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儒講究“立志”,今天的成功學大師講究“勵志”,含義有差別,但大差不差,說的都是志向,要有宏大的目標。

我讀歷史、都傳記不算少,扒拉扒拉發現,真正小時候就能立大志的,少之又少,鳳毛麟角。

王陽明算一個。他的經歷也很能說明一點——爲什麼多數人無法早立志。

上學的時候,老師問他爲什麼讀書,王陽明毫不猶豫回了一句:“爲了當聖人。”

結果可想而知,老師就算不是一頓羞辱,也一定面露譏諷之色:就你?才認了幾個字,就想當聖人?

老師當然不知道,王陽明在在宋代之後的大儒中,是距離聖人最近的一個。而他不僅立德、立言,最終還“立功”(平定藩王叛亂),這讓他在人生寬度又遠超前朝大儒。

他創立的心學,至今在日本十分流行。稻盛和夫的書中,就多次提到王陽明。

這一切,他老師已經看不到了。所以,不要瞧不起小孩子,因爲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擺脫你的束縛後能飛多高。

另一個,是“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偉人,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說了。

項羽似乎也算一個,但被《史記》算作心態浮躁,幹啥啥不行、喫飯第一名典型了。年輕時,叔父項梁讓他學文,他學不下去;又學劍術,也學不下去。叔父很生氣,就問他想學什麼,他說:

“文化嘛,會寫名字就夠了;劍術再高明,只能對付一兩個人,我要學萬人敵!”

萬人敵,目標也算宏大。可惜項羽沒啥頭腦,最終敗給劉邦。但他的兵法,似乎源自天分,陣地戰打起來那叫一個犀利,韓信都不敢和他正面硬剛。

某些史料還說他曾著有兵法,後來失傳了。若此事當真,那顯然後來項羽也補了文化課,年少時的輕狂之語不過是少不更事罷了。

你成了,年少輕狂就成了少年立志;你敗了,年少輕狂就成了狂放不羈、胡言亂語。這就是人性。

多數人很難少年就立下大志,畢竟這時候閱歷尚淺,很多事情,還在摸索,並不知道自己前路如何。

所以,摸索着過河就好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石頭束縛,走錯了路。

袁了凡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有本書叫《了凡四訓》,感興趣的可以一看。這本書除了有點太相信因果輪迴,沒啥毛病。

當故事看看就好,畢竟很勵志。

袁了凡小時候,家裏來了個算命的,神乎其神,把袁了凡一生的軌跡都給算出來了:什麼時候中進士,什麼時候當官,當什麼官,命中註定沒有孩子,什麼時候死亡……

家人一開始也不信,後來袁了凡一步步長大,一一應驗,這才慌了神。

不怕算命算不準,就怕算命算太準——連你啥時候死都算準了,就跟判了死刑一樣,可怕不?

袁了凡當官後,很萎靡,因爲知道自己命中五子、五六十歲就死,有點頹。

某天,到了南京棲霞寺,和一位高僧枯坐了三天三夜,高僧忽然斷喝:“原以爲你是個明白人,沒想到如此糊塗!”

高僧告訴袁了凡,命運不是掌握在算命先生手裏,是在自己手裏。只要自己多發願做善事,命運可以改變。

袁了凡被喊醒,回家老老實實聽話,堅持做善事,做5000件,完成一個願望;做1萬件,完成一個願望……

果然如高僧所說,後來他不僅有了兒子,壽命也沒那麼短。

這就是“做好事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

其實我們多數人小時候都像項羽,浮躁,心氣兒卻高,免不了鼻青臉腫;鼻青臉腫之後,又成了中青年的袁了凡,不再掙脫,順其自然,逆來順受,隨他去吧……

每個人都缺一個喊醒自己的高僧,告訴你:我命由我不由天!

高金國,網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