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賀梨萍

最近,英國、歐盟、美國、以色列和日本等地報告了至少348例兒童不明原因嚴重急性肝炎。大多數患兒早期出現胃腸道症狀,隨後發展爲黃疸,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令科學家困惑的是,這些患兒中未發現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英國衛生安全局將腺病毒列爲兒童不明原因嚴重急性肝炎假說的第一位,然而這一說法受到越來多的質疑。目前,學界和臨牀界分析認爲,新冠病毒被認爲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期刊《JPGN REPORTS》最新的5月刊報道了一例罕見的健康女童感染新冠後症狀輕微但隨後出現急性肝衰竭的病例。

JPGN REPORTS由北美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學會 (NASPGHAN)和歐洲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學會(ESPGHAN) 聯合出版。該病例由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報告。

此前研究發現,兒童感染新冠後出現肝酶升高這類肝損傷的情況比較常見,但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卻是非常罕見的。美國這項臨牀個案研究描述了一名3歲健康女童,她之前新冠感染症狀輕微,但隨後因自身免疫性肝炎(2型)而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這名兒童的病毒性肝炎檢測呈陰性,同時也不符合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MIS-C)的診斷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對女童的肝組織進行活檢發現,她的肝組織出現了急性次大面積肝細胞壞死,並伴有活躍的CD3+T淋巴細胞浸潤。對患兒的肝臟活檢沒有發現纖維化或慢性肝病的證據。

醫生對患兒進行大劑量的甲基潑尼松龍治療後,她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和血氨水平快速恢復正常,從而避免了肝移植。這個臨牀個案研究揭示了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與隨後發展爲急性肝衰竭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之間可能存在關聯。

該研究的提交時間爲2021年10月,考慮到這項研究的時間跨度爲1年,因此研究中的3歲女童感染新冠並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時間至少在2020年10月之前。

研究者表示,感染新冠後累及肝臟的情況此前便有報道:大概15%至65%的成年患者和6%至27%的兒童患者出現了肝臟生化指標異常。然而,感染新冠後出現嚴重的肝損傷、膽汁淤積或肝功能障礙很少見,在健康人羣中更是罕見。

在他們報道這次急性肝衰竭之前,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臨牀報告只有2起:一例爲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的35歲女性中,另1起爲一名11歲男孩。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報告的這例3歲女童感染新冠後出現了急性肝衰竭,實驗室和肝組織活檢顯示,這名患者出現了2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可查資料顯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種罕見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點是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和免疫球蛋白G水平升高,並存在界面性肝炎。該疾病根據自身抗體模式分爲兩大類:自身免疫性肝炎1型是最常見的AIH形式,其特徵在於存在血清抗核抗體或抗平滑肌抗體;自身免疫性肝炎2型的特點是抗肝腎微粒體抗體(抗LKM)和/或抗肝細胞溶膠抗體1型(抗LC1)。使用皮質類固醇進行免疫抑制治療被認爲是AIH的金標準方案。

這名3歲女童沒有既往疾病史也沒有肥胖問題。研究者表示,在送到他們醫院急診中心的3周前,患兒通過核酸檢測被診斷出感染新冠病毒,並出現了輕微的發燒和咳嗽。由於症狀輕微,她沒有接受任何藥物治療,也不需要住院,症狀在5天內消失。然而確診新冠感染2周後,她出現疲勞、黃疸和排尿減少,於是這名3歲女童被轉診到他們醫院急診科。

醫生查詢記錄發現她此前沒有接受過任何藥物治療,也沒有接受過手術,而且不存在潛在的慢性肝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家族史方面,她的一名一級親屬(編注: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橋本甲狀腺炎和1型糖尿病。醫生對她進行體格檢查發現有鞏膜黃染、黃疸,無肝脾腫大,精神狀態正常。

在急診科驗血後,實驗室顯示她的ALT(丙氨酸轉氨酶)高達939U/L(正常值爲0-35U/L)。AST(天門冬氨酸轉氨酶)高達1321U/L(正常15-46U/L)。

臨牀上通過抽血化驗檢測肝功能的轉氨酶主要有兩種,分別是ALT和AST。ALT主要存在於細胞漿中,AST主要存在於細胞漿的線粒體中。當肝臟細胞損傷時ALT首先進入血中,當細胞嚴重損傷、危及線粒體時,AST也會進入血中。由於ALT、AST主要存在於肝細胞中,當其明顯升高時常提示有肝損傷。通常來說,如果ALT血清值超過正常上限2—3倍,並持續兩週以上,表明有肝膽疾病存在的可能。

這名3歲女童的總膽紅素5.5mg/dL、結合膽紅素0.9水平升高mg/dL和INR(2.0)。總膽紅素是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的總和。血清總膽紅素的測定是肝、膽功能檢查中的一項重要檢測項目,能準確地反映黃疸的程度,對臨牀診斷隱性黃疸有重要意義。

檢查進一步發現,患者的血氨水平爲46µmol/L。全血細胞計數(CBC)無異常,白細胞計數爲12300/µL,血紅蛋白爲11.8g/dL,血小板計數爲174000/µL。患者有輕度溶血性貧血的證據,乳酸脫氫酶升高至1292U/L,結合珠蛋白檢測不到(<3mg/dL)。

醫生對患者的新冠鼻咽拭子核酸檢測以及新冠抗體檢測IgG和IgM再次進行檢測,顯示均爲陽性。

影像方面,患者的腹部多普勒超聲顯示其存在與肝細胞疾病、邊緣性脾腫大和正常脈管系統一致的瀰漫性異質肝實質病變。

由於患者只有3歲,該年齡組缺乏經證實的新冠特異性治療方案,所以就沒有給她進行抗病毒治療。醫生給患者開了口服5mg維生素K的輔助方案。維生素K可防止新生嬰兒出血疾病、預防內出血。但在這之後患者的INR沒有改善,考慮到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被轉入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兒科部門。

來到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兒科部門後,患者繼續接受靜脈注射維生素K和靜脈輸液。醫生對她急性肝功能衰竭病因進一步進行檢查,發現患兒抗肝腎微粒體抗體(抗LKM)滴度升高到了1:1280,這提示患者有2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抗肝腎微粒抗體是一種自身的抗體,是診斷二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血清學指標。

患者的總血清IgG水平在1070mg/dL,在正常範圍內。她的其餘檢查項包括對傳染性的徹底評估、代謝和遺傳原因等,沒有異常之處。

患者的免疫學評估顯示她的自然殺傷細胞功能下降和CD3+T細胞頻率增加,但鐵蛋白和可溶性IL-2受體正常。患者的凝血功能惡化(INR2.7)、膽汁淤積(結合膽紅素爲3.8mg/dL)和高氨血癥至317µmol/L,同時精神狀態改變,符合I-II級肝性腦病。隨後,這名3歲女童接受了肝移植評估,同時採用靜脈注射甲基潑尼松龍(2mg/kg/天)以及利福昔明和乳果糖。此後患者的AST和ALT水平、膽紅素、INR和血氨水平開始快速改善。

患兒的肝活檢顯示她出現了急性亞大面積肝壞死、小葉塌陷和嚴重的混合炎性浸潤,主要由CD3+T淋巴細胞導致。

診斷性肝活檢突出大量CD3+T細胞浸潤和急性亞大面積壞死。A)急性亞大面積肝細胞壞死和塌陷(黑色箭頭),伴有替代性纖維化、再生性變化和以單核爲主的炎症(紅色箭頭),與代償性增生性再生結節(非炎症區,黑色箭頭)交替出現(H&E染色)。B)殘餘膽管(紅色箭頭),在小葉實質中具有雙表型肝細胞(藍色箭頭),在CK7免疫染色上很明顯。C)三色染色突出大量壞死後纖維化(藍色)、再生肝細胞(淺紅色)和膽管(紅色箭頭)。D)CD3免疫染色突出顯示主要是CD3+T淋巴細胞浸潤。E)CD79a免疫染色顯示混合的B淋巴細胞。

她在住院第18天出院。隨着膽汁淤積的消退,醫生開始使用硫唑嘌呤(1mg/kg/天)作爲2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保留類固醇維持免疫抑制。她的臨牀症狀已經消退,她的ALT(19U/L)和AST(29U/L)、膽紅素和INR正常化。

1年後,對患者肝活檢證實組織學顯着改善,僅有局竈性殘餘門靜脈/門靜脈炎症和局竈性結構改變。

一年後的肝組織活檢情況。

研究者表示,新冠感染通常會影響肝臟,表現爲血清轉氨酶水平升高。而僅僅因爲感染新冠後就出現嚴重的肝功能障礙被是罕見的,此前僅在患有多器官功能障礙或潛在慢性肝病的患者中出現過。這個個案研究描述了輕度感染新冠後由於2型自身免疫性肝炎導致的先前健康兒童的孤立性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例。幸運的是,患兒對大劑量類固醇反應良好,隨後使用硫唑嘌呤維持免疫抑制治療。

研究者表示,新冠感染相關的肝損傷的病因在臨牀和學術界已經有了不少研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免疫介導的炎症反應可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就自身免疫性肝炎來說,這涉及遺傳、免疫和環境因素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其中傳染性或病毒觸發因素被認爲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發揮重要。

目前,已經知道新冠感染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展有關,比如成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和1型糖尿病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也有論文報告了mRNA疫苗接種與自身免疫性肝炎存在相關性的臨牀病例。

他們認爲,這些都表明病毒刺突蛋白和肝臟抗原之間的分子模擬機制可能引發與新冠相關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儘管目前無法直接證明新冠病毒感染導致該3歲患兒發生了自身免疫性肝炎,但感染與隨後的肝功能衰竭的時間關聯性不容忽視。研究者呼籲臨牀醫生關注並評估在新冠感染期間和之後出現孤立性嚴重肝功能障礙的患者肝損傷之間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不明原因兒童急性肝炎與新冠病毒之間的形成機制,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柳葉刀·胃腸病和肝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的超級抗原可能是問題的關鍵。

刊登於《柳葉刀·胃腸病和肝病學》的研究表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可導致體內病毒庫形成。具體來說是新冠病毒在兒童胃腸道中的持續存在可導致病毒蛋白在腸道上皮細胞中反覆釋放,從而引起免疫激活。這種反覆的免疫激活可能是由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中超抗原基序介導的,該基序與葡萄球菌腸毒素B相似,能觸發廣泛和非特異性的T細胞激活。這種超抗原介導的免疫細胞激活已被認爲是引起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機制。

所謂超級抗原(super antigen,SAg)是一類只需極低濃度(≤10的-9次M)即可激活大量的T細胞克隆、產生極強免疫應答的物質。超抗原與普通抗原相比,不需要常規的細胞內抗原提呈,無MHC限制性。

超級抗原按照活化細胞的不同,可分爲T細胞超級抗原和B細胞超級抗原,又按照其來源不同分別將T、B細胞超級抗原分爲內源性超(病毒型)抗原和外源性(細菌型)超抗原。

在此前的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中也曾報道過急性肝炎,但未調查其他病毒的合併感染。研究者分析稱,最近的不明原因兒童急性肝炎可能是先感染了新冠病毒,患兒在腸道中出現了病毒庫後又感染了腺病毒。

具體來說,如下圖所示:腺病毒(AdV)增強新冠病毒超級抗原介導的嚴重急性肝炎的病理學示意圖。

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毒庫可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導致反覆的超級抗原介導的免疫細胞激活,如多系統炎症綜合徵(MIS-C)。如果存在此類病毒庫,並且兒童隨後感染了腺病毒(AdV),這種超抗原介導的影響可能會更加明顯,並可能導致免疫異常,如最近報告的急性重度肝炎,這就是爲什麼在這些病例中應該調查這種免疫病理學的證據。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