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编者按:

当前,北京等地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银行保险机构多措并举,纾企业之困、解群众之忧、守城市安全,用金融力量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虽然网点关闭了,但我的工作节奏一点也没放慢。”在北京通州区某银行工作的小章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所在网点临时停业后,她一方面接听客户来电做好沟通解释;另一方面把重心放到线上办公,及时处理各种线上业务。

在北京,小章这样的工作状态成为许多银行人的日常。

受疫情影响,不少个人和企业办理业务、还款时遇到困难。为此,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关怀政策”渗入方方面面,从制度安排到开辟通道,从减费让利到温情服务……全力保障首都金融供给,纾企业之困、解群众之忧、守城市安全。

居家不减效率

本轮疫情发生后,北京多地被列为封控区。为确保基础金融服务稳定畅通,北京市各银行网点通过客服系统报备、网点公示张贴以及电话、微信等多种形式,提前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全力保障消费者权益。

在接受采访时,小章与记者的通话多次被其他来电打断。“不好意思,刚刚在接客户电话。”小章告诉记者,自所在网点临时关闭以来,她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应对客户咨询,并在这个过程中重视沟通营销工作。“有一家食品企业在疫情期间承担物资配送工作。禁止堂食后,这家企业加班加点,确保周边机关单位及学校食品正常供应,使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在告知近期银行网点停业安排时,我们获悉企业的资金需求,随后以最快速度制定服务方案并及时发放了小微企业贷款。”小章介绍。

考虑到餐饮零售、交通运输等市场主体在本轮疫情中面临的困难,多家银行提升了信贷支持的定向性。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在主动走访中了解到屠先生的资金周转需求后给予了金融支持。据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屠先生经营了一家家具零售运输企业,受疫情影响,生意下滑。同时,因其合作伙伴及下游经销商无法及时对账和结算,屠先生收入骤减,贷款还款压力剧增。根据实际经营情况,我们为屠先生制定了延后付息服务方案并迅速落地,及时缓解了企业现阶段资金周转压力。”

关注特殊群体 提供温情服务

疫情期间,特殊群体面临诸多不便。为此,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关怀政策和温情服务,着力满足特殊人群相关金融需求。

4月27日,农业银行北京丰台珠江骏景支行接待了一位神色焦急的客户。大堂经理询问得知,这位客户急需给父亲开卡,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且在养老照料中心,无法亲自前来网点。尽管当时该支行已有部分员工居家隔离,人员十分紧张,但为了做好特殊客户服务,网点负责人与一名员工做好防护,前往养老院提供了上门服务。

那些因感染治疗或因观察隔离的人员以及参加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在疫情期间面临还款不便的问题。为此,华夏银行北京分行明确,上述人群因非主观原因导致贷款逾期的,不视为违约,并可接受征信修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收入锐减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则可通过灵活调整贷款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缓解“无力还款”难题。据该分行介绍,2021年9月以来,已累计为4名客户修复征信逾期信贷记录;今年以来,已陆续为26户因受疫情影响还款困难的住房按揭贷款客户办理了延期还本付息业务,初步为这些客户延后还款期限至2022年5月20日,此日期前无需客户偿还贷款本息,涉及贷款本金共计4455万元,可视疫情情况及自身偿付能力恢复情况在延期到期日后向银行申请是否再延后还款。

优化便民金融 服务衣食住行

在北京这种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基础金融需求已嵌入生活的各种场景。为保证疫情期间便民服务不打折扣,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市场供应、医疗就诊、住房保障等多方面出发,加大投入、创新产品、升级服务,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

其中,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围绕涉疫医疗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运输、销售企业融资需求,提前备好充足信贷规模,落实最大限度利率优惠支持措施。今年以来,已为某市属食品集团、连锁超市、电商平台、涉农企业、批发市场等多家企业提供近6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有效保障企业“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缓解医卫压力、减少人员聚集,北京市正在陆续试点信用就医服务。对此,农业银行北京分行与石景山、东城两区政府及区卫健委密切联系,采用“预授权”和“银行+保险”方式,迅速推广“信用+医疗”就医模式,现已在石景山医院、东城区和平里医院、普仁医院及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上线,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解决了传统就医模式下多次排队等痛点,实现“一次诊疗,一次缴费”,降低了患者排队人员密集带来的风险。

同样,考虑到市民希望减少跨区域出行频次,华夏银行北京分行也与住房公积金中心扩大了贷款业务合作区域范围,将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合作网点由北京住房公积金贷款中心延伸扩展至房山区、门头沟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密云区、昌平区及怀柔区8个住房公积金管理部网点,使上述区域居民就近办理公积金贷款业务成为可能。这一举措有助于大幅减少市民出行成本,避免因人员流动诱发疫情跨区域感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