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茜 实习生曹仲植武汉报道

湖北是农业大省,是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在全国粮食安全格局中地位重要。

5月18日,湖北省召开“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闻发布会,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湖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8279 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 552.9 亿斤,连续 9 年稳定在 500 亿斤以上。

临近“小满”节气,湖北多地农业生产进入腾茬换季、收获尝鲜的“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农忙模式。湖北省农科院副院长余锦平表示,将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紧盯种子、耕地“两个要害”,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粮食提单产、挖潜力、减损失,支撑我省粮食稳产增产。

从产量大省到产业强省

农业稳,则大局稳;粮食安,则天下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到了新高度,明确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需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之一,文件第一章第一条即为“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并且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 4014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 3980 万亩高标准农田,保供水平稳中有升。

数据显示,2021年,湖北油菜籽产量达到 251.8 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生猪出栏 4115 万头,产能恢复目标提前完成;淡水产品产量 483.2 万吨,连续 26 年保持全国第一。蔬菜、瓜果、茶叶、禽蛋等生产稳定、供应充足。

为了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董绪奎介绍,2017-2021 年,省财政安排粮食种植补贴 267 亿元,筹措 142 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 1090万亩,筹措 37 亿元补贴农机具购置,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湖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建 15 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虾综合种养突破 750 万亩。同时以院士专家作技术支撑,大力招商引资,壮大头部企业,奋力延链补链强链,抬高农业产业化底板。

目前,湖北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1072 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7个、农业产业强镇 67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6 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 1.2 万亿元。加快打造洪山实验室、武汉国家现代农业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2%,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2.5%,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

2017-2021 年,湖北省财政筹措30 亿元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 177 亿元。董绪奎表示,2021-2025 年,省财政每年安排 10 亿元支持十条农业产业链建设,助力湖北从农业产量大省迈向产业强省。

融合模式不断创新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补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短板弱项的重大举措。

去年4月,湖北省宣布,581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去年,湖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8259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 2.2:1。

“总的来看,湖北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吴祖云介绍,2018 年 11月,湖北印发实施《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即使受到疫情影响,设置的 26 项指标中有18 项指标已提前完成或达到中期目标,其余 8 项在今年末可以完成。

融合模式的不断创新,为农民带来了收入的改变。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崔永红介绍,恩施市等 9个县市创建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形成了产城融合、多业态复合、高技术渗透等融合模式。2021 年,9 个国家级示范园内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 312 个,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43 家,农业加工业产值达 465 亿元,占比达 55%,带动园区 35.6 万人就业,带动园区农民年人均增收近 3000 元。

在要素资源加快聚集的过程中,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来,湖北发改委整合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 3 亿多元,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超过 1000 亿元。

崔永红表示,将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要求,以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更大力度推进湖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将湖北打造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按照规划,到2035年,湖北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

(作者:刘茜 编辑:张伟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