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裁員的具體比例,以及非核心業務、非經營性投資的具體所指,美的集團方面並沒有進行明確回應。結合此前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的悲觀判斷,“未來三年行業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寒冬。”美的裁員過冬,也就不足爲奇。

雷達財經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近日,“美的集團回應裁員”的話題登上了熱搜。

5月19日,針對社交媒體上傳出的裁員消息,美的集團脈脈平臺官方賬號回應稱,“鑑於對內外部環境的判斷,公司有序收縮非核心業務,暫緩非經營性投資,多措並舉,進一步夯實增長潛力,提高經營業績。”

但對於裁員的具體比例,以及非核心業務、非經營性投資的具體所指,美的集團方面並沒有進行明確回應。

結合此前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的悲觀判斷,“未來三年行業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寒冬。”美的裁員過冬,也就不足爲奇。

當投資者詢問對未來寒冬的判斷依據時,方洪波說,美的歷經多次經濟週期波動,“春江水暖鴨先知”,公司的運行機制使管理層對未來有很多預判,並且很快就能做出相應調整和應對。

此外,還有投資者比較關心,困難的形勢迎面襲來,美的準備好了嗎?從過往業績看,美的營收規模和利潤都在三大家電巨頭中處於領先位置,但公司在營收恢復增長的2021年,利潤增速卻跌落至個位數。此外,還面臨毛利率下滑等問題。

在美的屢屢強調的B端方面,在業內看來,新業務在一定時間內尚無法成爲增長引擎,B端業務要想在財務上產生規模性的回報需要較長時間。

收縮非核心業務越冬

近日,脈脈上流傳起“美的集團要裁員50%,有的事業部已全裁”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網友的大量討論。

有認證爲美的集團的員工稱,裁員確實存在,但認爲50%比例太誇張,要看不同的事業部。

也有網友求證美的各事業線裁員及賠償情況。其表示,美的集團今年以來的優化動作沒有停過,目前已進行到第2輪裁員,618之後會進行第三輪裁員。

此前,也有財經博主爆料稱,美的裁員已確認的消息,“三年內裁掉50%,今年預估能到25%-30%,看財報一年人員支出200億元,這裏面能省很多出來,能有效改善利潤。”

據該博主,編外不在裁員範圍,很多通過轉編外避免被裁,但編外基本有一票否決權,沒有正編員工的合法權益。職能、生產、研發、銷售都有比率,尤其是職能。

“有看到校招畢業生被解約,也有應屆畢業生被裁。”上述消息源透露,正編的賠償是N+1,主動離職的沒有。

5月19日,美的集團企業號在脈脈平臺發表回應稱,今年鑑於對內外部環境的判斷,公司有序收縮非核心業務,暫緩非經營性投資。

美的方面表示,隨着五大業務板塊的不斷發展,近年美的集團員工數量有所增加,2021年新增員工人數超1W+人,同比2020年增長35%。

對於具體裁員比例和數量,有媒體稱美的強調不會對市場傳言進行回應。

由於回應中“有序收縮非核心業務”的這一說法,“美的集團回應裁員”的話題衝上熱搜。有網友稱,“學到新名詞了,有序收縮”。

據《財經天下週刊》,在美的內部論壇,有疑似方洪波的留言。其表示,2020年疫情發生後無論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和困難,公司管理層都沒有采取任何的緊縮和優化行動。

方洪波表示,這一次確實面臨更大的壓力和衝擊,自己和管理層經過1-2個月的反覆討論在掙扎中才做出艱難的選擇,關停非核心業務,緊縮非核心品類,抑制投資控制費用。

根據2021年美的集團年報,當期美的集團在職員工總數爲16.58萬人,上年同期,公司在職員工總數爲14.92萬人。

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美的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爲405.5億元,較上年增加了170億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爲79.79億元,同比下降6.72%;籌資活動現金流淨額85.87億元,較上一季度末增長121.25億元。

顯然,美的集團具備經營活動造血能力,看起來也不缺錢。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其裁員動作其實有跡可循。

據業內消息稱,5月初,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在集團管理層交流會中表示:“未來三年將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會上,方洪波表示,面對未來幾年的行業寒冬,要創新與效率並舉來應對不確定性的風險。公司的應對策略一方面是2C做出變革,另一方面是向2B轉型,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但目前沒有大的併購計劃。

在此種預判之下,方洪波談到,2022年,公司目標是收入合理、恢復盈利,重點在於改善盈利能力,“具體目標是恢復到2019年盈利水平”。

而在更早之前,今年4月25日,美的集團曾對部分非核心業務發佈“關停並轉”要求通知,由集團CFO鍾錚牽頭負責推動相關業務進行調整。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爲,美的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單純追求規模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追求品牌溢價是遲早的事,但不能一蹴而就,這些措施效果如何尚待觀察。

2021年利潤增速趕不上營收增速

2021年,美的終於從“低增長”的泥潭中走了出來,三年來增速首次達到兩位數,營收規模也歷史性的突破了3000億元。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8年,美的集團的營業總收入增速出現大幅滑坡,由2017年的51.35%滑落至8.23%。接下來兩年,美的集團的業績亦未有太大起色,其營業總收入依舊只有個位數增幅,分別爲6.71%和2.27%。

增速放緩的背後,是傳統家電行業進入存量時代。數據顯示,2017年-2020年,我國家電市場零售額從7951億元增長至8333億元,平均增速僅爲4%,其中2019年與2020年更是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與此同時,美的集團的大手筆併購結果不理想,增加了增收難度。

2016年,美的集團確立了全球化經營的新戰略。當年6月29日,德國工業機器人庫卡集團監事會及執行管理委員會達成一致意見,推薦庫卡集團股東接受美的要約收購,美的與庫卡集團簽署了《投資協議》。

不過這筆耗資近300億的跨境收購,很快出現業績變臉,營收一年不如一年。

2017-2019年,庫卡營收分別爲271.45億元、254.42億元和249.52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6.91億元、9966萬元和7581萬元。2020年營收降至206.52億元,歸母淨利潤直接虧損8.1億元,幾乎將前三年的盈利吞噬殆盡。

庫卡對美的集團的“傷害”不止於此。總價約292億元的收購款主要爲貸款,每年的利息是一大筆支出。

根據財報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6月30日,美的集團抵押借款中283.19億是購買的KUKA81.04%的股權作爲抵押,佔非流動負債比重的47.11%,該款項的利息每半年支付一次,於2022年8月到期。

此外便是鉅額商譽和無形資產。據財報,截至2021年末,美的集團資產負債表中商譽賬面價值爲278.75億元,其中收購庫卡產生的商譽爲205.45億元。

4月30日,美的集團披露了2021年年報,營業收入3412.33億元,同比增長20.0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85.74億元,同比增長4.96%。

公司營收首次突破3000億元,增速爲2018年以來最快,不過這份財報仍然有軟肋。其中淨利潤增速遠低於營收增速,或與行業整體狀況有關。

根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爲1.73萬億元,同比增長15.5%;利潤爲1218億元,僅同比增長4.5%。

另據年報顯示,美的2021年整體制造業務毛利率是24.05%,同比減少了1.04%,而2019年的毛利率是30.55%,已經連續兩年下滑。

毛利率一方面代表了企業對上游原材料成本的控制能力,又代表了對渠道(消費者)的議價能力。面對全球銅、鋼等大宗原材料價格強勢走高,美的似乎沒有太好的辦法,而家電行業競爭激烈,公司顯然也沒有通過提價把成本轉嫁出去。

因此,如何提升盈利能力,成了美的管理層的主要焦慮。據時代財經,前述5月初的內部交流會上,美的高管提到,公司提升盈利的舉措是提高效率、優化產品結構。

據其介紹,除了今年第一季度空調均價有所提升外,今年各條線產品結構都會優化,旗下高端AI家電品牌COLMO的營收目標是翻倍。

今年3月份,美的空調、海爾空調宣佈將於3月16日起漲價,漲幅從8%-10%不等,原因均爲原材料成本上漲。

不過對於價格能否順利傳導至終端,業內有不同的觀點。有分析指出,對用戶來說,價格的上漲是特別敏感的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銷售。此外一季度除乾衣機外的大家電銷量同比兩位數下滑,更對價格調整在終端落地帶來不確定性。

B端能否擔起重任?

儘管基於對未來的謹慎判斷,不斷收購兼併的美的開始主動放緩投資,但對於To B業務的佈局決心並未減弱。

財報中,公司表示報告期內實現To B和To C業務並重發展,推動國內與海外業務的雙重質變。

交流會上美的高管表示,目前集團的To B業務在打基礎,沒有爲2022年設立營收、盈利目標。今年在4個核心B端業務板塊,除了汽車零部件,其他的已基本不需要集團投入。

此前,美的在To B業務上花費巨量資金用於收購。除了收購庫卡94.55%的股份並在今年完成私有化,2020年控股菱王電梯,收購泰國日立壓縮機,今年初又出資近23億元成爲萬東醫療控股股東。

從營收結構上看,在美的目前的B端佈局中,2021年工業技術事業羣營收201億元,同比增長44%;樓宇科技事業部營收197億元,同比增長55%;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營收253億元,同比增長23%;數字化創新業務營收83億元,同比增長51%。

雖然收入增速很快,但總計約750億元的收入,與集團3000億元的營收體量相比還很小,短期內難以成爲美的第二個利潤增長曲線。

有觀察人士直言,B端一旦形成規模,盈利能力就會比較穩定,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小。從目前收入數據來看,美的仍然沒有撕掉“家電”的標籤,從To C到To B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可能是不被投資看好的原因。

截至發稿,美的集團股價報收56.9元,總市值3981億元,與去年最高位超7000億元的總市值相比,蒸發了3300多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