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蕾 ○編輯 陳羽

貨運物流的通暢運營,在疫情下顯得尤爲重要。近期,銀保監會發文,要求金融機構全力支持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工作,其中鼓勵保險公司針對貨車司機、快遞員等特殊崗位工作人羣特點,開發意外傷害保險等產品,並引導保險公司積極發展貨物運輸保險等財險產品,爲物流業提供風險保障。

作爲連接上下游企業的必要環節,物流企業正常運營直接影響生產製造和消費。業內人士認爲,保險公司在積極創新產品與服務的同時,還可從物流企業車輛保險的精準定價等入手,多方面解決困擾物流企業已久的痛點與難點。

數據顯示,車險綜合改革自2020年9月實施以來,“降價、增保、提質”效果明顯,消費者車險保費支出明顯降低。不僅如此,在保險保障提升、服務標準化、線上便捷投保和理賠等方面,消費者也收穫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不過,作爲營運車輛的一種,物流企業車輛在投保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些難題。據財險業人士透露,在以前的傳統概念裏,和其他營運車輛一樣,貨運物流車輛使用時間長、出險率較高,所以一些財險公司不是很願意承保這些車輛的商業險,或者即使承保也不願意在費率定價方面給予優惠。

物流車輛遭遇的投保難題,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是風險對價的真實反映,折射出當前保險行業發展模式還不夠精細、經營理念還不夠科學、風控能力還不夠完善。

保險公司不應一刀切地去看待上述問題,而應從多個層面來積極尋求破解之法。

首先,不能一刀切地去判斷物流車輛的“高風險”。

數據顯示,基於完善的管理流程、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從貨運車隊的千公里風險數、百公里事故率、ADAS(高級輔助駕駛系統)技術風控設備覆蓋率等指標來看,大型物流企業的行車安全係數及風險相較前幾年已大幅降低。

但仍時常聽到不少經營大型物流的企業主反饋,雖然公司車輛百萬公里事故率連年下降,賠付率也在下降,但車險綜合改革以來,其投保的車險保單價格變化並不大,並未享受到改革的最大紅利。

其次,不能一刀切地去衡量承保物流車輛後的“得與失”。

過去,營運車輛投保難的一大原因,是因爲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粗放,只是簡單地按照車輛的使用性質與用途,來對營運車輛進行分類以及確定是否承保,這直接導致實際出險率較低的營運車輛無法享受到較低的定價折扣係數,甚至無法上保險。

隨着經營管理方式向精細化方向轉變,部分保險公司可以依靠技術進步更準確地掌握參保營運車輛的實際風險情況,並據此做出承保決策,而非簡單地拒保所有營運車輛。同時,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加強對營運車輛保險業務的風險管理與控制,來減少出險率。

監管發聲言猶在耳。去年底,銀保監會明確要求,各財險公司要調整在系統管控、覈保政策、考覈指標等方面對營運車輛商業保險不合理的承保限制措施,從源頭上引導基層保險機構和從業人員提高營運車輛承保積極性。尤其是佔據營運車輛保險市場半壁江山的前五大財險公司,監管部門明確要求他們在這方面要發揮好帶頭作用。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要解決營運車輛保險保障問題,還得融入車險綜合改革的進程中去統籌考慮。相關部門應鼓勵保險機構進一步擴大商業營運車輛保費的浮動範圍,使保險公司收取的保費與其承保的風險相匹配,將更多的定價權交給經營主體。並建議以涉及民生的物流企業車輛保險承保作爲試點,尤其是對於安全設備和安全管理大幅提高、百萬公里事故率大幅下降、風險係數大幅降低的頭部物流企業,應指導保險公司給予最低的折扣係數。

營運車輛尤其是物流企業車輛的保險保障需求是客觀存在的。而對於保險公司來說,爲了兼顧市場需求與風險管控,應持續推進科技賦能,繼續深入探索大數據、車聯網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通過與第三方平臺的合作來提升數據分析和應用能力,提升車險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進風險減量管理,加強自身風險管理能力,從而逐步改善營運車輛保險經營狀況。同時,還可以在行業層面推動建立共保體,以此作爲控制營運車輛業務風險的有效手段。此外,還可借鑑其他險種的經驗,在財政政策層面爭取一定的支持。

在深入推進車險綜合改革的背景下,保險行業需要直面這些問題,需要堅定樹立新發展理念,惟有啃下改革路上這一根根“硬骨頭”,方能朝着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改革目標更進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