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憑藉新冠核酸檢測翻身的公司登陸資本市場!

今日,由達安基因參股的孫公司——雲康集團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每股發行價7.89港元,開盤後股價一路跌至6.61港元/股,跌幅達16.22%,此後纔不斷回升,最終報收8.50港元,漲幅7.73%,總市值52.12億港元。

作爲一家醫學運營服務提供商,雲康集團的主要業務是向醫療機構提供診斷檢測服務,截至2022年4月,其在全國開設了6家獨立臨牀實驗室,能夠提供超過2000項檢測項目。

從業績來看,雲康集團2018年-2021年的收入分別爲5.96億元、6.78億元、12.00億元和16.97億元,對應的淨利潤爲-6151.5萬元、-2115.7萬元、2.76億元和3.85億元。

也就是說,雲康集團直到2020年才真正扭虧爲盈,而其中COVID-19帶來的核酸檢測需求功不可沒,在2021年的收入結構中,新冠核酸檢測收益一度佔比接近六成。不過隨着當前新冠核酸檢測價格一降再降,雲康集團業績是否能再持續?

從行業格局看,市場份額3.7%的雲康集團在整個醫學運營服務市場排名第五,排在前頭的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華大集團早已實現資本化運作,艾迪康也於近期向港股提交了招股書,上市後的雲康集團是否具備挑戰龍頭的潛質?

靠新冠核酸檢測扭虧爲盈

按具體類型劃分,雲康集團能夠提供的診斷檢測服務主要囊括感染病診斷檢測、病理檢測檢測、遺傳病診斷檢測、常規診斷檢測等四大類型,其中新冠核酸檢測分屬於感染病診斷檢測。

從收益明細看,2020年之前,遺傳病檢測是雲康集團的收入大頭,2018年、2019年,其這塊收入分別爲2.36億元、2.45億元,佔總收入比例接近四成。相比之下,感染病診斷檢測收入佔比分別爲15.6%、17.9%。

到了2020年,兩者地位發生逆轉,感染病診斷檢測成爲雲康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佔總收入比一度超過半數,而這之中,新冠核酸檢測又是絕對的“現金牛”。

招股書數據顯示,2020年,雲康集團新冠核酸檢測收益5.47億元,佔比45.6%,基本與非新冠核酸業務平分秋色了,到了2021年,新冠核酸收益更是直接超過非新冠核酸檢測業務,佔比高達58.1%了。

這也不難理解,首先,新冠核酸檢測是一個完全增量的市場,同時起初其作爲一項特檢業務,毛利率並不低。雲康也在招股書中如是說道:新冠核酸檢測的毛利率普遍高於非新冠檢測的毛利率。

新冠疫情爆發之初此類檢測需求巨大,雲康集團可以說是牢牢抓住了這波機遇,也收穫了紅利。其於2020年初開始提供新冠核酸檢測,目前旗下6個獨立臨牀實驗室均已取得提供新冠核酸檢測的PCR檢測資格。

招股書數據顯示,在2020年及2021年,雲康集團分別完成了750萬次及4500萬次的新冠核酸檢測。按2020年新冠核酸檢測收入計算,在一衆第三方檢驗公司中,雲康集團憑藉4.8%的份額排名第四。

紅利難以持續

不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過分聚焦單一業務也可能帶來不利影響。

有行業人士就指出,隨着全面篩查時間線越逼越緊,一旦接到新冠檢測需求,第三方醫檢所往往必須調集人、財、物,來專門爲新冠檢測服務,透支了日常檢測能力,內部運營節奏也被打亂。

據其他媒體報道,雲康集團因爲將主要精力集中在了核酸檢測業務,停止了原本爲社區衛生診所開發的軟件及IT系統服務,對IT部門進行了大規模裁員。截至2021年底,IT部門人數銳減超一半。

同時,新冠三年,新冠核酸檢測市場本身也正發生着明顯的變化。2020年初核酸檢測單價一度高達200元,到現在,單人單檢的核酸檢測費用降至不高於每人份28元,有的省份混檢價格不超過3.5元/人。

儘管因今年2月起多地由Omicron毒株引發的散發疫情,加之常態化核酸檢測的到來,國內又再次掀起了核酸檢測熱潮,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核酸檢測的利潤空間已經在被嚴重壓縮。

雲康集團也在招股書中提到,新冠核酸檢測的毛利率由2020年的63.6%減少至2021年的56.8%,主要是由於政府定價協議所設定的新冠核酸檢測的價格因其成爲常規檢測而降低,以及於2021年年中參與廣東省政府的COVID-19全面篩查項目,導致新冠核酸檢測的平均售價較低。

同時,其在提示風險時也表示,預計2022年的純利將會減少,因爲隨着新冠疫情的逐漸緩解,新冠檢測將會減少。

一位第三方檢驗行業人士曾在接受億歐大健康採訪時坦言,新冠核酸檢測實則只是獨立醫學實驗室提供的上千種服務之一,“是個特殊情況,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能力建設上來”。

艾迪康則在其招股書中提到這樣一個關鍵點,疫情期間於新冠檢測方面的表現證明了其經營效率及能力,同時藉此機會與沒有過合作的醫療機構建立起業務關係,合作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新冠核酸檢測。

換言之,新冠核酸檢測既是企業運營能力的練兵場,也是拓展新客戶和其他業務的契機,能否把握住這個機會也至關重要。

與行業龍頭差距懸殊

從整個大行業來看,近幾年中國的醫學運營服務市場快速發展,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117.39億元增至2020年的306.9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27.2%。

而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第三方醫療診斷仍處於初級階段,市場仍存巨大的上升空間,預期到2025年這一市場規模將達到479.46億元,2020年至2025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9.3%。

不過,這一市場相對分散,參與者衆多、競爭激烈,尤其是近兩年來,由於新冠疫情爆發,作爲病毒感染檢測的標準方式,核酸檢測需求大幅增加,部分 “殭屍型 ”第三方醫檢企業被激活,至 2021年年底,國內第三方醫檢企業超過1800家。

相比市佔率排名第一、第二的金域醫學、迪安診斷,不管是在新冠檢測市場還是非新冠檢測市場,雲康在收入規模都與之相去甚遠。

此外,艾迪康曾在招股書中談到ICL行業壁壘提到:獲得成功的ICL通常擁有龐大的實驗室網絡,所需資本投資大且需數年至數十年才能建立起來,檢測項目豐富及技術能力強大的大型連鎖ICL通常具有規模經濟及更高的成本效率,並更好地進一步提高其市場份額。

從上圖來看,市佔率第一的金域醫學已爲超過22000家醫療客戶提供醫學檢驗及病理診斷服務,而云康2020年合作醫療機構數不到700家,同時在實驗室數量、規模效應上,雲康均與靠前的幾大公司存在明顯差距。

因此,雲康集團想要實現全局突圍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隨着它的成功上市,有行業人士表示,ICL最終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在市場份額和商譽上面,技術上代差已經很少出現,在局部領域各自有強項而已,雲康集團能否競逐局部市場的前提仍然要看此番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後能否獲得良好表現。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