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一筆封禪

作者@何鯨洛

還有幾天就要高考了。

這種即將“撲面而來”的緊張感。

或多或少都會勾起大家“檸檬味”的回憶。

而在此期間。

相信不少人都曾對這145位“出攤”的高三老師心生“敬意”。

也曾因爲這180支筆芯感到“揪心”。

預祝這些即將高考的高三學子即將走上至關重要的“戰場”。

但其他學生卻還在那種一度讓孩子、家長和老師都疲憊不堪的攀比式教育中“有時快樂有時悲傷”。

或許。

這一切。

將在明天正式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有所緩解。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

父母方面:

由於“雞娃”現象層出不窮。
新法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作爲監護人也應當聽取未成年人的意見,充分考慮其真實意願。

學校方面:

由於學生欺凌問題變本加厲。
新法要求學校應當承擔起防治學生欺凌的任務,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嚴格排查並及時消除可能導致學生欺凌行爲的各種隱患。

網絡方面:

由於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屢禁不止。
新法要求將網絡保護單設一章,規定網絡遊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教育內卷

我們都想“贏在起跑線上”?

教育。

作爲當下年輕人成家立業的三座大山“投資式住房、攀比式教育、續命式養老”之一,雖然人人都能有學上,但也人人變得脆弱、焦慮、又迷茫。

原因也很簡單:

現階段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

@伴讀學長 總結過這樣一個殘酷事實:

985名校90%以上的優秀學生都是出身於教師家庭和富裕家庭。

但不可否認:

教育依舊是大多數普通人向上“攀爬”的唯一途徑。

2016年。

清華大學頒佈的“自強計劃”規定:

凡是自強計劃認定並通過筆試和麪試的寒門子弟,清華將降低30-60分錄取,如果體質測試優秀,還可以再額外降低5分。

2019年。

教育部加分政策公佈:

牧區、山區、邊疆、少數民族集居地的考生,臺灣省籍的考生、華僑子女考生、歸僑考生以及歸僑女子考生,烈士女子考生和退役士兵在高考過後成績最高可以加20分。

2020年。

黑龍江、江西、山東、遼寧、湖北等全國各地,陸續出臺支援湖北一線醫護人員子女的考試加分政策,大部分中考加分10-30。

教育部官宣抗疫烈士子女高考加20分。

高考加分一直就是個爭議不斷的話題。

尤其是近些年“雞娃”一詞深入人心。

@企鵝媽媽

未成年人家長各種“補習”“興趣”“家教”破壞教育公平。

卻決不允許其他家長和孩子踩到“紅線”。

哪怕教育原本就談不上“公平”?

哪怕他們是“烈士”?

而雞娃正是誕生在這種大環境之下的一種產物。

雞娃?

指的是未成年人父母就像打了雞血一樣安排孩子“去讀書、去學習、去奮鬥”。

它最早從在北京誕生,之後傳到了上廣深。

最近幾年才蔓延開來。

當然。

如果可以。

未成年人父母們不會也不願走到這一步。

但當身邊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學歷也越來越高,學歷貶值得越發厲害,很多人不得不主動抑或被動踏上這一條路。

一方面固然是因爲父母“望子成龍”的傳統觀念。
另一方面也有父母秉持“青出於藍”的刻板印象。

畢竟。

就連北大教授丁延慶也不能免俗。

還有就是:

別看中國有3000多所高等學校,但985、211的比例還是太少了。

網絡上甚至流傳出這樣的解釋:

什麼是985?
985就是大約98.5%的同學考不上的那幾十所大學,各省錄取率在1.5%左右。
什麼是211?
211就是21位同學中只有一個能考上,錄取率在4%左右。

而在此前。

2020年高考:

1071萬考生600萬人上不了本科,200萬人直接淘汰。

除此之外。

還有一半的人上不了高中。

雖然學歷不能代表所有。

但奈何高考是一種普遍認同、相對高效又有權威的人才選拔方式呢?

就好比用人單位的學歷門檻。

互聯網公司甚至喜歡把名校標籤作爲噱頭。

而學成總歸是要貨於“資本家”的。

此番種種。

再加上各大在線教育平臺,以及知識付費類節目和媒體資本“別有用心”的炒作。

“贏在起跑線上”就成了趟過房子這座大山之後。

又一個輸不起的“戰線”。

教育異化

他們還只是“孩子”啊?

雞娃。

還不是教育這座大山最讓人糟心的。

畢竟。

大多數父母的初衷真的很單純,只想拼盡全力給孩子更好的,幫他們墊高自己的“起跑線”。

只是孩子這邊就要受罪了。

除了壓力山大的課業,還要把自己的業餘時間填滿。

但這在某種程度上:

依舊是父母“煞費苦心”孩子“半推半就”的合謀。

而現階段學校也只是教會了我們如何成爲社會的一顆“螺絲釘”,我們若想“飛黃騰達”,靠得只能是自己、家庭和社會關係。

但不可否認:

學校教育才是穩定社會的基石。

1、學校教育

以前。

那時的老師還有戒尺,還會體罰。

但現在。

學生和老師,老師和家長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

老師們不再罵學生。

轉過頭卻給家長佈置起了作業。

作爲國內教育的兩面旗幟之一。

清華最近的事還真多。

前有教授說“落後不一定捱打”,後有教授怒斥“躺平”極不負責任。

而在清華附中鬧出外籍中國學生升學率高達74%之後。

轉頭就有清華畢業生應聘保姆“先躺爲敬”“帶頭雞娃”。

更奇葩的是如今的教材:

《滿江紅》《雷鋒日記》《劉胡蘭》《黃繼光》《背影》《誰是最可愛的人》《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狂人日記》《紀念劉和珍君》都被踢出了課本。

取而代之的是:

吳磊、范冰冰、楊冪、韓寒等人出現在了教材之中,肖戰、王源、趙麗穎、王一博、迪麗熱巴一不小心就成了考題。

這也就罷了。

《華盛頓》《石油大王哈默》《愛迪生救媽媽》等外國題材文章也不考據真實性和引導性,居然堂而皇之的出現在了國內教材之上。

更聳人聽聞的是:

“人渣”老師一個傳染兩。

簡直比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還要毀三觀。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這一塊。

雞娃還算是正常的。

父母的畸形審美甚至把容貌焦慮傳給了孩子。

有預估分析:

我國兒童化妝品市場份額已近 50 億元,且每年還以 23% 的速度遞增。據報道,有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至少有 5000 萬兒童使用化妝品。

孩子們之所以會產生容貌焦慮?

一方面是因爲網絡世界不斷渲染“這是個看臉的時代”,鼓吹“美貌即正義”,讓孩子們過於早熟。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星二代出現在銀幕上,再加上明星父母推波助瀾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當然。

這裏肯定也有父母讓孩子去做“童星”,把他們當做是搖錢樹。

還有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未成年人直播打賞和熊孩子“搗亂”事件。

家庭教育自然是無法推責的。

3、在線教育

疫情之下。

在線教育野蠻生長。

作業幫、猿輔導、掌門一對一等在線教育平臺推出了免費課程,幫助學生彌補因疫情無法到學校上課,又需要課外輔導的空缺。

除了免費這一招。

在線教育平臺還喜歡砸廣告、瘋狂擴張。

而這些都需要燒錢。

要知道資本無利不起早。

之前的免費不過是爲了搶佔市場。

在投資人那裏拿到更多融資而已。

畢竟。

在線教育這塊蛋糕就連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公司也蠢蠢欲動。

它們在乎的真的是在線教育?

不。

它們在乎的只有利益。


教育隱患

卷不動的人們開始躺平?

在春秋以前。

我們沒有專門的人才選拔方式,底層有識之士如果不是有大機遇根本無緣官爵,永無出頭之日。

秦始皇以武力一掃六合。

秦國輕文重武,做官的途徑就是開疆拓土。

漢朝時期。

察舉、徵召、闢除、舉薦、考試、任子、納資及其他多種方式並存,選拔人才的權利逐步向中央轉移。

隋朝。

隋煬帝廢除以門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開創科舉。

教育有公私之分。

公教如國子監、府學、縣學的學生。

私教如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

而在當下。

這種流水線式的教育體系,是從西方引入的。

而這種教育體制實際上是爲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它是一種相對高效的人才選拔和生產系統。

雖然我們廢除了科舉制,培育人才不再以擔任國家“公務員”爲畢生目標。

但從小學到大學這一套教育體系依舊是爲國家發展需要培養人才。

而現階段。

我們成功解決了“捱打”,也剛剛脫離了“捱餓”,進入了“捱罵”階段。

中國消費市場的強勢崛起勢必會引起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忌憚”“制約”,甚至是“戕害”,這是外部環境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而在內部。

“高房價”“高醫療”和“高教育”的弊端愈來愈凸顯。

大多數人絕對看好中國的未來。

但對自己的未來卻很迷茫。

就像下面這個初中生的人生規劃。

工作需要面對996和ICU。

戀愛需要一套買不起的房子。

結婚除了高離婚率還要面對雞娃這座大山。

……

這或許就是那麼多人“卷不動了”開始“躺平”的緣故。

當然。

這裏的躺平不是躺死,也不是什麼都不做。

只是面對高額結婚成本、超低工作回報變得更現實而已。

而這。

或許就是我們的教育體制一開始就沒打算把每個人都培養成人才,只是加速我們成長,不斷篩選之後的一種“反噬”。

也無怪乎:

我們的教科書會被資本入侵。

我們的師資力量有一些渣滓。

我們的“人才梯隊”太多外流。

最後。

我們再聊幾句。

雞娃,這件看起來“荒誕不經”的事。

或許。

最早在西方這種“流水線式”的教育模式中就已經埋下了隱患。

而在當下。

當學校教育無法滿足小家庭對於教育回報的預期,“家教”這種私教自然就會抬頭。

雖然腦機接口這件事離我們太過遙遠。

但個人終端已經在重構我們的思維認知。

教育這件事。

或許。

真的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