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於城市進化論

近日,部分省市4月財政收入出現明顯下滑,引發廣泛關注。5月17日,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纔給出解釋:4月份是今年實施大規模留抵退稅的第一個月,政策效應集中釋放。

“當月,全國增值稅留抵退稅約8000億元,這個實施進度是超出我們預期的。”許宏才表示,這8000億元是衝減收入處理的,相當於去年4月份收入的37.5%,“也就是說,實行留抵退稅,4月份收入就要下降37.5%。”

許宏才還特別指出,由於留抵退稅因素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實質上造成今年1-4月份的財政收入口徑跟上年口徑是不可比的。

儘管如此,疫情反覆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仍然不可忽視。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受疫情衝擊,4月份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回落,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1%。

這勢必對財政收入造成衝擊: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293億元,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4.8%,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5%,增幅比一季度的8.6%明顯回落。

單看4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41.3%;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當月全國財政收入仍然下降5.9%。具體到各個城市,又表現如何?

01

3月以來,我國多地發生本土疫情,其中吉林、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影響尤爲明顯。

5月11日,深圳市財政局披露數據顯示,今年1-4月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309.8億元,下降12.6%。單看4月,同比下降更是高達44.2%。

同一時期,蘇州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75.5億元,下降4.1%,其中4月同比下降49.6%;杭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34億元,下降3.7%,其中4月下降37.0%;寧波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35.9億元,下降3.8%,其中4月下降35.7%。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全國42個重點城市(包括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及省會城市)中,已有15個城市公佈4月最新財政收入數據。

對比來看,除長沙外,已公佈數據城市1-4月財政收入增速較一季度均出現下滑。其中,深圳、蘇州、杭州、寧波、大連、南寧財政收入增速由正轉負,天津、長春下降幅度則進一步擴大。

作爲今年初國內首個正面迎戰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城市,今年一季度天津GDP增速僅爲0.1%,投資和消費均爲負增長。受此影響,天津今年1月、2月、3月、4月累計財政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37.5%、31.4%、19.4%、27.1%。即便扣除留抵退稅因素,1-4月天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依然下降18.4%。

長春同樣受到疫情顯著影響。今年一季度,長春GDP爲1334.83億元,同比下降12.5%,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2.0 億元,同比下降 23.9%。1-4月,長春財政收入降幅又進一步擴大至37.5%。

此外,泉州、合肥、太原、貴陽、銀川、海口1-4月財政收入增速雖然仍然爲正,但相比一季度也出現明顯下降。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出,中西部城市普遍較東部地區受到的衝擊更小。

02

單看一季度,42個重點城市中,除石家莊、烏魯木齊、拉薩外,均已公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數據。其中,除天津、長春、哈爾濱三座城市外,其他城市增速均爲正值。

具體而言,上海財政收入依然遙遙領先,一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爲2518.2億元,同比增長10.9%。緊隨其後的北京、深圳一季度財政收入也超過千億元。另外,杭州、蘇州、寧波、重慶、武漢、天津、南京一季度財政收入規模也均超過500億元。

從增速來看,海口、廈門、銀川位列前三,一季度財政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7.3%、24.2%、23.7%。合肥、和泉州兩座萬億城市財政收入增速也位列前五,一季度分別增長19.2%、16.5%。除此之外,呼和浩特、西寧、福州、蘭州、上海、貴陽及成都一季度財政收入增速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不過,4月下旬,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就曾撰文指出,“總體來看,一季度中國財政收入實現平穩開局,但主要是前兩個月打下的基礎,3月受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入端受到明顯衝擊。”

數據顯示,全國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8.6%,較1-2月下降1.9個百分點;其中,3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速僅爲3.4%,較1-2月回落7.1個百分點。

在此背景下,4月各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一步下降,不難預見。羅志恆在上述文章中指出,“短期來看,疫情影響未充分顯現,二季度經濟或面臨更大下行壓力。”

而他提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稅收:“疊加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延續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限,財政收入增速或進一步下行、加劇財政緊平衡態勢。”正因如此,他提醒,需在保障支出力度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同時,關注地方財政風險。

03

稅收作爲經濟成果的直接體現,在財政收入中比重越高,說明經濟結構越合理、經濟轉型越有效。今年1-4月,全國稅收收入62319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83.9%。4月8000億元的留抵退稅,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財政收入增長。

在我國財政管理中,退稅歷來是財政收入下面的一個科目。這就意味着,退得越多,同期財政收入減少得越多。一個疑問接踵而至:佔比提高並非短期變化,國家減稅降費也不是第一年,爲何今年尤其是4月“實施進度超過預期”?

一方面,今年退稅減稅總額達到歷史新高。2016年至2021年,全國6年新增的減稅降費額累計爲8.6萬億元;2022年一年減稅降費總額預計就將達到2.5萬億元,相當於前6年總額近3成。

同時,今年“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中,一個大變化是“留抵退稅”成了重頭戲:2.5萬億元中,留抵退稅將達到約1.5萬億元,佔到總量六成。對比來看,2021年全國增值稅收入6.35億元,以1.5萬億元額度計,這意味着退稅規模佔比近四分之一。

另一方面,是退稅範圍明顯擴大,同時小微企業和製造業企業成了重點。

此前,大多數行業只退還2019年4月後的“增量”留抵稅款,並設置了60%的退還比例。只有製造業中的“部分先進製造業”,即醫藥、計算機等九大類可以“全額退”。

但今年,100%退“增量”的製造業,從部分擴大爲“全部製造業企業,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六個行業”;以前小微企業只退60%,今年也變爲“全額退”。

這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爲何製造業發達的地區、特別是一些東部沿海城市,在留抵退稅新政下,4月財政減收明顯。

通集物流有限公司是某副省級城市一家中小型物流企業,其財務負責人李燕告訴城叔,2019年下半年至今公司新購進20餘輛貨車,單車成本幾十萬。以前沒有“存量”留抵退稅的政策,這部分“進項”如果沒有產生業務沒有“銷項”,“就變成了‘留抵稅額’只能向後順延。”

今年4月上旬,她剛剛申報了當月增值稅,當地稅務局就主動打來電話,告知其公司根據政策可享受133萬留抵退稅。這筆相當於該企業半年成本的退稅,第二天就直接到賬了。

04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如何看待當前我國財政經濟運行基本盤?

5月18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撰文指出,“綜合研判,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變,財政穩定運行的基礎也沒有變。”

馮俏彬指出,一是四月末,全國財政國庫庫款餘額爲4.94萬億元,地方國庫庫款爲4.56萬億元,均處於歷史高位。二是我國財政赤字率長期保持安全水平以內,2022年計劃的財政赤字率僅爲2.8%。三是截至2020年末,政府債務水平的負債率指標是45.8%,低於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風險總體可控。

城叔梳理近十年全國一季度財政數據發現,自2017全國一季度財政收支差值由正轉負,今年一季度收支缺口並不算大。

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8.3%,顯著高於前兩年同期-5.7%和6.2%的增速;從支出進度看,一季度完成全年預算支出進度的23.8%,也爲近三年最高值。但細究錢的去向,中國財政支出從基建轉向民生的中長期趨勢正逐步凸顯。

根據財政部數據,今年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上漲最快的科目,是科學技術支出,同比增幅高達15.5%,比平均的5.9%增幅高出近10個百分點。其次是農林水支出(12.9%),以及衛生健康支出(7.5%)。

支出金額最大的是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金額高達13706億元,佔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17%。排在二、三位的依次爲教育支出12234億元、衛生健康支出7303億元。

正因如此,羅志恆認爲,“從中長期看,財政政策將進一步從幕後轉向臺前,充分發揮其在國家治理和宏觀調控中的作用。”但他同時也提醒,減稅降費不是萬能的,應協調減稅降費與財政可持續性的關係,減稅降費要與稅制改革結合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