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4月经济数据。

国内多点散发疫情对经济影响较大。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4月当月各项指标中,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1.9%。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攀升至18.2%,就业形势严峻。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4月份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稳定经济政策措施持续显效,经济运行有望逐步复苏。5月份物流货运实物量指标、发电量指标,都显示出5月经济运行在逐步改善。

疫情对经济冲击加大

受疫情影响3月消费和服务业指标转负,但工业生产相对稳健。4月主要经济指标普遍转负,显示出疫情对4月经济冲击加大。

从1-4月累计增速来看,各大指标增速有所回落。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降0.2%,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8%,出口同比增长10.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4月当月一些经济指标的表现,显示出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受国内疫情短期冲击,叠加国际地缘冲突的影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和物流受阻还影响到出口业务。4月出现物流受阻情况,反映出部分地方和部门在防疫过程中,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考虑得不够全面。面对这些情况,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了纠偏。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海经济本身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一定比例。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是个经济循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疫情因素,会对整体经济循环产生影响。

在4月回落的经济指标中,汽车产销下行幅度明显、房地产投资和销售仍在下行、消费下挫等较为突出,是很重要的拖累因素。

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同比下降2.9%。其中,4月汽车制造业下降31.8%。查询数据可以发现,4月汽车制造业下行幅度已经超过了2020年3月下行幅度(-22.4%)。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其中,4月汽车类销售额同比下降31.6%。受疫情影响,汽车消费能力和信心也出现一定下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海、长春是国内汽车生产的两大重要基地,企业停工停产会对整车生产带来直接影响。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是汽车零部件密集布局的地区,这些企业群体的停工停产也会拖累整车生产。上海实行静态管理,以及国内物流运输受阻等,上海生产的整车也难以运出。不过,从目前来看,4月的冲击应该是短期的,随着长春、上海的复工复产,5月汽车生产和销售有望恢复到正增长。

数据显示,1-4月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2.7%,由一季度正增长转负。1-4月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9.5%,降幅较1-3月份扩大6.8个百分点。

不过,近期各方政策在集中发力稳定房地产市场。除了各地出台下调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调整限购限售等政策,近日央行推出差别化的房贷政策来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降幅较3月份扩大了7.6个百分点。

付凌晖表示,4月份消费下降主要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尤其是4月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9.7%,餐饮收入下降22.7%。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前期被压抑的消费会逐步得到释放。4月中下旬以来,国内疫情整体趋于下降,上海和吉林的疫情逐步好转,有利于创造适宜的消费环境,我国消费恢复态势有望得到延续。

加大相机调节力度,5月有望逐步恢复

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有很多的因素超出了预期,经济运行确实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也要看到这些困难都是短期的、暂时的,从全年发展来看,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还有不少有利条件。现在吉林、上海等地的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扩大内需、助企纾困、保供稳价、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显效,5月份经济运行有望得到改善。

4月经济受疫情冲击比较大。从二季度来看,4月份是低点,很有可能也是全年的低点。5月份随着疫情得到逐步控制,上海、吉林情况逐步好转,5、6月份经济大概率会逐步回升。除了要关注疫情好转后经济修复,还要关注经济结构性问题,包括市场预期、就业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张永军表示,5月经济运行应该会好转,无论是国内疫情还是物流都有改善,但是二季度经济运行依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当前,市场对于“增量政策”的讨论增多。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力度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断发力,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有效实施,综合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困难行业和重点领域扶持,效果会不断显现。同时,有关方面在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将会进一步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5月12日,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中央宣传部发布会上表示,接下来的经济工作,首先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力争在上半年全部落地,包括积极帮扶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广大市场主体。二是要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工具,会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该出手时就会出手。三是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搞活经济。四是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还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对此有关部门都正在抓紧落实新的政策举措。

张永军进一步建议,现在应该抓紧出台增量政策,可以考虑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特别国债的资金部分可以用于地方抗疫支出,部分可以用于重大项目投资,用来支持“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4月融资数据表现不佳,重要原因在于企业需求比较弱,因为4月份国内订单下降、投资增速也在下降,整体需求不足,企业贷款需求会相应下降。当前最重要的是防疫要尽快取得成效,推动经济恢复,这样才能推动需求的恢复,在这个基础上政策再加些力。增量政策也要尽快推出,这样才能实现全年预期经济发展目标。

罗志恒表示,当前应该在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尽快推动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降低疫情对经济正常运行的影响。具体政策方面,财政政策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融资数据已经显示出需求偏弱的现状,企业和居民贷款需求较低。增量政策方面建议发行特别国债,用于增加拉动基建、助企纾困政策、扶助困难群众、地方抗疫支出等。

明明指出,增量政策短期内需要形成一定冲击力,这样对提振信心的效果比较好。应该在常规政策力度的基础上,让政策力度再加大些,就如同政治局会议提到的政策要有一定冗余,不是说政策刚刚好,而是需要短期政策加力来提振信心。

(作者:周潇枭 编辑:包芳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