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5月17日),是2022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每年这一天,国际电信联盟都会宣布一个纪念日主题,以呼吁全球聚焦当年在通信与数字技术领域的重要机遇和挑战,今年的主题是“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

2020年8月,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坐公交受阻”的视频在网络空间引发热议,疫情之下老年人可能成为“科技弃民”的窘境,激发了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持续性关注。

老龄化,并非中国独有难题。目前全球有逾10亿老年人(超过60岁),占全球人口近八分之一,中国老龄化程度更高,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

当数字经济推动人类社会向未来飞速前进时,尤其2020年以来,当数字化生存成为疫情爆发带来的必然结果时,这些老年人却变得越来越“沉默”。

虽然总有人正年轻,但每个人终老去。在今天的“互联网一代”老去之前,那些最近几年才笨拙地使用智能手机的父辈、母辈,需要在数字社会中被更加公平地对待。

正如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所言:“公平使用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更对全球繁荣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祝愿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快乐而健康的生活。”

今明两天,《IT时报》将连续关注这些“沉默”的老人,关注上海这次疫情封控中,在微信群中缺席的老人;关注那些在手机上“缺席”(或者仅是“找不到”)的老年模式。

第一部分 疫情“缺席”的老年人

一场卷土重来的疫情,让上海面临大考。

这场大考中,2500万人被封控在核酸码和社区团购交替成为主角的生活里,而在热闹的微信群里,有一群人的声音被淹没了——社区里的老人,在房间里沉默着。

《IT时报》记者试图通过采访和一组针对45组上海老人的问卷调查,还原沪上老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的数字生存困境。

好在,当数字生活让停滞的上海重新流动,志愿者们也正努力让老年人重新被发现,不再缺席。

老人说:

“互联网医院,自己操作还是有点难”

我72岁,爱人78岁,退休前,我是搞财务工作的,爱人是技术工程师。我们夫妻两个人年纪大了,都有基础病,心脏不好,基本2个月要去开一次药,3到4个月要去看一次病。

我们小区是政府宣布“划江分控”当天封控的,儿子一家虽然也住在浦东,但他的小区比我们还早两天进入“静止”。所以这段时间,我们老两口也没法指望儿子过来照顾生活,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街道一度是浦东新区“重灾区”之一,还好小区相对影响较小,只有4个单元需要隔离。

对我们来说,封控在家时,最主要的问题是买菜和开药。

开始,家里荤菜还有一些,但素菜买不到。听我儿子说,他们那边的居委会很早就对接了“慈善超市”,可以2、3天定一次菜。但我们小区这些都没有,除了居委会发放的几次政府物资,都需要居民自己解决。

在手机上买东西,我比爱人用得好。平时,我也会用拼多多买点东西,爱人一般只是聊聊天,看看新闻。但团购、接龙这种东西,从来都没用过。

团购群里,信息滚动很快,什么时候开始下单我也不清楚。团购的数量有限,错过就没有了。现在都是孙子在帮我看微信群,开始团购的时候,他会微信提醒我注意一下。

4月底的时候,我们夫妻俩需要配药,之前儿子告诉我,可以试试互联网医院。可我按照他告诉我的,操作半天,还是没搞清楚。后来还是请居委会将我和我爱人的社保卡和病历本收去,代为配药。

《IT时报》问卷调查

“手机有老人模式吗?几乎没人知道”

我们小区是4月1日进入封控状态的。早在2020年,我就报名参加了小区的志愿者团队,这次疫情中,居委会安排给我的任务,是重点为老人家服务,帮忙订菜、填写配药需求等。

直到这次封控,我才发现,小区里的老人真不少,以前只有在小区健身角才会偶尔注意到老人的活动。但这次才知道,仅仅我住的单元,60岁以上的老人有7位,有独居的、夫妻两人空巢的、还有祖孙三代同堂的,有的单元可能比例还更高。

楼里有位汪阿姨,75岁,她老公快80岁了,两位老人身体都还不错,也都会用手机和微信群。我在单元群里面经常提醒汪阿姨,要不要订小区对接保供单位的菜之类,汪阿姨这方面都用的很顺。唯一一次上门求助,是申请核酸码,汪阿姨的女儿之前电话远程教过一次,没搞定,我爱人帮阿姨两个人申请好了码,截屏保存到相册中。

我爱人是搞IT的,操作的时候,他发现汪阿姨的手机反应比较慢,触控操作也不灵敏,除了她的手机型号较老之外,卡顿的主要原因是,后台开了太多东西,老人家也不清楚怎么关。汪阿姨还说手机上的字太小,有些要用的软件操作,要点很多次才能点中,很麻烦。

爱人告诉我,其实不少常用软件,都有适合老人家的版本,字体能变大,界面也很整洁,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的功能,国家曾经推广过,但从我这次接触情况来看,就算有些老人智能手机操作比较熟练,也基本不知道这件事情。

《IT时报》问卷调查

志愿者说:

主动求助的老人只占极少数

“截至目前,我们接到的求助信息一共是12000个左右”,上海抗疫互助平台志愿者团队发起人阿易告诉《IT时报》记者,“其中老年人相关的求助接近总数的17%。”

17%这个数字,相比上海老龄化的程度,并不算高。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81.55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3.4%,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16.3%。

在可见的求助信息中,老年人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接到大部分关于老年人的求助都来自老人的亲属和志愿者,”阿易告诉记者,直接来自老人的求助信息,只占17%中的极少一部分。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的信息更加闭塞,他们获取求助渠道的难度更大。”在她的观察中,能够自主发布求助信息的老人都有一个共通点——熟悉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能够使用微信,会看网页。但对大部分老人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已经十分困难。

《IT时报》问卷调查

在很多平台接触的求助案例中,尽管所有的操作都围绕着老人进行,但老人在其中却往往是沉默的。

“有的老人家里甚至没有手机,”阿易说,“我们想联系也联系不上。”今年4月,刚组建上海抗疫志愿者团队没多久,阿易便曾接手一位独居老人的求助。老人一人封控在家,身边没有其他亲属。抗原检测阳性后,十分着急,想去医院就诊,却迟迟等不到转运的消息。无奈之下,他只好请认识的志愿者将信息发布到网上进行求助。


因为没有老人的联系方式,初期团队能够接触到的资源有限,阿易只能想办法找到离老人最近的那个人。联系老人小区所在居委,再通过居委的志愿者,帮忙查看老人的实际情况,协助解决问题。求助顺利解决后,志愿者团队也没有主动去联系老人。“封控中老人会比年轻人更焦虑,”阿易说,“我们没必要去打扰他们的生活。”

即便能直接联系到老人,想要解决问题,实际操作也要复杂得多。由于很有老人对智能手机并不熟悉,很多时候,志愿者需要通过老人联系小区的志愿者,让志愿者帮忙完成各种操作。“老人相对比较警惕,看到陌生号码会以为是骗子打过来的,”阿易说,“这需要更耐心地和他们解释,耐心引导,跟他们沟通具体问题。”

独居老人也需要被感知

相比阿易和很多奋战在线上的志愿者们,许廷杰是能够直接接触老人的志愿者之一。

3月24日,许廷杰所在的楼栋被封控后,他和其他志愿者就有意识地关注小区里的独居老人,并开始为他们提供帮助。

许廷杰所在的21号楼共有8户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年纪最大的是一名87岁老大爷,一个人独居。

“老人吃饭的问题其实不大。”许廷杰说,“毕竟都在一个小区,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可以帮忙送点吃的,物资少了大家也都愿意给。”他所在的街道还会向一些独居老人免费提供餐食。

在许廷杰看来,老人们遇到的真正问题在于,遭遇紧急情况的时候,他们如何及时让外界感知。由于老人们大多不与子女同住,疫情期间小区封控,子女们往往照顾不到。一些老人还有基础疾病,用药、就医需求比较大。

但老人们大多不习惯用微信等社交软件,遇到突发事件,反应的速度要比年轻人慢,求助的手段也十分有限。因为不会主动去诉说难处,不主动去麻烦别人,也很少出现在微信群这类常见的社交平台上,即便在社区,老人们往往也是隐形的。志愿者们往往需要主动去了解情况。

《IT时报》问卷调查

一个多月来,几乎每天晚上,许廷杰都会敲开楼里老人的家门,问一问情况。一方面是了解老人身体状况,另一方面是看看老人生活上有没有什么需要。为了让老人能及时求助,他还在楼道里张贴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以防万一。

现在,楼里的老人们都习惯了遇事找“小许”。缺药了找小许,遇到突发情况了也找小许。封控至今,遇到老人们急需就医但叫不到120的情况,许廷杰就自己开车将老人送去医院,等老人们结束治疗之后,再接回社区。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他和小区其他志愿者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应急小组,统计好车辆,做好分工,以便及时帮助老人就医。

科技要学会适应老年人的节奏

在上海的不少小区,由志愿者帮助老人解决买药、物资难题几乎已经成为疫情期间的一种常态化做法。对此,许廷杰仍然有些忧心:“现在疫情期间,社区可以靠志愿者,等之后解封了,大家回去上班了,这些老人该怎么办?”

据《IT时报》记者了解,疫情期间,只有十几个工作人员的居委会往往负责管理上千人的小区的所有事宜,工作严重超负荷,这种情况下,居委会很难关注到社区里每个老人,尤其一些老龄化特别严重的小区。

如何帮助老人更好地在数字化的社会中生活,是上海每个社区都面临的一大难题。

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许廷杰认为,对于一些仍然具有学习能力的老人来说,帮助他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能够帮助他们在数字化世界里更好地生活。

小区封控期间,许廷杰做了一次尝试,帮助对接老人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他告诉记者,已经教会70岁以下的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在群里接龙、付款和使用核酸码。如今,在他对接的8户老人中,仅有一位从来不用手机的老人还没有学会。尽管老人们刚开始学的时候会觉得很困难,但多学几次,也能掌握。


“对于一些没有使用习惯的老人,我们也没必要强迫他们一定要使用智能手机。”在许廷杰看来,楼长制可以作为后疫情时代的补充,通过对接的方式代替志愿者关注楼栋老人,帮助老人们解决生活所需,“楼长最好是50岁左右的老人,能够使用智能手机,这样才能帮助老人更好地去适应时代”。

在阿易看来,适应时代并非只是老年人的责任,科技公司也需要去适应老年人的节奏,降低老年人的学习成本,更好地为独居老人、病残老人和高龄老人服务。“比如专门设计一款老人年专用的App,在其中集成老人生活所需的各种功能,简化操作流程。”阿易说,“让老人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买到菜,配到药。”

第二部分

时报调查:“老年模式”能否一键直达?

正如阿易所言,科技公司需要去适应老年人的节奏,而如何让数字技术更好地让老年人从“养老”到“享老”,自2020年开始,便成为我国政府加快推进的政策方向之一。

2021年4月,工信部正式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 )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要求各大互联网公司在年内按照《规范》及国家关于信息无障碍的相关技术要求,对首批参与适老化改造的App 进行升级,符合要求的将被授予信息无障碍标识。

如今时隔一年,这些App的“老年版”是否真正扫除了老年人上网的障碍?《IT时报》记者对 今日头条、微信、微博、工行等37个App做了一番测试。

然而,测试结果并不算乐观。

最近一周,《IT时报》记者从工信部参与适老化改造的App名单中选取了29个应用,包括微博、今日头条、微信、微医、中国工商银行等并增加了14个同类App,并另外增加了8个同类App,一共37个App,涵盖新闻资讯类、社交通讯类、娱乐购物类、求医问药类,从设置便利度、设计适老度和内置广告等三个方面展开评估。

开关隐蔽,“无障碍”障碍重重

百度、微博和今日头条为老年群体开发了全新应用“百度大字版”“百度地图大字版”“微博大字版”和“今日头条大字版”,其他主流APP 更多采取的是在原有框架内嵌入适老化开关的模式,如微信可开启“关怀模式”,今日头条、支付宝可开启“大字模式”“长辈模式”等。然而,《IT时报》记者实测发现,单只打开适老化模式这个动作,便可能难住不少老年人。

开启适老化模式的第一重障碍在于,不少App 都要求用户注册登录后,方可进入个性化设置页面进行操作,如微信、抖音、支付宝、微医等。这本是为了提升互联网安全和大数据应用水平而设置的门槛,却给老年群体带来一定麻烦。

一些App 的注册登录页面字体较小(如微信),一些App 的首页设计较为花哨,让人难以找到注册登录页面(如抖音),更普遍的问题在于,几乎所有App 登录都采用手机验证码方式,而这恰好是不少老年人使用手机时的难点。有些银行类App 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复制黏贴验证码,这让短期记忆能力变差的老年人苦不堪言。测试中,记者发现,只有中国银行、今日头条无需注册登录,便能调换适老化模式。


开启适老化模式的第二重障碍在于,切换入口并不明显。

记者发现,几乎没有App 在登录首页时便提醒可转换适老化模式,可资比较的是,几乎所有视频App的青少年模式,都可以在打开时一键选择。

虽说开关一般隐藏于设置页中,然而对于上网冲浪“零基础”的老年人群体来说,可能也是个不小的考验。记者以三次点击作为界限,发现在将适老化改造嵌套在原有框架的这类App 中,开关较为明显的仅有今日头条和微医。其他App 往往需要打开多个页面,或在被隐藏的选项中左右滑动,才能开启适老化模式。如抖音,开启“大字简明模式”比开启“青少年模式”还要多一步操作,而中国银行App 个性化设置页面的设计较为繁复,记者反复翻查各级页面才成功找到适老化模式,高德地图的(长辈版)则藏在第四级的设置选项中,并且没有明确的引导。


高德地图与高德地图长辈版对比

App适老化改造的初衷,是希望老年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开启数字生活。倘若App 设计者忽视适老化模式打开的便利程度,仅在三四级页面中添加一个开关,门槛抬高,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设计适老程度尚可,大字、简化等需求基本被满足

开启适老化模式后,记者评估了各大App 为适老化而打造的新设计,可以说,放大字体、简洁页面、增加操作提示和语音辅助是老年群体最突出的集体诉求。

大部分App 也关注到了这些诉求。就字体而言,除字体本就偏大的今日头条外,其余App 在适老化模式下,页面字体都被显著放大,这大大方便了普遍存在老花眼问题的中老年用户阅读。界面简化方面,各大App 也做出了努力。一些页面较为繁杂、商业化程度较高的App ,在大字版模式下,栏目都大幅缩减,基本上老年人需要的信息都在首页面上列出。

今日头条大字版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部分银行类长辈版模式下,部分二级、三级页面仍然是标准小字界面,尚未完成改造。

某银行二级页面未进行适老化

另外,完善操作提示和语音辅助功能似乎是主流App 适老化改造下一步的方向。大多数App 的使用(包括寻找适老化模式开关)几乎都依赖于用户自身的探索,这多少需要用户本身便积累一定的互联网操作经验。语音辅助方面,目前的技术似乎还不足以支撑方言识别,因此,许多老年人存在的普通话不够标准,难以使用语音识别模式的困扰,亟待解决。

广告相对较少,但仍依赖于App 本身的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网应用(App APP )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发布伊始,对于广告和插件的严格规定引发极高的关注。该规范提到,适老版界面、单独的适老版App中,严禁出现广告内容及插件,也不能随机出现广告或临时性的广告弹窗;移动应用程序中无诱导下载、诱导付款等诱导式按键。

然而,如此严格的限制并没有打消公众顾虑,一些网友担心,算法加持下,适老版App 和App 适老版界面将会成为劣质保健品和伪科学养生类营销号的“天堂”。

记者对适老化改造后的各大App,就广告推送、弹窗、诱导下载等情况进行了重点测试。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除淘宝、微医等主打购物和服务类的App 存在商品和服务链接,绝大部分App的主要页面均无明显推广内容。然而,基于各大App的商业运作模式,广告和诱导类信息很难被“清零”。比如“百度大字版”中仍然有诱导类广告存在,而爱奇艺(长辈模式),也有游戏下载广告。

另外,基于各种App内嵌的海量小程序或公众号推送中,依旧存在弹窗、软广诱导类广告乃至于页面跳转信息,其监管难度也很大。

当然,这两年关于如何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更加健康生活,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和创业者都在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明天我们将和他们聊一聊。

作者/IT时报记者 范昕茹 吴榕蓉 林斐

编辑/ 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