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麻栗坡縣猛硐瑤族鄉,隨處可見茶的影子,茶樹、茶山、茶葉店、茶葉初制所……在這裏,一片茶葉富了一方百姓。在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建設中,猛硐鄉因地制宜,將茶葉產業作爲支柱產業進行打造,小茶葉將釋放出大能量。

猛硐鄉種茶、製茶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清之前,種茶、製茶傳統一直沿襲至今,留存有不少古茶樹。而猛硐鄉壩子村茶樹面積較多,流傳着“家家戶戶有茶葉,家家戶戶有茶園”的佳話。依靠着滿山茶葉,這裏的村民走出一條致富路。

在壩子村的霖瑤古韻古樹茶初制所內,李萬平正在炒制今年的最後一波春茶,炒鍋旁茶香四溢。“這些茶葉已經有人訂了,這幾天我都在炒,爭取早點做出來發給客人。”

李萬平今年53歲,茶葉初制所已經開了9年,他和茶葉的故事要從2007年講起。2007年在外打工的李萬平回到猛硐鄉壩子村,瞭解到茶葉價格高,他便回家鄉種了20畝茶葉,經營起一家飯館,炒制小部分茶葉售賣給前來喫飯的客人,茶深受好評。有了一定人脈後,他在2013年開辦了霖瑤古韻古樹茶初制所,與妻子、女兒做起了茶葉加工生意。“主要是收購村民採的鮮茶葉來進行加工後再賣,手工炒制要貴點,機器炒就便宜,古樹茶葉價格也比一般茶葉高。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炒,一定要保證品質。” 李萬平說,茶葉好不好喝,關鍵在炒茶技藝,他從書中摸索,在培訓班上學習提升,由於炒製出來的茶葉品質好,訂單也越來越多,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富裕起來,還開了一家成品茶售賣店。“我家現在主要做訂單,忙起來的時候自己的茶葉都沒有時間去採,去年炒茶賺得十多萬。以後想不斷提升炒茶手藝,讓茶的品質更好。

在壩子村,靠着茶葉致富的不止李萬平。

垮土村小組的李津榮帶着記者穿過濃霧,爬到家旁邊的山上,一棵枝幹粗壯的茶樹出現在眼前。“這是我家年紀最大的一棵茶樹,有將近一千年的歷史了,是家裏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李津榮家的古茶樹面積有40多畝,是村裏面積較多的人家,每年光采摘鮮茶葉就有兩萬多元的收入。近年來,古樹茶價格較高,李津榮看到了商機,2017年,他成立了麻栗坡縣茶坪山古樹茶茶葉加工專業合作社,以保底價格收購垮土村村民的古樹茶葉進行加工,帶動村民增收。“茶葉一年收三季,這幾年價格還不錯,合作社辦了3年,客戶比較穩定,去年合作社的收入是在十多萬元。”

祖輩們留下的茶樹如今變成了村民們的“致富樹”,茶葉產業在猛硐鄉壩子村有了良好的發展。“現在是以給大加工廠生產初制產品的初制所爲主,在壩子村,茶葉初制所有109家。去年,壩子村茶葉鮮葉產值500萬元左右,初制所產值在2500萬元左右。如果茶產業的價值能夠進一步提升,能夠獲得市場的認可,收入將會成倍增長。”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派駐麻栗坡縣猛硐鄉壩子村第一書記黃永澤說。

壩子村茶產業的發展是猛硐鄉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瞭解,猛硐鄉老山秀美茶園已達到15000畝,通過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認定的茶園有10000畝。2017年,猛硐鄉被列入普洱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2021年,猛硐鄉因茶葉產業上榜第11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茶葉產業發展頗具潛力。在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建設中,猛硐鄉緊緊圍繞省州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總體部署和工作要求,堅持“一村一品”發展思路,依託猛硐鄉紮實的茶葉發展基礎,以茶葉作爲切入點,把茶葉產業培育成全鄉的支柱產業之一,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將引進一傢俱有規模的茶企,建設精製加工廠,推動全鄉茶葉產業精深發展。同時,依託猛硐鄉規劃打造的紅色旅遊小鎮,發展採茶、製茶體驗等旅遊項目,進一步推動茶產業的發展。

猛硐鄉的茶葉產業在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建設中迎來了新發展,作爲從事茶葉加工的年輕人,霖瑤古韻古樹茶初制所老闆李萬平的女兒李雲麗很有感觸。“這些年村裏採茶的都是年紀大的人,年輕人覺得打工收入更高都出去了,如果我們這裏的茶葉能夠做成產業鏈,價值往上提升,讓茶農有實實在在的收益,覺得茶葉是一片金葉子,就能留住他們在家鄉發展。”

抓住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機遇,壩子村在茶葉代表產品中下功夫,推動茶葉產業發展。“壩子村茶產業發展的瓶頸在於缺乏商業化的運營。現在茶葉管理方面經驗還有所欠缺,還沒有形成能被消費者記住的獨特茶葉風味。下一步要把體系化的產業打造出來,通過政府助力、招商引資等方式,把茶產業的代表產品做出來。”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派駐麻栗坡縣猛硐鄉壩子村第一書記黃永澤說。

以茶致富,因茶興業,猛硐鄉的茶葉將帶領邊境羣衆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新聞熱線:0876-2666666

本臺記者:劉瑞 蘇娟 付連兵 何昕霖
編輯:牟星 周秋

製作:黃荷

責任編輯:楊珉川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