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杜曉彤 李穎超

對於當前因受疫情影響而受到抑制的融資需求,行業分析師的看法其實並不悲觀。“預計伴隨復工復產的推進,這部分需求將逐步反彈。”華安證券近日發佈的研報指出。但長期來看,銀行業信貸投放難而出現的“內卷”現象,其實反映的是銀行業務同質化問題,金融供給側改革任務仍艱鉅。

一位曾在銀行工作多年的企業融資負責人表示,儘管開展供給側改革已經有一段時間,但企業現在主要的融資渠道還是銀行信貸。

“需要認識到,銀行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他進一步稱,“銀行本身是經營風險的企業,考慮到業務可持續性,最基本的就是要平衡風險收益。比如一個剛成立幾個月的初創企業,要讓銀行給其貸款,從銀行的角度來看也是不合理的,與這類企業相適配的資金來源就是風投一類的風險資金。”

早在2020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就已明確,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銀行機構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陳佳表示,中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經濟等方面有差異,加上廣大中小微企業自身發展狀況也不盡相同,這些都需要更多更加精準、及時的服務,因此勢必需要呼喚更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適配。

但當前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在新舊動能交替轉換的過程中,如何利用綠色信貸、數字經濟等新理念不斷推動銀行信貸結構轉型,目前行業仍在探索。

“金融機構對傳統房地產行業及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依賴,短時間內還沒有轉變,這也是當前信貸投放的一大難點所在。”華東地區某大行的一位人士表示,這幾年銀行也在向科技型企業、戰略新興企業、普惠小微企業加大信貸投放,但是由於這類企業存在經營不確定性和普遍缺少抵質押物,銀行還是比較謹慎。

伴隨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紮根於中國廣袤土壤之上的4000多家中小銀行,必然要不斷探索差異化定位,才能在競爭加劇的行業環境中立足,進而建立起一個能夠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之融資需求的多層次金融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