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有過三次婚姻,育有10個子女。但是這10個孩子失蹤的失蹤,夭折的夭折,真正能夠享受到父愛的不多。細數起來,也就毛岸英、毛岸青、李敏和李訥這幾個孩子與毛主席待的時間最長,受到的教育最多。

毛岸英與毛岸青在蘇聯求學照

但是,毛岸英和毛岸青在1936年時前往蘇聯求學。這一年,毛岸英14歲,毛岸青13歲。前往蘇聯之前,兩人一直在上海等地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時間較少。

而李敏前往蘇聯時年僅四歲,雖然之前基本上都待在主席身邊,可在戰亂的環境下,更多的還是聚少離多。

對比下來,李訥算是幾個孩子中最“幸福”的一個了,因爲數她在主席身邊待的時間最長。

正是因爲這幾個孩子很小便和主席兩地分隔,所以主席對他們的教育,也大都開始於孩子回國後。

1945年,毛岸英完成在蘇聯的學業,並於1946年初回到延安。一下飛機,就在旋梯下看到了毛主席。此時,距離兩人上次見面已經過去了18年。

回到延安後,毛主席對毛岸英說:“你在蘇聯的學業已經結束了,但是你學到的只是書本知識,還要到工人農民當中參加勞動,去學習體驗生活。”

因爲毛主席知道,毛岸英去蘇聯學習這幾年已經成爲了一個“洋娃娃”。必須讓他和勞動人民打成一片,才能把他在國的一些“壞毛病”扳過來。

比如剛回國那會兒,毛岸英有個壞習慣,和別人談話時,經常聳聳肩、搖搖頭或者擺擺手,有時候還用手勢來加重與別人談話的語氣。

毛主席與毛岸因(1946年剛回國)

毛主席看到後非常不高興,但是他也不直接說。毛岸英每次一抬手,毛主席就在旁邊緊緊地盯着他,直到把他盯到不好意思纔算完。

後來,毛岸英改掉了這個壞毛病後,毛主席才找機會對他說:

“你現在是在中國,不是在蘇聯,要按照東方人的傳統習慣做事。尤其是在長輩面前,要文靜,要規規矩矩,切不可手舞足蹈。”

而要說這些洋毛病,李敏比毛岸英更多。因爲李敏去蘇聯時才4歲。

李敏剛回國那會兒,正值1949年的5月份。北平的5月份,天氣還不是特別熱。但是對於在蘇聯待久了的李敏來說,5月的北平,簡直就像是蘇聯的夏天一樣。

當時的李敏住在香山,來往的人要麼是穿着毛衣,要麼穿着絨衣,有些怕冷的,還穿着棉衣棉褲。但是李敏不一樣,穿着小短裙、小背心,有時候還赤着胳膊,光着腳得在路上跑。

毛澤東看到了,對她說:“你這身打扮,太不成體統,要改改哩!”但是對於剛剛回國的李敏來說,漢字都認不全,更無法理解什麼是體統。

所以毛主席後來改了一種說法:“嬌娃,現在的天還很涼,穿這麼少會生病的。也不要光着腳亂跑,路不平,容易把你的腳扎破。”

毛澤東與李敏(拍攝於1950年的香山)

說完這些,毛主席叫來葉子龍,給李敏找來了一件白底蘭花的連衣裙。這樣的打扮當時在蘇聯很常見,可在50年代的北平,如此穿着放在人羣當中就很扎眼了。

從這裏可以看出來,在教育兒女的這個問題上,毛主席有着超前的眼光。

而作爲領導人的兒女,最容易被人詬病的其實是“搞特殊”。那麼這幾個孩子有過特殊待遇嗎?

毛主席常常這樣教導自己的子女:“你們是我毛澤東的子女,處處、事事、時時都要夾着尾巴做人。”毛主席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比如在用車問題上,毛主席住的地方有專爲毛主席準備的車子,但是這些車子都歸管理處管理。想要用車,必須等候批准。當然,也不是任何理由都能批准下來的。

毛主席當時對孩子特別規定:只有在發燒超過38度時,纔可以申請車輛,而且目的地必須是醫院。否則,任何理由都不準通過。

後來,李敏和李訥去學校讀書了,每週週六回來一次。當時,首長及工作人員中的許多人都用汽車接孩子們回家,唯獨毛主席不允許,堅持讓他們乘坐集體接送的大轎車回家。

三年饑荒期間,李訥正在北京大學讀歷史系,有一次週六放假,她在學校參加完活動纔回家,回來的時候天已經黑了。毛主席身邊的一位工作人員擔心李訥的安全,特意去接了她。

毛澤東與李訥

毛主席得知後,把兩個人狠狠的批評了一番:“別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別人家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爲什麼不可以??”

之後,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費給李敏和李訥買了兩輛“飛鴿牌”自行車。

其實話說回來,在那個貧窮捱餓的年代,最容易“搞特殊”的還是在喫的問題上。尤其是李敏剛從蘇聯回來時,她和毛岸英、毛岸青都習慣了喫麪包、喝牛奶。

但是回國後,哪能經常喫到麪包和牛奶?最常見的還是小米粥。

毛主席曾經這樣對剛剛從蘇聯回來的毛岸英說:“你過去是喫麪包喝牛奶,回來要喫中國飯,喫陝北的小米,小米可養人呢。”

1950年7月15號,當天是星期六,正逢李敏和李訥從學校放假回來,毛主席順便開了一場家庭生活會。

在會議上面,毛主席問兩個女兒:“你們喫飯的時候,提過什麼特殊要求嗎?”

李訥年齡較小,她看了看姐姐李敏,只見李敏回答道:“爸爸,我讓炊事員叔叔給我準備過麪包,因爲我在蘇聯喫習慣了……”李訥也在旁邊小聲附和道。

毛澤東和毛遠新、李敏、李訥

聽了兩人的話,毛主席批評說:“這怎麼可以呢?別人都在喝小米、喫窩頭,你們兩個怎麼能搞特殊呢?”不僅如此,毛主席還把炊事員叫過來一起批評。

對此,炊事員爲兩個孩子求情,“現在條件好了,麪包很容易就能辦到。更何況兩個孩子一週纔回來一次,喫個麪包也是應該的。”

對於這樣的解釋,毛主席非常不認可,他有點生氣得對兩個孩子說:“你們雖然是我毛澤東的孩子,但是絕對不能搞一點點特殊,全國人民每個星期天都能喫上面包嗎?”

其實,在幾個孩子的喫飯問題上,毛主席歷來都很嚴格。

毛岸英剛回國時,曾經跟毛主席喫過一段時間的小竈。主席得知後,立刻要求他跟戰士們一起去喫大竈,絕對不能搞特殊。(時年1946年)

再如1960年12月上旬的第1個星期天,李訥放假回家,衛士尹荊山提醒主席說:“兩個孩子都在家,兩三個星期不見,就一起喫頓飯吧。”

毛主席與李訥一起欣賞荷花

這一頓喫的什麼呢?桌上擺的是四菜一湯:四菜是鹽水煮蘿蔔條、素炒豆芽菜、空心菜和清煮芋頭,一湯是菠菜湯。另外還有辣椒、黴豆腐等四樣主席愛喫的小菜。

喫飯的時候,李訥喫的特別快,幾乎嚼也不嚼得就把飯菜吞了下去。看到女兒喫得這麼快,這麼急,毛主席反而不喫了,一直看着李訥和李敏將桌上的飯菜喫完。

飯後,江青在毛主席的臥室談了半個小時,出來的時候,江青的眼圈泛了紅,顯然是剛剛哭過。這是因爲李訥是江青的親生女兒,也是她唯一一個孩子,特別心疼她。

1960年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當中,李訥在學校根本就喫不飽,也就這次回家碰上了家宴,才喫得這麼快、這麼急,因爲這是過去兩週喫得最飽的一次了。

可回頭看看那四菜一湯,全都是些素菜,哪夠正在長身體的兩個孩子喫。而爲了和全國人民一起扛過最難的日子,在這三年當中,毛主席多次調整自己的菜單。

如1960年3月26日,毛主席從杭州回到北京,立刻給工作人員定下了三不:不喫肉,不喫蛋,喫糧不超定量。

他還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講:“我不喫豬肉,也不喫雞。用豬肉和雞出口換機器,我自己有米飯、青菜、鹽和油就夠了。”

毛主席在休息

那段時間,家裏面的菜桌上只炒一個青菜,兩個小菜,米飯則是二米飯(大米和小米混着做)。

有一天,衛士長李銀橋幫毛主席按摩,按到腳脖子的時候,發現一按就是一個坑,很長時間都起不來,這正是因爲缺乏營養造成的浮腫。

而毛主席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侷限於喫和行上。

如李敏回國後,很快就到了讀中學的年齡。在讀中學前,毛主席對他說:“你現在還在上學,對外要說你是學生,不要說你是毛澤東的女兒。”

後來,李敏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女子附中。入學報到那天,毛主席正好到南方視察,不在北京。於是便託保健醫生王鶴賓,帶着李敏去學校報到。

新生報到時,每個人都會領到一份學生註冊登記表。其中有一項是要填寫父母的名字。拿不定主意的王鶴賓,把這份註冊登記表留到了主席回北京。

對此,毛主席說:“孩子是你帶去的,老師也都認識你了,就直接填你的名字。”王鶴賓不僅是李敏的“家長”,他後來還是毛遠新和李訥的家長。

另外,毛主席經常會在外出參觀或視察時帶着幾個孩子,這不是在搞特殊,是想利用這些機會教育這些孩子,同時讓他們開開眼界。

毛主席參觀工廠,中間的是李敏

但是每次出發前,毛主席都會給這幾個孩子的立下規矩:如不準孩子們在在他身邊走來走去,只允許跟在工作人員身後。若當天接見的是單位領導,連跟在工作人員後面的機會都沒有。

有一次外出參觀,參觀的東西是李敏之前從來沒見過的,所以她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不知不覺中就加快了腳步。一不小心,就把一位工作人員擠在了身後。

觀察細緻的毛主席,立刻扭頭狠狠地瞪了李敏一眼。這時,李敏才發現自己站得太靠前了。可是她感覺很委屈,只是站得靠前一點,爲什麼爸爸會發這麼大的脾氣?

回去的路上,毛主席對她做了解釋:“工作人員在我旁邊是他們的工作,是組織上的安排。如果他們不在我身邊,是要挨批評的……”

所以,我們很少在當時的新聞照片當中看到這幾個孩子的身影。皆是因爲主席時刻教導她們:“要夾着尾巴做人,做一個普通人。”

普通到什麼地步呢?李訥有次生病住院辦手續的時候,特意把李訥的名字改成了沈娟。如若問其她的身份,就說是毛主席保衛人員沈同的女兒。

不僅僅是李訥,毛主席還曾經叮囑即將工作的毛岸青:“你告訴別人你的身份時,你要說你是中宣部的翻譯,不要說你是我毛澤東的兒子”。

再後來,李敏要參加工作,毛主席同樣叮囑她說:“告訴人家你是解放軍幹部,也不要說你是毛澤東的女兒。”

左起:毛遠志、王海容、毛主席、孔令華

毛主席不僅這樣教育兒女,對身邊親人都是如此。

如1945年,毛澤民的女兒毛遠志和她丈夫要調到東北工作。臨走時,毛主席把毛澤民犧牲的消息告訴了她們。

並叮囑她說:“一、無論到哪裏都不要希望人家鼓掌。二、無論到哪裏,都要團結。三、無論到哪裏都要和羣衆打成一片,不要有任何特殊。”

短短的三句話,就成爲了毛遠志一生的行爲準則。

在這之後,毛遠志從來不以毛家人自居。在單位碰到毛主席時,要麼稱呼他是毛主席,要麼稱呼他是老人家,從來不把自己當成是毛主席的侄女。

再到後來毛主席去世,每年到了毛主席誕辰紀念或者是瞻仰毛主席遺容時,毛遠志也總是悄悄地來,悄悄地走。那本親屬簽字本上,也從來看不到毛遠志的名字。

我們總是看到主席偉大的一面,可很多人都忘了,毛主席是一位偉人的同時,還是一位普通的父親、伯父。他也愛孩子,也許需要孩子的愛。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