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非遺進行時

612日,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天貓服飾、阿里公益、婦基金天才媽媽項目聯合李佳琦,共同發起非遺公益直播項目時尚琦遇,紋遺復興

直播間裏,古老的中國紋樣實現了時尚再演繹。清濁二氣紋被印在了短襪上、獸面紋樣印花被還原在了潮酷的T恤上、飛鶴紋重現在舒適的居家服上……

今年的直播觀看人次超1300萬,帶貨總值突破5000萬元,相比去年非遺日,直播間成交額同比增長了近300%。

直播當晚,獸面紋樣的BJHG扎染T恤,上架僅10餘秒就被搶購一空。Primeet紋藏襪等產品,更是在售空後迎來了多次補貨。

融入了非遺元素的國貨新潮迎來了一個高光時刻。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羣體、團隊、個人視爲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與之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遺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貫穿和構成要義,嚴謹來說主要包括:口頭文學以及作爲其載體的語言;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禮儀、節慶等民俗;體育和遊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擁有5000年燦爛輝煌的歷史,我國是非遺大國,截止2020年已申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計1570項,涉及3248個子項和保護單位,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更新。610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85項對外公佈,沙縣小喫等位列其中。

2006年以來,財政部不斷加大扶持力度,連續下撥70多億元資金用於非遺保護,2021年更是拿出了總額7.24億元的非遺保護資金預算。

不同於一般的文物古蹟,非遺是一座亟待開發的金礦,具有龐大的商業潛力。根據《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的數據顯示,早在2018年度,我國非遺產業規模已經突破1.4萬億元,且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近兩年來,從故宮文創的爆火到《白蛇傳 情》的出圈,國潮新品爆款頻發,其靈感和素材均來自各種非遺項目。伴隨着中國風的再次火熱,非遺元素一次次被萃取出來,成爲國潮產品設計開發最重要的源泉。

理想自然豐滿,現實執行卻困難重重。商業化不足,產品不好做,故事不好講……無論是資本還是消費者,對非遺產品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忽略。我們本可以做的更好,但很明顯滿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非遺項目規模小、分佈散、產能低、標準化能力差、行業特徵弱、產業集中度差。99%屬於非企業化運作,很多項目更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非遺保護的專業人士、華僑城的吳彤就曾表示,資本需要感性一些,非遺需要更理性一些。

02
供應鏈痛點

從生產角度,非遺產品的生產離標準化太遠,還談不上工業化規模生產。

很多非遺項目的分佈偏僻分散,往往在下沉村鎮和少數民族地區,產品集中度弱,產業化程度低,其傳承往往就是靠個體手藝人的小作坊式生產。

即便以相對有名的景泰藍爲例,按照吳彤的回憶,他的母親在北京琺琅廠做景泰藍的掐絲,每天工作就是將很細的銅絲做成圖案,貼到銅瓶上,一天8小時大約可以粘兩個瓶子,這還只是景泰藍生產的其中一環,這樣的產能可想而知。

供應鏈無法規模的惡果是顯著的。

一個典型的例子:今天人們說錦繡中華、繁花似錦、錦上添花,錦繡一直是我國非遺寶庫的重要構成,已有3000年的恢弘曆史,自古就有織彩爲文,其價如金的說法,錦繡是中國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人。

列爲四大名錦之首的蜀錦,乃是統領雲錦、宋錦、壯錦等的天下母錦,更讓成都這座古城有了花重錦官城的美譽。

然而,明末清初滿族入關,一時錦坊盡毀,花樣無存。鴉片戰爭後洋貨充斥,錦商一片蕭條。

但是這些都沒有擊垮蜀錦的傳承,真正壓斷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正是現代工業,90年代現代織機取代手工織機,讓依賴匠人手工的蜀錦生產徹底走上了下坡路。時過境遷,今天的蜀錦只存在於博物館中。

612公益直播前,李佳琦多次深入各個國潮品牌的生產現場,第一時間瞭解供應情況。一個比較明顯的感覺是,現在的中國製造已經今非昔比,長期的大牌代工經驗讓我們擁有了生產任何一種奢華高定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說,非遺項目的供應難題可以有兩個選擇:要麼標準化從而大規模生產,要麼汲取其元素精華融入現代文創產品中,就像鍾薛高、故宮口紅那樣。

03
產品設計痛點

從產品角度,非遺產品的設計相對傳統封閉,與現代人的實用理念存在鴻溝。

我們說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講的是古代紋繡產品的複雜細膩,但這又往往與今天追求簡約的設計風潮構成衝突。同理,很多非遺產品講求的沉穩厚重,又往往與輕鬆活潑的現代設計形成矛盾。

如何有機地整合成爲整體,這是一個問題。

在李佳琦選品會的現場,李佳琦一直很嚴肅,他一隻手支在下巴上,聲音低緩,眼神專注,不時提出犀利問題:

這是仙鶴的顏色嗎,我覺得白色更好看,更簡約。裏子有點不一樣喲。

非遺的產品還是要在好看的基礎上去選。

短的會挑人,要瘦。

這個產品元素是不是太多了?

……

此時,他更像一個苛刻到極致的產品經理,李佳琦在長期直播積累了豐富的用戶洞察,這時候變成了靈感的大數據。

或許,一個產品經理正是非遺產品化需要的,即懂非遺文化的精髓,又具備當代產品設計的思維。

04
潮流化痛點

從營銷角度,非遺產品的傳播需要潮流化賦能。

非遺設計只是凝聚其價值,只有引爆出圈才能成爲潮流。

每一個非遺產品都有他的賣點、精髓和靈魂,需要的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但現實往往是資本們看不懂,消費者看不明,而傳承人們也不會講故事。

結果就是:本來精緻細膩、底蘊深厚的產品,卻因爲缺乏欣賞解讀而被視爲土氣沉悶。

我們不會講的故事,別人卻很會講,很多源自中國的元素卻在國外市場赤手可熱,被精明的海外資本們發揚光大。

今天日本流行的靛青設計,其生產工藝源自我國古代的藍染,古語有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講的正是這樣一番記憶,從植物中提取並染色。

諷刺的是,藍染源自中國,飛鳥時代(公元6世紀)引入日本,今天卻已被大多數國人遺忘,甚至被堂而皇之地稱爲“japan blue”

同樣的例子還有景泰藍:日本曾派出多個考察團,潛入中國的景泰藍生產工廠,甚至重金收買手藝工人,最後的結果是中國景泰藍生產凋零,更加工業化、標準化、成本低廉、如假包換的日本七寶燒成了香餑餑。

在歐洲,17世紀末、18世紀初曾流行起這樣的熱潮: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舉行盛大舞會,他坐在八抬大轎中,身着一件精緻華美的衣裳,吸引了整個歐洲上流社會的豔羨,這是一件中國紋繡的華服。

中國風一時間風靡歐洲,後來的洛可可風格深受其影響。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在庭院裏建造了中國房子,王室貴婦們以搶到中國瓷器爲榮,中國屏風更是令貴族垂涎。歐洲傢俱之父托馬斯齊彭代爾,則專門在《紳士與櫥櫃製造商的指導》竭盡最大努力描繪了中國的傢俱漆器和裝飾。

到了十九世紀,英國先鋒藝術家及建築師歐文瓊斯曾經斷言中國設計死氣沉沉,缺乏想象力和創新。但是他很快就被打臉,原因是摯友莫里森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收集到了大量圓明園的瓷器。

這些瓷器的精緻華美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不久之後瓊斯態度180度轉彎,推出經典著作《中國紋樣》,精選了一百幅取材於中國瓷器及琺琅器表面的裝飾靈感進行再創作,驚豔了世界。

今天的非遺、曾經的中國工藝曾是整個歐洲藝術的靈感來源,lv、愛馬仕這樣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奢侈品牌均從中汲取養料。而對於今天的中國消費者來說,歷史被遺忘,文化的自信也隨之消失,於是這樣尷尬的場面常常出現:

中國的年輕人購買他國的高定,卻不知道了其中的經典設計,常常源自中國的文化精髓。

其實在612直播的現場,李佳琦講了很多故事,從佛教傳說到少數民族的祕史,故事感成爲一種生產力,神祕、生動、有趣、抓人眼球。

05
需要的是話語權

何爲精緻?何爲潮流?何爲時尚?凝聚在非遺中的中國設計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定義權和話語權,畢竟這樣的權利已被西方壟斷多時。


或許李佳琦的這句話可以代表一種新的消費觀點: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活法,每個人都有選擇不一樣產品的權利,我可以穿得起名牌,也可以把一件非一線名牌穿的很好看,讓大家覺得這是名牌,這就是一種成功,所以不需要盲目得追逐一線品牌。

名牌,是一種感覺,所謂名牌感是需要有人賦能的。一個產品起來,需要的是講好故事、引爆流行。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非遺更需要的不是裝裱在博物館中束之高閣,而是一種活態傳承,是融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與資本和現代科技的力量大膽擁抱。

就像李佳琦在直播裏說的那樣:不僅僅是換一個包裝,換一套宣傳詞,而是把我們的非遺、我們的傳統文化放進每一天的生活裏。

有趣的是,在非遺圈流行着這樣一句話:沒有不酷的非遺產品,只有不酷的非遺傳人。

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一些慧眼獨具、擅長故事的中間人,或爲產品經理、或爲經紀運營、或爲直播和短視頻演繹……去爲非遺產品賦能,使其潮流化、成爲國潮。

首先,從非遺項目中去粗取精,提煉精華元素。

其次,將非遺元素融入標準化的現代文創產品,實現產品化和標準化。

再次,從浩瀚歷史中發掘動人的故事,爲產品包裝,使其成爲人們彰顯身份品味的社交貨幣。

最後,藉助短視頻、直播等互聯網傳播的手段,病毒營銷,迅速引爆。

對於非遺產品,李佳琦的選品標準簡單而又嚴格,或可以作爲參照:好看、時髦、性價比高、有質感的牌子,適合一般老百姓,有故事可以講。

而就在這兩天,《白蛇傳 情》驟然出圈,掀起了影視國風潮,400餘年歷史的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遺名錄,更有南國紅豆的美譽,而今天這部戲曲電影的成功成爲非遺傳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06
未來可期

我是一個壯族人,在我們家鄉,新生小孩的襁褓、揹小孩的揹帶、新婚的被子、民俗儀式的旗幟、死亡葬禮的幡紙,人們一生最典型的時刻都是紋樣記錄刻畫的,紋樣是文化的字典。紋樣字典項目的發起人清穗先生如是說。

作爲非遺的重要構成,紋樣是歷史的,更是現代的。

就在今年5月,阿里巴巴設計周已經免費開放1000個傳統ip和紋樣,號召設計師和公衆再創作。按照李佳琦的說法,有了技術的加持,尋找到符合市場規律的商業化應用,就成了非遺紋樣傳承與保護的關鍵點。

非遺的挖掘成爲原創產品、原創設計的機會,而李佳琦、薇婭們的賦能讓其短期冷啓動、品牌化成爲可能。

從長遠來看,民族自信正在覺醒,審美日益多元,國內消費者的心態正經歷深刻的改變,從簡單的裝逼炫耀走向理性成熟。

就像李佳琦說的那樣:以前大家心中的國貨可能是廉價的、低質的,但近年來,國貨品牌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我們一點也不比國際品牌差,無論價格、質量、包裝都有了新的突破。

就像日本進入第四消費社會曾經發生的那樣,國潮的崛起成爲大勢所趨,非遺的商業化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

畢竟,以國爲潮,脊樑直起來、更自信一點不是更好?

今天的消費者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堅持,與其花錢用洋人的標準裝逼,不如支持國潮、捍衛自己的民族文化。







作者張俊,上海帥醒創始人,筆名辯手李慕陽,套路偵探一枚,專注社交傳播、事件營銷、商業預測分析和產品開發,公衆號阿辯論(ID:bianlunlove),個人微信 13385698365 。



重磅|辯論課程大放送,這個假期不迷茫
鄒文啓課程信息戳這裏

END


責編:楚佩琪
審覈:平臺家

製作不易

跪求關注和打賞~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