾乎是衆志成城,調集了全身資源,用了最優的運輸方案。

這份情意,是何其的沉甸甸。

有人說東北人就是這樣,幹什麼事,直接幹就完了。

對待其他省份也同樣如此。當初湖北武漢在面臨疫情危機時,據不完全統計,東北三省派出了2340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省,其中遼寧派了1000人去雷神山。

而全國派出的總人數是11921名醫護人員。

也就意味着,每五個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就有一個是東北人。

這些善舉真的太多了。只是因爲缺少宣傳,也就沒人知道。

還有忙碌了一年的工人農民,在2020年的春節,原本是一家團圓的熱鬧日子。當聽到武漢物資短缺時,二話不說,奔回工廠徹夜趕工。30個小時加工60噸大米,直接運往湖北。

還有一對菜農夫婦直接給醫院的員工食堂捐了20噸茄子。

該怎樣形容他們呢,爺們,仗義,慷慨,實在......

明明自己都過得捉襟見肘,對別人卻傾囊相處。

付出和援助,一直是東北的標籤。

但其實在熱搜上卻很難看到“東北人”做好事的身影,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們從沒輸過。

可當他們自己遇到困難時,卻從不願意麻煩別人。

這幾年疫情反覆,整個東北三省遭受了一輪又一輪的衝擊。

最初疫情爆發時,醫療物資緊缺,很多醫院都發起了物資告急書。

爲了不搶佔公共資源,即使再有難處,也不願尋求幫助。

黑龍江政府在這時候發出公告:願意用5個一次性醫用口罩,爲醫護人員換一個N95。

同時從南方買回兩個生產線,爲醫護人員生產口罩和防護服,自給自足。

危機時期,識大局,哪怕是自己困難些,也絕不給別人添麻煩。

03

這幾年,遼寧過得比大家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每一次疫情來襲,都要面臨一次又一次的隔離和核酸,人們也從最初的樂觀面對到漸漸地在麻木中堅持。

去年11月份,大連友誼醫院的護士正在大學寢室門口開展采樣工作。

由於當天氣溫零下十幾度,手上戴着的乳膠手套幾乎沒有保暖效果。但爲了減少學生們等待的時間,她一刻也不敢停下來。

手指由於不斷重複着相同的動作,採樣結束時,她的手心早已“結滿冰碴”。

她說,我們在冰天雪地裏堅守,就是希望能早日驅散疫情,讓這座城市早日恢復正常。

同樣在去年,瀋陽,遼寧等地發生了幾十年難遇的一場大暴雪,積雪深度均打破了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記錄。

東北人民被這場突如其來的天災打得措手不及,尤其是畜牧業,幾乎是遭受了滅頂之災。

有村民一夜之間失去20頭牛,跪在雪地上失聲痛哭。

在這場大雪中,黑龍江農場的稻子在收割前夜,被大雪壓垮。

疫情,暴風雪......接憧而至的災害似乎從未放過這片黑土地的人們,但他們始終用東北人的樂觀和幽默,一點點地去化解。

一名22歲的志願者爲了能讓居民主動做核酸,穿着白色防護服,拿着一個大喇叭在大街上念順口溜:“你不做核酸沒報告,就做不了公交和地鐵,就不能和其他老頭老太太搶雞蛋和油。”

“到這就給捅,捅完就走,今天的醫生還溫柔,捅不吐,捅不yue......”

希望通過這種接地氣的喊話形式,讓核酸檢測效率更高。

這搞笑的方式讓網友們直呼這纔是真東北,做個核酸就像是在講相聲,而志願者本人還被網友戲稱爲“貧嘴沈大白”。

在繁忙枯燥的抗疫工作中,東北人也不忘用幽默的方式自我調侃。

遼寧大連一社區,在給居民分發購買的蔬菜水果時,工作人員爲了活躍氣氛,直接化身爲“洗浴中心接待員”。

把嚴肅的領取物資的現場演繹成了“澡堂”的接待現場氣氛。

“35號樓男士一位!”“55號樓一大一小!”

“搓澡還是奶浴?”“酸奶浴一個!”

前來領取物資的居民們也都默契地配合。他們看到了防疫人員苦中作樂的心態,也被瞬間感染,不禁感嘆道“心情一下子不那麼壓抑了”,“樂觀是最好的良藥。”

熱情,溫暖和善良,是東北人抵抗繁重工作的利器。

有的醫護工作者在爲小朋友打疫苗時,擔心他們哭鬧。就提前準備好很多棒棒糖別在衣服上,用來哄孩子。

細心又體貼。

還有無所不能的志願者不僅“防疫”,還管“放羊”。

在遼寧,有一位65歲的大爺因爲成了密切接觸者要被送到酒店隔離。

而他養的44只羊成爲他最大的牽絆。

於是志願者每天穿着隔離服爲大爺的羊圈消毒,照顧羊,給它們餵食,還接生了三隻小羊羔。

更有大連莊河的志願者們,在寒冷的冬天,給居民連夜檢測核酸後,爲了不把風險帶給當地居民,直接躺在苞米堆休息。

他們每一位都是英雄,都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

東北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呢?

被侵略者蹂躪最慘烈的是東北。

第一個挑起重工業重擔的是東北。

把學校拆了向全國輸送人才的還是東北。

哪怕自身遭遇困難,也要捨生取義,幫助別人的也是東北。

他們刻在骨子裏幽默,仗義的品格下,包含的是爲國家大義舍小義的心。

願疫情早日過去,遼寧也能迎來屬於它的春暖花開。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