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摩根大通顧瑋:人民幣國際化“全面開花” 看好資金流入中國債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伴隨着中國經濟的騰飛和金融市場深化開放,人民幣國際化正不斷取得新突破。

5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佈完成五年一次的特別提款權(SDR)定值審查,將人民幣權重由10.92%上調至12.28%,人民幣權重仍保持第三位。這也是2016年人民幣成爲SDR籃子貨幣以來的首次審查,新的SDR貨幣籃子在今年8月1日正式生效,並於2027年開展下一次SDR定值審查。

此外,3月31日IMF發佈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佔比由去年三季度的2.66%升至2.79%,位居全球第五位,這也是IMF自2016年開始公佈人民幣儲備資產以來的最高水平。

儘管近期人民幣有所貶值,但自2016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仍升值約2%,人民幣兌主要貿易伙伴貨幣升值約6%。

人民幣國際化目前進展如何?一路走來有哪些里程碑事件?未來人民幣在國際舞臺上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解決跨境支付痛點?金融機構怎樣破解疫情帶來的挑戰?業務模式創新將走向何方?帶着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摩根大通環球企業支付部大中華區總經理、大中華區產品總監顧瑋。

人民幣國際化“全面開花”

21世紀: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頒佈,人民幣國際化正式啓程。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進展如何?未來人民幣在國際舞臺上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顧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在人民幣作爲一個交易貨幣,其實接受度已經非常不錯。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客戶,特別是外資,已經把他們跟中國之間所有的交易貨幣全部轉換成人民幣,這對規避匯率風險等方面有非常多的好處。以跨境資金池爲例,我們的跨境資金池可以使用多幣種貨幣,包括人民幣和其他外幣。但是我們現在看到,在客戶跨境資金池的量上,人民幣跟外幣相比還是佔絕對的主導。不管是一些日常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項下,還是企業內部資金管理和集團資金管理方面,只要是跟中國進行交易,人民幣已經成爲一個主流的貨幣。

此外,隨着這一兩年資本項目項下、投資項目項下的放開,包括證券通、債券通等更多渠道陸續放開(對比來看以前只有RQFII、RQDII等),更多外資願意來投資中國市場,這部分的資金量佔非常大的比例。這兩年以上海爲代表人民幣跨境的量增長很快,上海佔到全國大概50%的人民幣跨境總量。爲什麼有這麼大的飛躍?也是因爲資本項目項下、投資項目項下的一些放開,不管是機構還是銀行,甚至一些央行,海外的投資者都願意來投資人民幣債券市場。跟剛剛開始人民幣國際化那時候相比,現在應該是一個“全面開花”的狀態,而且越來越成熟。

21世紀:2015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正式啓動,如何看待持續發展中的CIPS發揮的作用?

顧瑋:CIPS是一個比較新的系統,但是它的很多架構設計本身都已經參照國際通用標準,使用的接口、基礎設施等等都非常國際化。比如,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提倡使用ISO20022最新的報文格式,現在CIPS也在嘗試這方面接口的對接,確保將來與海外之間的報文接口都是採用最新、最標準的接口來處理。我認爲這是一個很有益的嘗試,可以最大範圍連接到所有海外需要進行人民幣跨境結算的參與機構。

21世紀:你從2009年就開始從事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的業務,作爲人民幣國際化的見證者,這一路走來,你覺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能否分享一下個人經驗?

顧瑋:印象深刻的里程碑有挺多的。從一開始我們鼓勵客戶去使用人民幣,去發掘使用人民幣的便利之處,到後來人民幣進入SDR籃子貨幣,成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們一路也是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一起成長。此外,我自己參與了摩根大通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成爲第一家外資人民幣海外清算行的過程,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整個過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在過去幾年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銀行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當中的一種決心,希望有更多不同的參與者進來,去共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另外,還有一個我們非常自豪的重要事件是:摩根大通在2020年把中國政府債券納入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GBI-EM),併爲中國人民幣債券分配了10%的指數權重。GBI-EM是全球三大主流債券指數之一,這對於資金流入人民幣債券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後期我們繼續看好資金流入中國的債券市場。

如何解決跨境支付痛點?

21世紀:你剛纔提到摩根大通成爲中國人民銀行授權的首家非中資離岸人民幣清算行,摩根大通具體做了哪些工作?能否介紹一下摩根大通的人民幣國際化業務?外資行在跨境人民幣業務上具備哪些優勢?

顧瑋:作爲人民幣海外清算行,摩根大通在我們的海外網站上發表了多篇推廣文章,並舉行一些研討會來幫助推廣人民幣在北美、南美地區的使用,以提升海外市場對人民幣的瞭解及接受程度。

此外,在我們所有的跨境結算量中,人民幣的比例超過了50%,摩根大通在這中間起到了推廣的作用。

根據摩根大通的調查,中國出口電商市場的整體規模已達到1.8萬億元,並持續在增長,過去十年以來一直維持兩位數的年增長率。但在與一些境外電商平臺的溝通中,我們瞭解到跨境電商買賣雙方在處理跨境支付時都存在一些切實需要解決的痛點。比如,他們都在探索怎麼能夠順利、快速、高效地把款項特別是以本幣的方式收到國內。這些電商平臺上的交易雙方,可能本身的體量不是很大,也沒有專門的人力物力去處理跨境交易上的問題,所以我們也跟人民銀行在解決他們的痛點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嘗試。

另外,摩根大通是第一家被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批准的試點銀行,爲跨境電商提供跨境人民幣支付。在跨境申報或者是人民幣結算等方面,我們設計提供了一些嘗試性方案來提升跨境電商收款的效率,最終也得到了很多電商的認可。

從2020年起,我們開始以摩根大通上海分行爲主體着手構建電子商務跨境人民幣結算方案,讓境外電商能夠以跨境人民幣形式向中國境內的賣家或服務提供商支付結算款項。目前我們已經搭建多個境外電商平臺向中國境內商家進行跨境人民幣付款的通道,境內的中小商家可以輕鬆地利用這些通道直接從境外電商平臺收到人民幣貨款或者是服務結算款,省去了換匯、遞交收匯說明等一系列複雜操作。比如,我們已經幫一家行業領先的電商平臺獨立站實現從它位於兩個不同亞太國家的在線銷售平臺向境內多家供貨商支付人民幣貨款。暢通便捷的跨境人民幣支付通道可以讓這樣的電商獨立站和它境內衆多的中小供貨商更有信心將自己的商品或服務推廣到全球各地。

電子化、數字化破解疫情挑戰

21世紀:最近一波疫情給整個金融業帶來巨大的挑戰,金融機構如何應對疫情下的困難?如何幫助企業紓困解難?

顧瑋:簡單說一下我們疫情期間支持企業交易的情況。總體來說,疫情期間我們還是按照之前的標準繼續爲客戶提供同樣高水平的服務和支持。由於居家辦公,疫情期間有些客戶交易指令的傳遞中產生了一些困難,例如紙質支持文件的傳遞、敲公章等等,但是在嚴保合規的前提下,我們還是採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在疫情之下100%完成了對客戶交易指令的處理,沒有出現任何延遲,同時我們也鼓勵更多的企業採用電子化方式,既保證操作的順暢,同時也保證了安全性。

摩根大通提供的電子化操作包括很多種,比如說我們的虛擬櫃檯,客戶通過申請可以在線遞交所有跨境付款的支持文件,包括申報文件。又比如,通過我們跟海關直接單一窗口的聯網,我們直接可以從海關獲取所需要的相關報關信息,無紙化的同時也能非常快速、高效地幫客戶處理跨境付款。這個中間我們也觀察到我們人民幣跨境交易量在這兩個月出現了小幅提升,說明很多客戶繼續使用人民幣跨境的方式來處理交易。

之前可能有一些客戶相對比較保守,更喜歡用紙質的簽字或者水印簽字來遞交文本。在這次疫情之下,我們鼓勵客戶使用電子簽名的方式來提交包括交易合同、電子銀行等申請文件,並在合同中全部使用電子簽名的方式。在很多人居家辦公的情況下,我們順利地幫助很多客戶新開通了網銀、新戶頭等等,這些都得益於電子簽名的更廣泛使用。此外,當然還有一些企業需要資金方面的支持,我們也儘量在這個期間幫助客戶渡過難關。

對於我們的一些電話銀行或者電話授權、客戶熱線等等,員工可以通過電腦系統連接去認證客戶的身份,所以他們居家辦公可以接收客戶賬戶交易信息的查詢。這些都得益於我們之前的全面風險預案,讓可以大家在家辦公。

科技賦能業務模式創新

21世紀: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疫情的暴發也促進了企業業務轉型,特別是在數字化方面。隨着疫情的逐漸平穩,摩根大通會對業務模式進行哪些反思?未來在哪些方面會有所創新?

顧瑋:在比較嚴格的防控措施下,我們看到先前已經顯現出來的趨勢可能會繼續,包括遠程電子化交易的處理,乃至儘可能充分的線上預案等。這種趨勢不光適用於金融業,包括其他的一些客戶端、企業端可能接下來也會繼續強化在線預案的安排。就電子化方案而言,之前有一些客戶可能對電子化解決方案安全性的認可度還沒有達到最高,但是經過這次疫情的考驗,大家可能會重新審視自身的安排。

另外,疫情之下,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客戶會使用電子商務,因爲線下交易暫停,所以線上的商業模式會被大量使用。我們看到有一些傳統行業也在慢慢把線上模式提上議事日程,比如原來做批發的客戶,包括B2B的一些客戶,現在都是考慮通過線上的模式進行交易。

21世紀:你提到的業務模式創新會是可持續的嗎?未來摩根大通支付業務的着力點會在哪些方面?

顧瑋: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持續的,因爲這是跟整個社會的發展,跟疫情的影響、新科技的進步是吻合的,這種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的。

我們的着力點還是要繼續探索和使用最新的科技。對於摩根大通來說,我們願意在科技領域進行投資,哪怕是嘗試性的投資,但我們相信長期的探索可以讓我們走在更前端。我們去做嘗試,然後去看技術推廣的效果,最終證明我們對於科技投資方面的眼光還是準確的。科技賦能應該是不可逆的趨勢,在任何行業都是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