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白雲怡 劉欣 張婷鴿】本週,美國總統拜登將開啓其上任以來的首次亞洲之行。分析認爲,在俄烏戰爭持續的背景下,拜登此次亞洲行試圖釋放“對抗中國仍是美國外交政策重點”的信號,並啓動其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彌補華盛頓“印太戰略”中的經濟短板,拉攏中國周邊更多國家。

相關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指出,在拜登此次亞洲行期間,美國不排除圍繞臺灣問題做更多小動作,並在美日會談等場合就臺灣問題做出更進一步的立場表達,以試探和挑釁北京的底線。一旦這種情況發生,中國必須釋放更加清晰堅決的警告信號。至於所謂“印太經濟框架”,由於沒有市場準入、稅費優惠等實際內容,該框架的可持續性和潛力都要打一個大大的折扣。美國用經濟手段拉攏亞太國家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據白宮公佈的行程,拜登將先後訪問韓國、日本兩國,並參加由日本舉辦的“四方安全對話”峯會。媒體公開報道顯示,拜登上任以來共出訪三次,目的地均是歐洲。此次韓日之行是拜登上任16個月以來首訪亞洲,其意圖非常明顯,即打破“美國忙於歐洲事務”的印象,向外界傳遞其“戰略中心仍在亞太”“最重要的對手仍是中國”的信號。

據《南華早報》報道,由美國52名參議員組成的兩黨團體在18日即拜登出訪前夕,共同簽署一封給拜登的信,敦促將臺灣納入印太經濟框架。同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18日應約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通電話。據新華社報道,楊潔篪在通話中立場強硬,他強調,“如美方執意打‘臺灣牌’,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必將把局勢引向危險境地。”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副所長袁徵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俄烏戰爭的爆發並不意味着美國的戰略重心會轉移至歐洲。事實上,美國外交的重點仍是推進“印太戰略”。

他分析認爲,臺灣是華盛頓整個“印太戰略”的一張“牌”。在拜登此次亞洲行中,美國非常可能在臺灣問題上搞出更多“小動作”。上述議員的聯署信,很可能是和白宮的一種“配合”,爲拜登在臺灣問題上進一步動作“做鋪墊”。在美日領導人峯會上,兩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挑釁性表述有可能會更進一步。

“美國議員提出的‘把臺灣納入印太經濟框架’也是一種試探。”袁徵表示,“如果中國的反應足夠強烈,美國就縮回去,如果中國的反應一般,他們就再前行一步,直至掏空一箇中國政策,建立實質性的美臺‘外交關係’。在這一背景下,楊潔篪主任作出強硬的警告是必須和必要的。”

公開資料顯示,“印太經濟框架”是拜登2021年10月出席東亞峯會時首次提出的概念。據《華爾街日報》稱,該架構旨在與亞太國家建立經濟聯繫,解決數字貿易、供應鏈復原力和環保技術等問題。不過,更多分析認爲,該框架本質上是美國試圖制衡中國的又一舉措。

“拜登的亞洲政策缺少經濟上的參與。”報道援引布魯金斯學會學者、前奧巴馬政府官員杜大偉的話形容該框架的目的稱,“中國正在制定新的貿易協定並加大參與力度,美國卻沒有行動。亞洲國家總體上對孤立和遏制中國不感興趣,也不希望發生新冷戰。”

“印太經濟框架”的啓動是此次拜登亞洲行期間外界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拜登將與韓國總統尹錫悅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經濟會談,作爲華盛頓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正式啓動程序的一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所謂“印太經濟框架”本質上依然是一個戰略安全合作框架。根據目前該框架披露的內容,其中涉及到經濟合作的內容並不符合市場規律,更多依然是地緣政治的內涵。

“比如,它沒有涉及到美國市場的准入,沒有稅費優惠,那麼這個經濟框架的吸引力到底在哪裏?所以這一經濟框架到底有多少可持續性,後續潛力有多大,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許利平稱,白宮無法爲該地區國家提供可行方案替代它們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我認爲美國想用經濟抓手籠絡亞太國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