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瀝青路總是有很多補丁翻修的痕跡,但是日本的瀝青路卻常年如新?這到底是爲什麼呢?難道是因爲我國技術不行,所以導致公路總是翻修嗎?

其實日本的瀝青路之所以這麼新主要和日本的瀝青路歷史改革有關。日本修建瀝青路起步較早,修建時間較長,自然也就更加註重細節。所以日本瀝青路的基礎是較好的,以至於到現在看起來都跟新的一樣。

而在1878年的時候,日本就已經開始使用瀝青路,後來就開始對日本道路進行大規模的改造,瀝青路逐漸普及。而日本本身並不生產瀝青,所以幾乎所有的瀝青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最開始是從中國進口天然瀝青,但是天然瀝青本身品質並不是很好,這就導致那時的日本瀝青公路修建完工後也並不是很乾淨、整潔。

後來日本重新進口了特立尼達湖瀝青,這也爲後來乾淨的日本瀝青道路奠定了基礎。其實在之前,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日本忙於戰爭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來修建瀝青路,公路普及很少,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日本纔開始逐漸修建公路。

到了1905年,日本首次引進了英國的瀝青路鋪路標準,但是日本終究是一個小國,地形條件與英國有着很大的差異,所以結合了本土的一些實際情況,日本製定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瀝青鋪設綱要。

所以,如果真要說日本道路整潔,其實整潔的時間也就是那幾十年而已,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的瀝青鋪路技術確實有很多值得中國借鑑的地方。

那麼中日兩國之間瀝青路的差距到底在哪裏?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差距呢?

日本的瀝青路歷史雖然長於我國,而且日本的瀝青路確實在柔韌性、抗壓性等方面佔據優勢,但是日本瀝青路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使用週期短。所以,更新的頻率較快,經常重新修建公路,公路能不新嘛!

而且在公路歷程上中日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中國國土面積較大,地形複雜,地勢起伏大,總里程已經差不多達到了600萬公里,而日本只有中國的六分之一,僅僅只有100多萬公里的里程。也就是說在路線相同的情況下,我們修建的公路要比日本多6倍,在質量方面多多少少會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中日兩國公路的屬性、用途本身就是不一樣的。對於中國來說,公路就是連接各個地方的聯通設施,在修建的時候考慮的主要是公路的抗壓能力和排水系統。而對於日本來說,因爲日本是一個島國,位於板塊交界處,海嘯、地震頻發,所以在修建公路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公路的抗腐蝕性、抗震性和抗侵泡能力等。

除此以外,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家,很多城市都是全球性的重要交通樞紐,大型貨車的車流量大,運輸的貨物也多,自然而然對公路的磨損也更大一些。

在公路修建的團隊設置方面,中日兩國也有較大的差別,日本是設計師專責制,一條瀝青公路從建設到最後的竣工,設計師是要全程跟着的,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找設計師問責,所以設計師會全程監督,修建也非常的小心。而中國相當於各司其職,這樣一來,出了問題就找不到追究的人,甚至還有人偷工減料,所以有時會出現質量問題。

修路技術真的不如日本嗎?其實不然,到2021年爲止,我國的公路總里程位於世界的第一位,伴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的鋪路技術也有了質的飛躍。

中國利用國內特有的國產蠟渣油修建了瀝青路,這種公路一般都是更高層次的高級或者次高級路面,使得公路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而且在一些極端環境,中國的公路也得到了普及,在我國的鹽湖地區、高原凍土地區等都修建了公路。

此外,像我國不久研製出來的溫拌瀝青混合技術也大大提升了公路的質量。在原有的瀝青材料基礎上,加入特質的溫拌添加劑,這樣一來就能大大降低結合材料的粘性,不用非要在高溫條件下,也能夠實現材料的混合和壓實了。

這種造路技術不僅能夠減少碳排放量,還能大大減少修建成本,降低了運作了難度。並且在低溫的條件下進行瀝青的混合,瀝青會老化較慢,因而還能延長瀝青公路的使用壽命。

而在公路的維修方面,我國也投入了更多的資金和人力物力,延長了養護的里程。截止到2021年爲止,納入國家養護工程的公路已經達到了總里程的90%之多,專門的養護人員都有多達80多萬餘人,沿途的養路班有差不多7萬個,不僅要對公路進行定期的維護,每年都還要對建設好的公路實施技術改造和翻新,這樣一來,我國公路的抗災害能力和使用壽命都大大提升了。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