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2,山靈又發佈了一款便攜HIFI播放器,M7,售價不足7000元,比我預想的低,尤其是考慮到它目前的活動價。

盒子表面類似皮質,翻書式的設計

左右兩邊掀開,即是M7本體

M7

附送配件很少,除了膜,就一條充電線。

出廠就已經是貼過膜的了,此外,廠商又多給了兩張膜。

側面,有點歐式的味道。觀感漂亮、高級。

背面相對樸實,但觸感卻相當好。

M7(右二)的整機尺寸在同級“國磚”中,算是小的,但它卻通過巧妙的設計,給予了消費者一塊挺大的屏幕, 達到5英寸。

小機身、高屏佔比,旗艦級的定位,我覺得山靈這次很有突破性。

M7的握持感非常好,如果你不是強迫症,它甚至可以不帶套使用。

家族式設計語言“R角元素”也被運用到了淋漓盡致,格調極高雅。

在我接觸過的售價超3000元的國產便攜播放器中,山靈M7的便攜感似乎是最好,即便還是有些重量,但仍有匹敵手機的愜意。

換句話說,我認爲它可能會在你想“隨性”聽音樂時,成爲比手機更優先的選擇。

這感覺很奇妙,因爲大多數高檔便攜播放器都做得笨重,而這會在“聽音樂”的儀式啓動前,就讓人望而卻步。

山靈M7具備低、中、高三檔增益,其中,高增益與國內限量300臺的超旗艦機M9在“大耳模式”下的聽感聲壓較相似,但論信息量和規模感,M9在大耳模式下還是要再強一些。

不過,M7的衝擊力、人聲味道、流行音色,我認爲比M9還要再好些。

M7的機身厚度、工藝、材質都讓它非常適合手持,而且重量控制的也不錯,我內心常感嘆它是“小身軀,大能量”的機器。

頂部。平衡口和單端耳機口。設計得很簡潔,很漂亮。

M7的輸出功率和萬元超旗艦M9近乎於一個檔次,明顯高於4000元機型M6PRO21版。

對比M6PRO21版,M7的解析、動態、密度、響度和對頭戴耳機的包容性都全面勝出,且勝出幅度明顯。

如果是老燒友,我非常推薦你搞臺M7。

背板,還有屏幕表層出廠貼的膜都有較大的摩擦力,再加上側面的多條曲線紋理,以及磨砂的鎂鋁合金機身,哎呦,這個手感真的不要太好。

關於聲音:

對比參考播放器:IPAD 2018款(2200元)、FIIO M11 PLUS(4499元)、山靈M9(15000元)、索尼D100錄音筆(4500元)

參考耳機:入耳式森海塞爾IE900、索尼IER-Z1R、Hzsound心鏡、頭戴耳機SIVGA SV021。

正文:

蘋果公司的IPAD產品聲音都很乾淨,只是音色稍平淡,也略微中性,好在細節豐富,全頻夠清晰,聲場也夠大,此外還有着很不錯的中高頻分離度,以及對耳塞或頭戴耳機的強大包容性。

IPAD對比山靈M7(3.5mm口),M7的高增益下,開到30到50之間(總音量100),即可把大多數易推的入耳式耳機搞定,且聲音的動態、凝聚力、亮度,高頻延伸全部勝出IPAD。

我原本想着IPAD解析、聲場、推力都挺棒了,但這次直接PK,M7還是表現出了硬實力碾壓的一面,着實震撼。

而在連接森海塞爾IE900時,IPAD就更顯得力不從心了(相對而言),音量開至大約80%,也會有“腎虛”感,而山靈M7在50%音量下,即可將爆棚的音樂烘托出摧枯拉朽之勢。

(不是發燒友的話,玩到IPAD就可以了,但某些耳機潛力太大,不把前端搞好,確實有些虧)

對比飛傲M11 PLUS,這倆價位相差2000多,我挺好奇差距在哪,於是用心比了比。就當做進階燒友的參考吧,畢竟HIFI播放器們也差不多是越貴越好,而大家也都想知道具體會提升在哪。

發現山靈M7的動態、密度還是更強些,這差別較明顯,至於響度表現,則是明顯超越,比如都“高增益”的前提下,M7在音量70的時候,M11 PLUS要與其相同響度,需要提到接近110的樣子(M11 PLUS總音量120)。由此可見M7對耳機型號的支持範圍會更廣,支撐力度要更好。

(上述響度對比,既包含單端,也含有平衡口對比,結論一樣)

M11 PLUS在音量1時的響度比山靈M7更小,夜晚睡眠伴聽的舒適感會比M7好,只可惜高達120格的音量跨度沒有像M7那般實現更驚豔的耳內衝擊。

M11 PLUS音色柔和,空間感大,解析自然、有精緻感,但動態不夠迅猛,特別是從中音、低音區聽着會比M7暗沉和欠缺力度。換句話說,M7的樂感明亮、透明、結實,光澤感動人,極其勁道。不過,若只是比較信息量、分離度這些,兩者聽感差距倒不算明顯。

M7音色略剛,但在剛與柔,粗獷與唯美的平衡感把握上,差不多是山靈便攜播放器史上的最牛,這也讓它與各類耳機的搭配變得更輕鬆。

遙想前代旗艦M8,音色溫柔華美,但卻少了霸氣(中低頻動態),更早前的M6PRO聲音醇厚生猛,但又欠點精緻,再後期M6PRO21版調音唯美自然,無奈又缺了些力道,還有更更早的M6初代,雖厚實飽滿,但透明度又較平庸,而隨着一年年技術的發展,到了M7,我除了讚歎山靈的用心和進步,已很難再找到什麼缺憾。

當然,非要挑剔的話,那M7的橫向聲場,似乎“跨度”還是不夠,它像是把所有功力都用在了“動態與精緻感”上,將大量信息填滿空間,繼而少了更多一些的,令人放鬆的“空間”。不過M11 PLUS在這方面,倒比是比M7好,海一樣的寬鬆與平滑,更安逸。

對比山靈M9,互有勝負,M9的透明度、聲場、高頻延伸和對頭戴耳機的驅動力都要勝出M7,在某些耳機下,二者差距明顯,但也有一些耳機,會讓兩者的差距不易被快速察覺。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播放器在“透明度”方面的差距較大,差不多是兩個檔次的機器。M7粗聽時的背景感已經很黑了,但到了M9(下圖),會感嘆一山還比一山高,例如在搭配SIVGA SV021(頭戴耳機)時,那豐富的高音細節和星光般璀璨的空靈感就異常動人。

不過,或許是錯覺,我時常會感到M9的低音聽感不大過癮,雖說素質沒問題,下潛也不錯,但總感覺與人聲有些黏連,聽着像是欠缺更好層次感,但M7不會這樣,它的低音和人聲互不干擾,整個聲音的結像倒是比M9更立體(搭配IE900時),有明顯的縱深空間和良好的定位感。

總之,我通常情況下會更容易被M7的樂感打動。不過,若是聽交響樂,M9在透明度、高音層面的優勢,還是會顯得更卓越。

推頭戴耳機,M7已經很好了,只是會輸給M9一些,但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

對比索尼D100,M7展現出強大的推力優勢,通常情況下,M7的音色都會更動人,會很容易讓人進入“律動氛圍”。同樣的歌曲在D100上播放,往往平淡、清瘦,低頻的量和質也不太如M7那般震懾,但若把焦點放在解析力層面,那D100倒是能扳回一些分,其聲底非常乾淨,聲場很大,動態表現也非常好,只是密度、厚度感還是少了些。

M7和M9一樣,也會在使用半小時或一小時後有明顯發熱的情況,我也試過幾次用它整晚播放音樂,好在沒出任何異常,最熱時大概在40℃左右徘徊(不要放被窩裏),夏季外出使用的話,要注意隔熱(買套?),否則比較燙手,常溫下使用,可以久聽。另外,若只是息屏播放,在空調房內的話,通常也就是微溫。

M7還有些參數或功能方面的說明,去看官網介紹就可以了。

綜上:M7目前在我心中的綜合感受,以隨身聽的角度,是NO1,而且音樂性和音響性結合的真是非常好,考慮到價格比我最初預期的7500左右便宜不少,不得不強烈推薦!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