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祕籍君

都說父母之愛是最無私的,但又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在自己年老生病時,對自己噓寒問暖呢?

即便是觀念再新潮的年輕爸媽,當下班後看到年幼的孩子跑過來跟自己親暱,心裏也會湧上一股暖流;而當自己舉着不小心切到的手指給孩子看,孩子卻若無其事地繼續玩玩具時,誰心裏不是一咯噔:這孩子心這麼硬,長大後知不知道對自己爸媽好?

尤其是當家裏不止一個孩子,父母更是會不自覺地將兩個孩子的行爲進行對比,並在無意識中根據自己的結論調整對孩子的態度。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有的孩子愛說愛笑、黏人討巧,有的孩子不善言辭,說話做事很直楞,父母深知性格無法改變,還會跟自己強調要一碗水端平。但若孩子在統一衡量標準下的反應不同,比如“對父母是否貼心”“眼裏是否有爸媽”,則當父母的心裏會不自覺地豎起一杆秤吧?甚至爸爸媽媽兩個人,還會在私下裏就“哪個娃將來會對爸媽更體貼”討論一番。

那麼,多子女家庭中,最孝順的孩子會是哪個呢?是跟出生順序有關,還是由孩子天生的品性決定的?

其實答案很統一。那就是,越是不受父母重視的孩子,將來反而是最孝順的那個。

我們都是父母,也都是別人的子女,我們也有兄弟姐妹,不妨根據這個答案對號入座一下,看看是否符合自身情況。

偏心的父母,和執着的老大

一位朋友這樣跟我說起她的煩惱。作爲一個有着強烈“公正心”的人,她十分看不慣公婆對待大兒子(她老公)和小兒子(小叔子)的“兩面派”做法。

但偏偏,最孝順父母的反而是她的老公。

每次過年回家,拎着大包小包禮物回去的是她老公;回到家裏鑽進廚房幫着婆婆切菜燒飯的也是她老公;婆婆想和倆兒子一起出去轉轉,正在玩遊戲的小叔子頭也不回地拒絕,累癱在沙發上的老公總會一躍而起。


但是,不管老公付出得再多,小叔子的一句“媽,歇歇吧,別累着了”就能讓婆婆感動不已,而老公切到了手指,只會引來婆婆一瞥“只是破個皮,不礙事”。

婆婆生病住院,在外地的老公請了假連夜趕回來,忙前忙後地照顧。朋友第二天趕來,發現婆婆正在給剛到的小叔子剝堅果喫。一晚上都沒怎麼睡覺的老公,則被打發出去買飯了。

有時候她會爲老公感到不值,但老公總是“憨憨”地說:那是我爸媽,他們偏心誰是他們的事,我反正要對得起我的心。

她跟我說,她實在是不明白,人與人交往,不都是“投桃報李”嗎,你對我怎樣,我就對你怎樣。

爲什麼偏心的父母滿眼都是自己喜歡的那個孩子,對不喜歡的連正眼都不會瞧一下?

不受重視的那個孩子,又爲什麼偏偏那麼執着地去付出,成了最受傷卻也是最孝順的那一個?

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向父母尋愛

我想,最不受待見的那個孩子偏偏最孝順,這跟心理學上的“缺愛”有關。

人的一生其實都是爲“尋愛”而活的。小時候孩子在尋父母之愛,父母給足了愛,孩子心裏纔會充盈安全感,纔會變得自信。如果父母不受重視,孩子會做出種種努力,要麼正向(好好學習,變得優秀)要麼負面(打架鬥毆,引起重視),希望得到父母的誇讚或注意

如果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孩子可能會認爲,是自己不夠優秀。長大之後,他們會盡全力爲父母付出,以求得關注。因爲父母的關注,成了他們一生的追求。

這也就是爲什麼,不受待見的孩子反而更孝順的原因。

受盡父母嬌寵的孩子,習慣了索取,不知“付出”爲何物

按理說,享受了父母寵愛的孩子,應該更知道“愛”是什麼滋味,成年後會以愛反哺父母。

但現實中常見的情況卻是,被寵壞的孩子反而是最白眼狼的一個。

他們因爲見慣了父母的寵愛,從而將此視爲理所當然。不必付出什麼就能得到滿滿甚至溢出的愛,他們習以爲常。習慣了“接受”“索取”,不知道“付出”爲何物的他們,自然心裏只有自己,沒有父母。

想想也挺唏噓。

【你有經歷過被偏心的事嗎?對此你怎麼看?】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