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部手機,30分鐘內賺不到200元你退款,寶媽、學生黨、未成年人、待業者可用,純乾貨,無套路”


“不用任何資金,沒有任何門檻,只要你購買了這份賺錢祕籍,僅需一部手機,就可以輕鬆實現‘睡後收入’”


……



當下,在一些電商平臺和網站廣告鏈接中,出現了不少“躺賺神器”的宣傳。


所謂的“躺賺神器”,其實就是各種類型的“接單”App,用戶下載後可以通過領取App上的任務,比如商品砍價、下載其他App幫助任務發佈者領取新人福利、小程序註冊使用等獲得佣金賺錢。某電商平臺銷售記錄顯示,有的網上店鋪“躺賺神器”的銷售量已過萬,評論區裏“好評如潮”。


那麼
是否真有“玩手機就能輕鬆賺錢”
這樣的好事呢?
爲此

記者展開了調查


在多個相關網店記者看到,“躺賺神器”標價都在1元左右,宣傳圖上都打出了“玩手機就能輕鬆賺錢,提現秒到賬”等類似的廣告標語。


爲驗證說法,記者在其中一家店鋪花1.29元購買了一份“賺錢祕籍”。隨後客服發來了帶有10個“接單軟件”的網盤文件鏈接,並特意強調:“網盤內的下載鏈接或網址要單獨複製用手機自帶瀏覽器打開,如果遇到系統阻攔下載要選擇信任該軟件。”客服告訴記者,他自己也在做,目前平均每天收入130元左右,如果只用喫飯睡覺的零碎時間,也能“穩穩的幾十塊錢到手”。


記者打開網盤文件發現,裏面是一個個App的下載鏈接和如何賺錢的介紹。在下載了5個軟件後記者發現,其賺錢套路大同小異:“躺賺神器”App裏有無數個下載、註冊、關注等懸賞任務,完成發佈的任務並上傳註冊成功截圖經發布者審覈通過後會得到賞金,賞金有大有小,一元到十幾元都有,最大的收入來源是下載各種App幫助對方獲得大額現金獎勵。此外還有助力、砍價、應用試玩、小程序體驗等。


乍一看,這些軟件似乎和商家宣傳的差不多,點點手指就能把錢賺到。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使用過程中記者發現,包括接單軟件本身,這些App在正規的手機應用商城都搜索不到,且下載後要想註冊使用、領取新人獎勵,往往還要求用戶必須提供手機號、聯繫人,甚至身份證照片等隱私信息。


註冊有泄露隱私的風險,那輕鬆賺錢是不是真的?爲深入瞭解,記者在App上接單了20多個“賺錢”任務,結果發現這些任務往往很難完成,想拿到錢更是難上加難。


其中一項獲得新人賞金的任務,要求上傳註冊成功、助力成功的截圖,但上傳的截圖必須與任務發佈者要求的一模一樣,稍有差別便無法通過。記者截圖上傳後沒有通過,用掉了“新人資格”卻沒有得到任何獎勵。


一項獎勵5.62元的任務,要求用戶註冊並激活某保險App,並號稱全過程不產生任何費用,可記者操作到完成任務的最後一步時,卻被要求花9.9元購買一份保險纔行。


還有一項獎勵17.59元的任務,要求用戶下載並註冊一款遊戲進行試玩,試玩中記者又被要求完成遊戲中的3個任務。其中一個任務要求用戶下載3個不同的軟件並進行註冊,註冊後又要按照其提示完成其他任務……這些任務成了一個“連環套”,記者折騰了一個多小時,總有兩三個任務在進行中無法完成,無奈只能作罷。最終錢沒賺到,手機裏卻多了一堆沒用的軟件。


多位網友告訴記者,即便“賺到了錢”,也根本無法像廣告中宣傳的那樣隨時提現。這些“躺賺神器”App大多設置了單次提現數額,比如2元、4元、8元等,同時明確一天只能提現一次,還要完成相關任務才能獲取提現資格,提現手續極其繁雜。


在第三方投訴平臺,有不少網友反映:發現“躺賺神器”無法像店家承諾的那樣帶來較大收益後,準備將其刪除時才發現,不知不覺間已經用手機下了一大堆無用軟件,且一些“流氓軟件”很難徹底刪除乾淨,導致手機經常出現卡頓等問題。


在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任超看來,這些“躺賺神器”以賺錢爲噱頭,吸引用戶實名註冊並接單,爲其他App創造流量,實際上就是利用用戶的賺錢心理,犧牲用戶的時間、個人信息隱私的方式爲自身攫取遠高於用戶佣金的利潤。“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個人信息收集應限於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不得過度收集,同時要求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和誠信原則。這些非必要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爲涉嫌違法。”


任超說,這些“躺賺神器”App中一些任務必須通過指定的第三方鏈接或程序進行,這些指定鏈接或軟件程序大多無法從正常渠道下載,可能包含木馬病毒。跳轉或下載軟件後,用戶個人電子設備可能被惡意修改,個人信息隱私以及財產安全存在巨大風險隱患。


客觀而言,哪怕用戶真通過“躺賺神器”App順利提現,獲益金額與耗費的大量時間、精力相比,也是得不償失。


任超認爲,“躺賺神器”App通過發佈懸賞任務增長流量的商業模式本身無可非議,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於缺少監管,加上電商平臺自身未設置合理必要的審查機制,造成該類App用各種違法手段侵害用戶合法權益。


他提出,電商平臺應不斷完善風險預防機制,包括合理必要的審覈回應機制、風險提示機制和用戶反饋評論機制。平臺對平臺內經營者的經營活動負有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等義務,不得在超出必要、合理、正當範圍外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平臺在知道或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的發佈內容或資質有缺陷時應及時採取必要措施,否則將與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躺賺神器’存在大量法律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建議採用智慧數字系統,定期考覈這些App對用戶信息的管理和保障舉措,對不合格平臺名單進行公示,必要時予以行政指導或下架。公安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以及網信部門等應加強合作,實現多元共治。”任超說。

來源:法治日報

編輯:洪梅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衆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