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範佳來

5月17日,全國政協在京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近100位全國政協委員參加會議,29位委員、專家在會上發言,140多位委員通過委員履職平臺發表意見。

澎湃新聞記者獲悉,全國政協委員、第五空間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談劍鋒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着力打造自主可控產業鏈供應鏈》爲主題發言。

談劍鋒認爲,“十四五”時期,“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一項重要任務,“提高信息技術的原始創新水平”成爲普遍共識。

但現階段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依附”或“買辦”思想嚴重,跟着歐美技術路線跑,關鍵技術不去克難攻堅,而是投機取巧,直接將國外底層技術或產品改頭換面。二是認爲自主可控就是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產品只靠理論論證或者實驗環境測試,不經充分應用,並不能保證安全可信。三是信創生態建設不足,近年來我國在芯片、操作系統上的總投入已遠超不少發達國家,但“國產化”用戶寥寥,應用生態不成體系,自主產品難從“能用”跨越到“好用”。

他提到,放眼國際,“俄烏衝突”加速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分裂。美國限制俄羅斯獲取美國先進技術,禁運芯片、電信設備、加密安全設備等。俄羅斯信息技術不能自主可控的“命門”完全暴露,根子在於“技術依附”,停留在產品的進口替代,將優質資源消耗在美國主導的信息技術體系中。

如何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他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勇於領跑“開新鏈”,主動打破科技依附關係。積極把握未來,面向雲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元宇宙等新興場景,開展相關基礎科學理論研究和聯合攻關,打造自主可控的協同創新鏈,贏得創新週期“先手棋”。

二是加速並跑“強本鏈”,擴大自主產品應用範圍。明確底線思維,堅定進口替代決心,培育安全可信產業生態,充分利用“雙循環”市場體量,推進已開發或小規模商用的國產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領域的替代應用,儘快形成規模化協同效應。

三是時常體檢“勤補鏈”,優化供應鏈安全評估機制。針對那些難以完全使用國產自主產品的領域,落實分級分類管控機制,定期對不安全因素進行動態風險評估,做好防控預案,保障供應鏈安全可控。

四是扎牢防線“固全鏈”,建設網絡安全立體防護體系。壓實網絡安全責任,保障安全投入,大力培育網絡安全產業,加快自主安全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強新型安全風險研究,切實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防護能力。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