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有过三次婚姻,育有10个子女。但是这10个孩子失踪的失踪,夭折的夭折,真正能够享受到父爱的不多。细数起来,也就毛岸英、毛岸青、李敏和李讷这几个孩子与毛主席待的时间最长,受到的教育最多。

毛岸英与毛岸青在苏联求学照

但是,毛岸英和毛岸青在1936年时前往苏联求学。这一年,毛岸英14岁,毛岸青13岁。前往苏联之前,两人一直在上海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时间较少。

而李敏前往苏联时年仅四岁,虽然之前基本上都待在主席身边,可在战乱的环境下,更多的还是聚少离多。

对比下来,李讷算是几个孩子中最“幸福”的一个了,因为数她在主席身边待的时间最长。

正是因为这几个孩子很小便和主席两地分隔,所以主席对他们的教育,也大都开始于孩子回国后。

1945年,毛岸英完成在苏联的学业,并于1946年初回到延安。一下飞机,就在旋梯下看到了毛主席。此时,距离两人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18年。

回到延安后,毛主席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的学业已经结束了,但是你学到的只是书本知识,还要到工人农民当中参加劳动,去学习体验生活。”

因为毛主席知道,毛岸英去苏联学习这几年已经成为了一个“洋娃娃”。必须让他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才能把他在国的一些“坏毛病”扳过来。

比如刚回国那会儿,毛岸英有个坏习惯,和别人谈话时,经常耸耸肩、摇摇头或者摆摆手,有时候还用手势来加重与别人谈话的语气。

毛主席与毛岸因(1946年刚回国)

毛主席看到后非常不高兴,但是他也不直接说。毛岸英每次一抬手,毛主席就在旁边紧紧地盯着他,直到把他盯到不好意思才算完。

后来,毛岸英改掉了这个坏毛病后,毛主席才找机会对他说:

“你现在是在中国,不是在苏联,要按照东方人的传统习惯做事。尤其是在长辈面前,要文静,要规规矩矩,切不可手舞足蹈。”

而要说这些洋毛病,李敏比毛岸英更多。因为李敏去苏联时才4岁。

李敏刚回国那会儿,正值1949年的5月份。北平的5月份,天气还不是特别热。但是对于在苏联待久了的李敏来说,5月的北平,简直就像是苏联的夏天一样。

当时的李敏住在香山,来往的人要么是穿着毛衣,要么穿着绒衣,有些怕冷的,还穿着棉衣棉裤。但是李敏不一样,穿着小短裙、小背心,有时候还赤着胳膊,光着脚得在路上跑。

毛泽东看到了,对她说:“你这身打扮,太不成体统,要改改哩!”但是对于刚刚回国的李敏来说,汉字都认不全,更无法理解什么是体统。

所以毛主席后来改了一种说法:“娇娃,现在的天还很凉,穿这么少会生病的。也不要光着脚乱跑,路不平,容易把你的脚扎破。”

毛泽东与李敏(拍摄于1950年的香山)

说完这些,毛主席叫来叶子龙,给李敏找来了一件白底兰花的连衣裙。这样的打扮当时在苏联很常见,可在50年代的北平,如此穿着放在人群当中就很扎眼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教育儿女的这个问题上,毛主席有着超前的眼光。

而作为领导人的儿女,最容易被人诟病的其实是“搞特殊”。那么这几个孩子有过特殊待遇吗?

毛主席常常这样教导自己的子女:“你们是我毛泽东的子女,处处、事事、时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毛主席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比如在用车问题上,毛主席住的地方有专为毛主席准备的车子,但是这些车子都归管理处管理。想要用车,必须等候批准。当然,也不是任何理由都能批准下来的。

毛主席当时对孩子特别规定:只有在发烧超过38度时,才可以申请车辆,而且目的地必须是医院。否则,任何理由都不准通过。

后来,李敏和李讷去学校读书了,每周周六回来一次。当时,首长及工作人员中的许多人都用汽车接孩子们回家,唯独毛主席不允许,坚持让他们乘坐集体接送的大轿车回家。

三年饥荒期间,李讷正在北京大学读历史系,有一次周六放假,她在学校参加完活动才回家,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毛主席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担心李讷的安全,特意去接了她。

毛泽东与李讷

毛主席得知后,把两个人狠狠的批评了一番:“别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

之后,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给李敏和李讷买了两辆“飞鸽牌”自行车。

其实话说回来,在那个贫穷挨饿的年代,最容易“搞特殊”的还是在吃的问题上。尤其是李敏刚从苏联回来时,她和毛岸英、毛岸青都习惯了吃面包、喝牛奶。

但是回国后,哪能经常吃到面包和牛奶?最常见的还是小米粥。

毛主席曾经这样对刚刚从苏联回来的毛岸英说:“你过去是吃面包喝牛奶,回来要吃中国饭,吃陕北的小米,小米可养人呢。”

1950年7月15号,当天是星期六,正逢李敏和李讷从学校放假回来,毛主席顺便开了一场家庭生活会。

在会议上面,毛主席问两个女儿:“你们吃饭的时候,提过什么特殊要求吗?”

李讷年龄较小,她看了看姐姐李敏,只见李敏回答道:“爸爸,我让炊事员叔叔给我准备过面包,因为我在苏联吃习惯了……”李讷也在旁边小声附和道。

毛泽东和毛远新、李敏、李讷

听了两人的话,毛主席批评说:“这怎么可以呢?别人都在喝小米、吃窝头,你们两个怎么能搞特殊呢?”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把炊事员叫过来一起批评。

对此,炊事员为两个孩子求情,“现在条件好了,面包很容易就能办到。更何况两个孩子一周才回来一次,吃个面包也是应该的。”

对于这样的解释,毛主席非常不认可,他有点生气得对两个孩子说:“你们虽然是我毛泽东的孩子,但是绝对不能搞一点点特殊,全国人民每个星期天都能吃上面包吗?”

其实,在几个孩子的吃饭问题上,毛主席历来都很严格。

毛岸英刚回国时,曾经跟毛主席吃过一段时间的小灶。主席得知后,立刻要求他跟战士们一起去吃大灶,绝对不能搞特殊。(时年1946年)

再如1960年12月上旬的第1个星期天,李讷放假回家,卫士尹荆山提醒主席说:“两个孩子都在家,两三个星期不见,就一起吃顿饭吧。”

毛主席与李讷一起欣赏荷花

这一顿吃的什么呢?桌上摆的是四菜一汤:四菜是盐水煮萝卜条、素炒豆芽菜、空心菜和清煮芋头,一汤是菠菜汤。另外还有辣椒、霉豆腐等四样主席爱吃的小菜。

吃饭的时候,李讷吃的特别快,几乎嚼也不嚼得就把饭菜吞了下去。看到女儿吃得这么快,这么急,毛主席反而不吃了,一直看着李讷和李敏将桌上的饭菜吃完。

饭后,江青在毛主席的卧室谈了半个小时,出来的时候,江青的眼圈泛了红,显然是刚刚哭过。这是因为李讷是江青的亲生女儿,也是她唯一一个孩子,特别心疼她。

1960年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当中,李讷在学校根本就吃不饱,也就这次回家碰上了家宴,才吃得这么快、这么急,因为这是过去两周吃得最饱的一次了。

可回头看看那四菜一汤,全都是些素菜,哪够正在长身体的两个孩子吃。而为了和全国人民一起扛过最难的日子,在这三年当中,毛主席多次调整自己的菜单。

如1960年3月26日,毛主席从杭州回到北京,立刻给工作人员定下了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

他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我不吃猪肉,也不吃鸡。用猪肉和鸡出口换机器,我自己有米饭、青菜、盐和油就够了。”

毛主席在休息

那段时间,家里面的菜桌上只炒一个青菜,两个小菜,米饭则是二米饭(大米和小米混着做)。

有一天,卫士长李银桥帮毛主席按摩,按到脚脖子的时候,发现一按就是一个坑,很长时间都起不来,这正是因为缺乏营养造成的浮肿。

而毛主席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吃和行上。

如李敏回国后,很快就到了读中学的年龄。在读中学前,毛主席对他说:“你现在还在上学,对外要说你是学生,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后来,李敏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入学报到那天,毛主席正好到南方视察,不在北京。于是便托保健医生王鹤宾,带着李敏去学校报到。

新生报到时,每个人都会领到一份学生注册登记表。其中有一项是要填写父母的名字。拿不定主意的王鹤宾,把这份注册登记表留到了主席回北京。

对此,毛主席说:“孩子是你带去的,老师也都认识你了,就直接填你的名字。”王鹤宾不仅是李敏的“家长”,他后来还是毛远新和李讷的家长。

另外,毛主席经常会在外出参观或视察时带着几个孩子,这不是在搞特殊,是想利用这些机会教育这些孩子,同时让他们开开眼界。

毛主席参观工厂,中间的是李敏

但是每次出发前,毛主席都会给这几个孩子的立下规矩:如不准孩子们在在他身边走来走去,只允许跟在工作人员身后。若当天接见的是单位领导,连跟在工作人员后面的机会都没有。

有一次外出参观,参观的东西是李敏之前从来没见过的,所以她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不知不觉中就加快了脚步。一不小心,就把一位工作人员挤在了身后。

观察细致的毛主席,立刻扭头狠狠地瞪了李敏一眼。这时,李敏才发现自己站得太靠前了。可是她感觉很委屈,只是站得靠前一点,为什么爸爸会发这么大的脾气?

回去的路上,毛主席对她做了解释:“工作人员在我旁边是他们的工作,是组织上的安排。如果他们不在我身边,是要挨批评的……”

所以,我们很少在当时的新闻照片当中看到这几个孩子的身影。皆是因为主席时刻教导她们:“要夹着尾巴做人,做一个普通人。”

普通到什么地步呢?李讷有次生病住院办手续的时候,特意把李讷的名字改成了沈娟。如若问其她的身份,就说是毛主席保卫人员沈同的女儿。

不仅仅是李讷,毛主席还曾经叮嘱即将工作的毛岸青:“你告诉别人你的身份时,你要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要说你是我毛泽东的儿子”。

再后来,李敏要参加工作,毛主席同样叮嘱她说:“告诉人家你是解放军干部,也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左起:毛远志、王海容、毛主席、孔令华

毛主席不仅这样教育儿女,对身边亲人都是如此。

如1945年,毛泽民的女儿毛远志和她丈夫要调到东北工作。临走时,毛主席把毛泽民牺牲的消息告诉了她们。

并叮嘱她说:“一、无论到哪里都不要希望人家鼓掌。二、无论到哪里,都要团结。三、无论到哪里都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有任何特殊。”

短短的三句话,就成为了毛远志一生的行为准则。

在这之后,毛远志从来不以毛家人自居。在单位碰到毛主席时,要么称呼他是毛主席,要么称呼他是老人家,从来不把自己当成是毛主席的侄女。

再到后来毛主席去世,每年到了毛主席诞辰纪念或者是瞻仰毛主席遗容时,毛远志也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那本亲属签字本上,也从来看不到毛远志的名字。

我们总是看到主席伟大的一面,可很多人都忘了,毛主席是一位伟人的同时,还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伯父。他也爱孩子,也许需要孩子的爱。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