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并一般是“学校+学校”模式,也有“高校+科研院所”模式,但关注度不高。近些年“高校+科研院所”模式似乎逐渐多了起来,目的是通过科学促科研、科研推学科的方式达到1+1>2的效果,提高办学档次与水平。

那么,通过这种“高校+科研院所”模式而成的大学有哪几所呢?最终能否真正达到目的呢?这样组合出来的高校实力是否真的有所提升呢?下面分析以下几所高校。

(1)山东交通学院。

2016年10月,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被整建制并入山东交通学院。这是山东科研院所整建制并入高校的第一家,属于该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先行试点案例。根据改革方案,整建制并入山东交通学院之后,该研究所不再转企改制,64名在职人员纳入山东交通学院人员控制总量进行管理,其事业身份记录在案;离退休人员统一由山东交通学院服务和管理;研究所资产、债权债务一并划转山东交通学院。

这两个单位属于同类项合并。内燃机研究所是集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内燃机及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和环保认证检验为一体的科研机构。山东交通学院又设有设有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在学科与专业上具有极高的契合度。

研究所拥有多个技术研发平台、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和行业服务平台,在内燃机节能减排及测试技术研发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些平台完全可以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技能。加上山东交通学院原有的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实践教学能力显然立即得到提升。

山东交通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高校,合并之后,立即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A类),成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单位,2020年入选省“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

(2)青岛科技大学。

2017年3月,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正式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转化为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根据合并方案,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之后,106名在职人员纳入青岛科大控制总量管理,其事业身份记录在案;离退休人员由青岛科大提供服务和管理;研究院的资产、债权债务一并划转青岛科大。

此次并入的直接利益是,山东化工研究院成为青岛科技大学的科研机构,研究院所在地也成为青岛科技大学济南校区,从而形成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化工研究院在饲料添加剂、化工中间体、橡胶助剂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青岛科大在学科背景、技术特色、服务行业等领域高度关联,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青岛科技大学前身源于1950年创办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是原化学工业部直属重点高校,现为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该校是国内第一家设立橡胶专业也是亚洲唯一的橡胶专业领域高校,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2017年5月,山东决定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按照方案,撤销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的建制,其编制、人员、资产债权债务整体划入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同时保留山东省科学院牌子。

整合后的新齐鲁工业大学汇聚了山东省优质的科教资源,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具体目标是,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整体办学水平位居国内工科大学前十位,轻工、食品、材料、机械、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进入国内一流、世界先进学科行列。

校院合并之后,齐鲁工大得到较快发展。2017年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2018年6月与枣庄市共建枣庄研究院,2019年9月海洋技术科学学院成立,2020年8月加入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12月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

(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18年11月,地处泰安市的泰山医学院被宣布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等省会单位合并,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合并之后,该校在济南设立主校区,秒变成省会高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该校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医科大学”,所以称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目标自然是至少成为省内第一。

合并之后,该校就拥有了博士学位授权,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国家级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高级人才。仅从全职院士数量看,“山一大”也多于一些医科强校。

(5)杭州医学院。

2019年9月,杭州医学院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杭州医学院。新的杭州医学院组建后,按高等学校建制,原管理体制不变。原杭州医学院和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人员、财产、债权债务等整体纳入新的杭州医学院。

根据合并方案,五年内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努力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各项办学指标接近更名为杭州医科大学的要求。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始于1950年1月创建的浙江省立卫生实验院,曾经与浙江医学院合并之后分离,1985年改名为浙江医学研究院,1987年更名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该院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0余人,其中包括院士2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43人,还有10人次被评为国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

该院科研平台众多,拥有省实验动物与安全性评价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设用WHO人类蠕虫病合作研究等多个中心,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院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研支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而且累计获奖400多项。

(6)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2019年10月,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进行合署改革,合署后的名称为“山西农业大学”,同时保留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牌子。一年之后,山西农业大学低调地将学校注册地更改为“太原”,正式成为一所省会高校。合并之后,就拥有了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众多国级、省级科研平台,其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

原来两个单位的科研团队各有特色,但力量分散,合并之后,农大的7个学院与农科院的9个研究所(中心)整合为10个新学院,人才、学科、研究所、实验室各种资源实现共享。农科院不缺项目和基地,缺的是人,农大不缺人,却缺少项目和基地,两者正好形成互补。在科研上,农大的强项是基础研究,农科院的强项是应用研究,合并之后也形成了优势互补。

合并之后,两家变一家,资源统一调度使用。农大师生除了利用农科院(现太原龙城校区)的昆虫标本馆等资源之外,又在大同、忻州、吕梁等8个专业研究所建立了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科研人员走上讲台,把科研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引入教学实践;青年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所得。

(7)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学?

2021年7月有消息传出,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在保定创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学”。如果这个目标最终实现,那么就是继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筹)之后,我国第四所科学院大学。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拥有34个直属研究所与9个共建研究所,全院科研人员5000多名,其中包括13名两院院士,在校研究生规模近5000人。建成49个国家与部门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与部门野外台站、27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大量科研平台。

河北农业大学位于保定市,1995年由原河北农业大学与原河北林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河北省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大学。河北农大共有5个校区,设有93个本科专业,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列为河北“双一流”建设高校。两个单位如果合并,将是一所超级大学,其实力极有可能超越中国农大,而是农业第一校。

(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在“高校+科研院所”合并模式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可能是第一家。1999年9月,同处陕西杨陵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七个单位合并之后,一跃成为副部级单位,进入“985”高校之列。西北农大目前设有74个本科专业,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国家重点学科,全日制本科生近2.1万人,博、硕研究生9600多人。

网友们,“高校+科研院所”合并模式确实能够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由一般高校进入研究型大学之列。这也是一些高校选择这种合并模式的主要原因。不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高考择校#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有所大学:通过合并省会单位,秒变省会高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三所高校搬到省会办学,让人羡慕:有你所在学校吗?

面对“注册地市域范围”规定,几所高校“向省会挪动”能否成行?

“河大”整体搬到郑州,能否超越“郑大”?

校徽引发的思考:“中国地大”合并一处,还是分为两校?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