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關於北京大學助理教授韋東奕的聊天截圖,再次讓“韋神”上了熱搜。

聊天記錄的信息量很大:韋東奕用數學一天搞定6個博士4個月都沒搞定的流體問題。事後當科技公司要酬謝他時,他果斷拒絕了,並表示這個問題太簡單了,沒必要給錢。最後他們只是幫他充了公交車卡作罷。

聊天記錄裏,韋東奕的行事作風,頗有掃地僧“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感覺。這也讓不少網友再次大呼“韋神”,一時間,“韋神”二字高居熱搜榜榜首。

不久,韋東奕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回應稱,沒有這回事。同時他還辟謠了網絡流傳的關於他的種種“神蹟”,如哈佛大學免考英語,破格邀請他入學。他表示,不希望被外界關注和打攪,“可能不理我就是最好的”。後來,聊天截圖的傳播者也稱,沒有核實就發出,向大家道歉。

“幫6個博士解開4個月的問題”“這是小問題”“事後不要報酬”,韋東奕的這次爆火,與傳統文化裏,人們對掃地僧崇拜的心理相契合。

金庸的《天龍八部》裏,掃地僧高深莫測,能夠瞬間以高超的武功,高深的修爲,從不同層面點化諸人。當韋東奕出現時,契合了傳統武俠文化影響下人們的這種想象,順理成章地,成爲人們熱議的對象,當然也就會有人爲了豐富其形象而“添油加醋”。流傳於網絡中關於韋東奕的、未經覈實的種種“神蹟”就是一種佐證。

人人都喜歡年紀輕輕有所成就的人,這樣的人能夠成爲大衆的精神力量或是學習的榜樣,但不能就此“造神”、“神化”這個人。不能忽略的是,韋東奕的確在數學領域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智慧和高度。比如,他連續兩次以滿分成績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參與北京大學“本博連讀特別計劃”;28歲,擔任北京大學助理教授。於是,就有人說他是陳景潤接班人云雲,這着實是一種“造神”。

把一些在某方面有貢獻或天賦的人“封神”,這是一種值得警惕的輿論風向,對當事人而言,也不見得是件好事。造神之後人人追捧,若是被發現了一點污點,就會被拉下神壇,成爲衆矢之的,這在過去的新聞中早有先例。所謂“人無完人”,“造神”就是用“完人”的標準苛責他人。特別是對於學者而言,學術生涯更是漫漫長路,不免會遭遇質疑與挑戰,在科研探索之路上,也難免會有失敗和挫折。不“造神”,減少對韋東奕學術成就之外的過度關注,也是給韋東奕留下成長的空間。

所以,清理圍繞其輿論的種種雜蕪,保護韋東奕,停止對他的造神,就要以對待一個成長中的數學研究者的態度去看待他,而不是動不動宣揚其“神蹟”,拿他和已經在數學領域有非常成就的大數學家做對比。

“認可韋神”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去激勵自己。需要看到的是,韋東奕之所以在數學領域有所成就,除了天賦之外,他還非常幸運。他的幸運在於在年紀輕輕時,就找到了自己的愛好——數學,能夠領略到其中的奧妙,並且願意爲研究數學奮鬥終身。與“神人”的身份相比,他這種爲愛好奮鬥終身的精神,則是每一個普通人可以學習的地方。

因而,不妨就如他所說“不要理他”,不打擾他。停止對韋東奕的“造神”,讓他繼續發揮在數學領域的所長。

撰稿 / 秦明月(媒體人)

責任編輯:賈楠 SN2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