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有攀比心得,只是有的人表現了出來,有些人藏在了心裏。

面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作爲父母應該怎麼辦?

上初中的兒子放學回家,對媽媽說:“媽,同學買了雙名牌籃球鞋3800,我也想要!”

聽到兒子的話,媽媽還沒來得及開口,爸爸憤怒地說道:“瘋了吧?一雙鞋3800!”

兒子解釋說:“那種鞋很好,穿上打籃球很舒服,而且能提高彈跳力,我好想要一雙。”

媽媽說:“太貴了,咱家的條件你又不是不知道。”

兒子說:“爸爸一個月的工資不是12000嗎?”(這麼大的孩子,心裏還是有數的)

爸爸說:“對,我的工資是12000,但都花在這個家了。”

兒子說:“我只是個孩子,又花不了多少。”

媽媽說:“這樣,我給你算一下咱們家每個人每個月的花銷……”

房貸3000,生活費3000,物管費110,水費60,電費150,燃氣費120,停車位300,加油400,汽車保險300,寬帶250,生活洗漱用品300,除掉這些,還剩4010。

然後,你每個月午餐費200,延時費200,籃球班一個月上六節課540,散打班一個月上四節課320,牛奶450,文具用品80,零花錢200,理髮20,你養的寵物狗糧每個月100,水果每個月150。而且,你現在長得快,衣服鞋子也換得快,每個月都在買。

現在只剩下1700了,媽媽沒有工作,自己交社保,每個月1300,還剩400。我和你爸每個月每人200,你一個人就花了2310。

當然,如果你特別想要也可以,我和你爸每個月少花點,給你攢攢,等攢夠了再買。

聽完媽媽這番話,兒子說:“算了,等攢夠了我的腳都變大了。”

爸爸說:“那就買雙兩三百的吧。你喜歡打籃球,爸爸媽媽肯定支持你,但你想過沒有,你最喜歡的姚明,小時候可沒有這種奢侈的籃球鞋。”

這時,兒子也理解了爸爸媽媽的苦衷,真誠地對爸爸媽媽說:“爸媽,我知道了,我不要了,我的籃球鞋還能穿呢!”

有人說,爲什麼要把大人的壓力放在孩子面前,讓他輕鬆一點成長不好嗎?

這個孩子已經上初中了,心理已經成熟了,如果這個時候還不讓他知道家庭的實際情況,其實就是在害他。作爲家裏的一份子,他有義務爲這個家庭承擔相應的責任,包括生活壓力,這樣他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

現在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孩子對錢的概念不清晰!

以前父母都是拿着現金買東西,當父母拿着皺巴巴的錢包付款時,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窘迫,而現在大家都是用手機掃碼支付,孩子對錢埋怨概念,以爲手機裏的錢是花不完的。

嚴重的後果,就是經常曝出的新聞:十幾歲孩子拿着父母的手機,給主播打賞了幾萬塊!

你以爲孩子是故意坑父母嗎?肯定不是,孩子也是愛父母的,只是他不知道手機裏的錢,是父母辛辛苦苦賺來的,對錢沒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當然,我並不是在教大家如何跟孩子哭窮,因爲我從來不提倡父母跟孩子哭窮!

一位媽媽說,女兒想喫西瓜,我帶她去買,七塊錢一斤,半個西瓜就要四十多,我猶豫了片刻,問女兒咱能不能不要?女兒點頭說,好的,媽媽。聽到女兒的話,我沒有高興,反而很想哭,不是買不起,而是覺得太貴了不捨得買。可看到孩子一點也補腦,我卻愧疚的要死。

這種情況,就是父母跟孩子“哭窮”太多了,讓孩子對花錢產生了一種愧疚感,也是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

我的觀點是,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比如,我家女兒九歲了,我會告訴她,我們家不窮,爸爸媽媽每天都在工作,所以每個月都有收入。這些錢足夠我們日常花銷,比如喫飯、穿衣、購買生活用品等等。但是,如果我們想去旅遊,想購買很貴的東西,就需要攢錢,做好用錢規劃。

所以,我女兒在用錢方面,很少出現無理取鬧的時候,但她也沒有自卑的心理。她想買東西時,如果價格不貴,我會毫不猶豫買給她,但如果確實很貴,我們會一起商量攢錢。到現在,女兒用錢的態度非常好。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向我諮詢。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