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蕊    北京報道   

5月17日,2022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在呼和浩特市開幕。本屆大會由工信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開幕式上獲悉,國際電信聯盟高度關注數字經濟發展,在2021年聚焦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將今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的主題設置爲“面向老年人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數字技術”。

“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際,我們將國際電信聯盟主題進一步拓展爲‘數字新基礎融合新動能智慧新生活’作爲本次大會主題,研討信息通信業服務人民、賦能實體、造福社會的發展路徑,推進我國數字經濟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在開幕式上表示。

目前我國建成5G基站近160萬個

工信部副部長張雲明在開幕式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信息通信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已經成爲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行業,在從小到大的基礎上,迎來了由大向強的躍升,有效滿足廣大人民羣衆對美化生活的嚮往。

具體而言,首先基礎設施堅強有力,綜合能力實現跨越提升。張雲明提到,我國網絡規模全球領先,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移動寬帶光纖網絡;目前建成5G基站近160萬個,成爲全球首個基於獨立組網模式建設5G網絡的國家;固定帶寬、固定寬帶由百兆邁向千兆,光纖用戶佔比由2012年的不到10%,提升至2021年的94.3%。

同時,網絡架構持續優化,網絡時延和丟包率大幅度下降,網絡質量達到甚至優於歐美髮達國家水平。網絡能力演進升級,IPv6、5G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截至2022年3月,我國IPv6活躍用戶數佔全部網民數的63.11%,已申請的IPv6地址資源位居世界第一。

當前,我國技術產業更加成熟壯大。關鍵技術創新、5G芯片關鍵核心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持續縮小。創新應用更加廣泛深入。工業互聯網應用於45個國民經濟大類,涵蓋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營銷服務等各個環節,產業規模邁過萬億元大關。

另一方面,民生服務更加用心用力。數字便民實現普惠、普遍服務,推進行政村寬帶比例從不足70%提升到100%,貧困地區通信難的問題得到解決;適老化改造成效顯著,375家老年人常用的網站、APP均推出適老助老的功能;創造性應用通信大數據,推出通信行政卡服務,爲助力復工復產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行業管理更加科學高效,發展環境實現優化完善。行業管理水平持續提升,放管服改革推進,電信業務實現全程網辦,經營主體數量10年來年均增長近20%;全國一體化監管技術基本建立,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電信網絡詐騙、APP、用戶權益等羣衆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提升。

加快推進5G+工業互聯網引領發展

張雲明表示,信息通信業要以推進行業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爲關鍵路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開創行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具體而言,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堅持統籌謀劃系統化推進5G、千兆光網建設,深化數網融合、算網融合、雲邊協同發展,提升覆蓋深度和廣度,體系化構建能力一流的數字基礎設施,打造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

同時,堅持融合引領,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對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構築技術創新引領優勢,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助力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水利、智慧城市等建設發展,構築融合發展的堅實支撐。

二是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夯實發展基礎。構建攻關體系,加強產學研用多方協同攻關,支持開展跨界研發,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技術外溢和整合作用,構建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體系和創新生態,實現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效銜接,整體提升產業鏈技術能力和供應鏈保障水平,突破核心技術,加大光通信、毫米波、5G增強、量子通信等基礎技術研發力度,加速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虛擬現實等新型基礎創新突破,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解決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儘快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三是推進實體經濟轉型,培育發展動能。5G應用揚帆遠航,要抓住5G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期,聚焦新型信息消費、實體經濟、民生服務等三大領域,賦能千行百業,深耕重點行業,培育領軍企業,打造典型場景,加快推出一批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同時,工業互聯網提檔升級,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加快推進5G+工業互聯網引領發展,系統推進產業強鏈、設施強基、融通賦能和先導示範,持續涵養主體多元、協同創新、活力迸發的生態體系,打造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

要完善數字治理體系、優化發展環境。深化行業改革創新,推進信息通信領域“放管服”改革,創新信用管理、協同管理等新機制、新模式,促進互聯網行業生態完善,平臺經濟規範發展,營造主體有活力、競爭有秩序、發展有質量的良好局面。

此外,還要深化國際開放合作,拓展發展空間。攜手迎接挑戰,完善法律和政策等領域的對話協商機制,在雙多邊合作框架下共同應對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挑戰,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化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