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南智造總局  王晶 

城市風貌的更新和保護,需聽到“民聲”作者 | 王晶

西湖斷橋邊的7顆柳樹被移走,引發沸騰民意,招致一片質疑。最終,杭州方面以“挑選柳樹補植”收場。

此後,5月16日下午,杭州市還以此事爲契機,召開“民意懇談會”,市委書記、市長等多位市領導出席並公開致歉。

“西湖沿湖部分柳樹移栽,破壞了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風貌,傷害了人民羣衆對杭州的美好記憶和深厚感情,教訓十分深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劉捷說,要認真反思、提高認識,本着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的態度,切實守護好西湖文化神韻。要舉一反三,不斷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江南智造總局(ID:changsj001)發現,不僅這次西湖移柳事件引發沸騰民意,實際上,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在過去也發生過類似事件。比如,十年前,南京爲修建地鐵而移植梧桐樹事件,近兩年的廣州移植榕樹事件等。

西湖邊7顆柳樹被移走,

引發沸騰民意

最近,“西湖景觀改造,柳樹變月季”的話題成爲杭州市民關注的焦點,甚至上了熱搜。

事情的起因是,5月10日,有市民發現在杭州西湖斷橋邊的沿湖路段7棵柳樹被移走,換成了月季。

此外,景點“柳浪聞鶯”入口處新栽種的40棵柳樹,樹徑偏小,也與原貌差異較大。這引發了公衆極大不滿,許多人認爲這嚴重破壞了西湖的風貌。

對於將柳樹換成月季,西湖景區管委會岳廟管理處後來做出瞭解釋,由於這7棵柳樹生長生長在懸鈴木樹冠下,長期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現老化、空洞、“駝背”和嚴重傾斜,部分存在安全隱患。

但即便是爲了對西湖“景觀提升和改造”而遷移柳樹,公衆仍然不買單,畢竟一直以來柳樹被視爲西湖重要的風貌,網友紛紛表示,“沒有楊柳的西湖缺少靈魂”、“這破壞了文化”......

公衆的呼聲引起了官方的關注。

5月13日,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對外發布通報稱,7棵柳樹已補植完成,園林專業團隊選用了適合該地段的新種柳樹,使其能夠更好融入生長環境,也儘量恢復景觀原貌,與西湖景觀相協調。

而對於“柳浪聞鶯”入口新種的柳樹與原貌差異大,管委會也表示,緊急採購與原栽品種接近的40棵柳樹,在14日上午前更換到位。

西湖移柳事件似乎告一段落。

“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面對社會質疑,杭州有關部門能正視問題,及時補救,而不是找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百般‘狡辯’,僅這一條,就要爲杭州點個贊!”——央視新聞13日的評論指出。

不得不說,杭州回應網友關切,立馬進行柳樹選種和補植的速度值得點贊。而此次“還柳”背後公衆參與的力量也爲人稱道。爲何人們如此關心西湖的柳樹?歷史風貌的更新和保護之間的界限在哪裏?

柳樹,西湖的“魂”

談起西湖,我們常常會憶起蘇軾筆下“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景。

這裏是無數文人雅士的流連之處,他們也爲後世留下了生動的西湖美景意象,而楊柳依依是其中最生動的自然要素。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煙”

“西湖景緻六吊橋,間株楊柳間株桃”

柳樹點綴了西湖甚至杭州,如今的“西湖十景”中,“柳浪聞鶯”“蘇堤春曉”都與柳樹有關。

西湖之柳,將文化意象發揮到了極致。詩人們在暢遊山水之間時寫下“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的愜意、“柳色春藏蘇小家”的欣喜,“煙柳畫橋,風簾翠幕”、“萬株楊柳屬流鶯”的快活。

也別以爲這些詩人不過閒情逸致,遊山玩水,他們其實也爲保護西湖做出了不少貢獻。公元822年,白居易擔任杭州刺史,在此期間他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後人爲了紀念他的政績,將唐時的白沙堤稱爲白堤。

蘇東坡也兩度來到杭州任職,他曾動員20萬民工疏浚西湖,後築起橫貫湖面的2.8公里長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橋,而且全堤種植了楊柳等植物,六橋煙柳的景色爲西湖平添了風韻。

如今,西湖的景觀被賦予了豐富的歷史含義,也成爲了杭州的城市文化名片。

2007年,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被評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也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無數遊客和行人們在行走觀看的日常實踐中獲得與西湖有關的認知,而那些景觀是人們感受和觸碰江南美景、詩人故事、歷史傳統的實體。

當景觀與文化相連時,西湖的春光藏在了岸邊的桃紅柳綠上,柳樹與西湖相映成趣,這種景觀於是成爲了一種文化符號,也形塑了集體的城市記憶。

在人們爲西湖柳樹賦予了許多和“西湖美”以及城市記憶時,對這一景觀的破壞會激起公衆的憤怒,也就不難理解了。

歷史風貌的改變,

還需傾聽民衆

西湖此次換柳事件體現了公衆參與到城市風貌改造的決策中,而杭州官方的回應態度和速度也獲得了點贊。

雖然相關部門最初對柳樹的處置不妥當,但城市管理者和決策層能夠傾聽民意,尊重公衆意見,及時做出整改,也刷了一波好感。

城市空間是在與公衆互動中產生活力,人文景觀也正是因爲有了公衆的參與纔有了意義,一直以來西湖也在努力與公衆形成更緊密的連接。

早在20世紀末,西湖就開始了整頓和和修繕,執政者主張拆舊還綠,還湖於民,西湖開始走向民間,也走向世界。

江南智造總局(ID:changsj001)注意到,2002年,當時的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開始推動西湖免費開放,此時,西湖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也在推進中。

對於西湖的保護和開發,他認爲不僅要關注自然生態,更要關注人文生態,特別是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一旦破壞就無法更改,要在保護和開發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

同年,西湖拆除圍牆,成爲中國首個免門票的5A級景區,此後公衆可免費暢遊全域。

2014年開始,杭州推進西湖周邊30多家高檔的會所關閉轉型。原本一些少數人壟斷的空間被改造成茶館、展覽、公益機構等普通百姓可進入可消費的空間。

歷史風貌從來都是與公衆和城市環境息息相關的,也因此對其的改造要格外小心。事實上,此次西湖換柳事件也並非個例,城市景觀的改造和保護一直面臨爭議。

2016年,爲迎接杭州G20峯會,杭州市政府對西湖景區進行統一修繕,西湖邊上秋水山莊的牌匾被粉刷爲鵝黃底色和大紅字,市民們表示了強烈的不滿,認爲政府不尊重文物,官方與民間審美出現了衝突。

“秋水山莊”是民國報界大亨史量才爲外室沈秋水修建的江南庭院式建築。在史量才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之後,沈秋水離開了山莊,將山莊捐贈給婦幼慈善機構“尚賢婦孺醫院”,現歸屬於杭州市政府下屬的國企杭州新新飯店。

這一建築坐落於西湖邊上,記錄着史量才與沈秋水的愛情故事,而雖然牌匾最初到底是黃色還是青灰色,仍未有定論,但新刷的亮眼黃色顯得與歷史建築格格不入,觸發了公衆不滿的情緒。

爭議之下,牌匾又被刷回了青灰色。

政府部門表示,最終門頭色彩也會在聽取民意之後確定,歷史文物在整修前也會向文保單位進行報備或報批,請有文物保護工程資質的單位來設計施工,確保文物安全。

杭州之外,南京早年移栽梧桐樹也曾引發熱議。

2011年3月,南京市政府爲建設南京地鐵3號線,將主城區內許多於上世紀中期栽種的法國梧桐等樹木移栽,此次的移栽也引起了當地市民的強烈不滿——此前南京地鐵2號線移栽之後的樹木存活率僅有18%。

不少市民爲此走上街頭髮起“綠絲帶活動”,要求保護南京市內的行道樹。這一事件引發了相當廣泛的報道和關注,孟非、黃健翔等名人也紛紛爲“保衛梧桐樹”發聲,此事還吸引了海峽對岸的關注。

最終,南京市政府在吸收民意的基礎上從一開始的“移栽”到“少砍”,最終決定“不砍”,並且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古樹名木及行道大樹保護的意見》,承諾原則上“工程讓樹,不得砍樹”。

南京此後也開始實行“綠評”制度。地鐵三號線工程成爲首個試點項目,這也是我國地方通過的首個“綠評”制度。

該制度要求,在實施重大項目工程前,要聯合各部門和專業人士、市民代表等成立諮詢小組,對項目建設過程中對周邊環境影響作出評估建議,而所有市政工程規劃、建設都要以保護古樹名木爲前提。

十多年前的這場南京護綠行動,是公衆參與保護樹木和維護歷史風貌的重大事件,也促進了公共決策制度方面的改進,被列入了2011中國公衆參與環保的十大事件之一。

相比於南京的梧桐,廣州的榕樹就沒那麼幸運了。

從2020年底到2021年中,廣州在實施“道路綠化品質提升”“城市公園改造提升”等工程中遷移、砍伐3000餘株榕樹,其中很多是大樹老樹。

大榕樹是廣州人心中的“神樹”,爲廣州人提供了最佳的歇涼之所,也滋養了廣州人的精神品格:低調務實、溫和友善。千百年來,一排排大榕樹就像一個個衛兵守衛着這座歷史名城。

廣州榕樹被遷移、砍伐後,成千上萬的市民主動站出來,發起了“榕樹保衛戰”。首先是專家學者、公益達人和自媒體大V們率先表態,隨後“留住榕樹”的聲音逐漸沸騰。

此事經持續發酵釀成風波。2021年12月12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佈通報,對廣州市10名相關領導幹部嚴肅問責。

城市文化風貌的保護難題

無論是杭州的西湖還柳、山莊更牌,還是南京的梧桐保護、廣州的榕樹風波,這其中體現的是民間對城市文化風貌保護意識的甦醒,也反映了城市保護和修復開發景觀相關工程作爲公共性很強的重大行政決策,可能會遭遇的一些緊張和衝突的問題。

江南智造總局(ID:changsj001)瞭解到,爲避免單邊決策的風險,我國於2019年頒佈了《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指出重大行政決策應當遵循的三條原則:科學、民主、合法。

決策者要憑藉科學思維、利用科學手段和科學技術進行決策,要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保障人民羣衆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參與決策,並保證決策內容符合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

同樣,城市保護和修復開發景觀的相關決策也應當遵循以上原則。

首先,要去回答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城市文化?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保護又該立足於什麼?

談起一座城市,我們常常會想起知名的文化景點,其作爲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獨特氣質的外在表現。而在高速的城市化過程中,若不注重發揚城市文化,則會出現不同城市之間高度同質化和“千城一面”的現象,所以城市的發展更新更要關注歷史文化的保護。

對於歷史文物而言,其所呈現的厚重感之美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深入人心的過程中,也讓人們認識到文化景觀不能任人隨意“打扮”。城市文化是人文與景觀的融合,人們只有在與景觀不斷互動中,才能感受並傳播城市文化。

近些年來,許多相關領域的專家也開始着力推動“城市的有機更新”,即推動城市形態、自然人文景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與管理等各方面的有機更新,實現保護和開發相平衡,讓城市更具有活力。而真正要落到實處,也在於政府、民間與景觀能形成和諧的統一體。

其次,公衆對城市的記憶與情感寄託於城市空間中,而具有活力的城市文化也是緊緊與人相連的,因此城市的管理者對公衆聲音更應加以重視。好在政府決策也正越來越注重民意。

5月16日下午,針對西湖斷橋邊7棵柳樹被遷移引發民意質疑事件,杭州市召開“西湖風貌和文化保護”民意懇談會。會上,杭州市主要領導表示,全市上下要以7棵柳樹爲案爲鑑爲例,在城市建設中遵從民意、尊重民聲,回應百姓關切,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中形成思想、制度、工作各方面的標準和規範,進一步使西湖、杭州更有溫度。

此前的榕樹事件中,廣州後來也召開了科學綠化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市人大政協代表、市民代表、新聞媒體等對相關文件進行專題研究討論,聽取意見。

見證了西湖申遺、曾任杭州市委書記近十年之久的王國平曾說過一句令人動容的話,“2011年我們申遺成功,就要讓西湖至少再活2000年”。

對於西湖或是其他歷史文化景觀,我們希望都能再活2000年,而2000年不過是一個代表時間長度的數字,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能留住屬於集體的歷史記憶,能讓這份記憶更恆久。

作者爲南風窗長三角研究院實習生

原標題:《西湖的柳樹、南京的梧桐,爲啥不能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